剛向吳杰盟誓效忠的雷火此時又恢復了他比武大會上的那種睥睨天下,舍我其誰的英雄氣勢,見狀吳杰亦高興地將他扶起,拉他坐在自己的身邊。親手又倒了滿滿一杯燒刀子酒給他,喝了一口,只見他正色地道︰「天涯對現在我們中國區的現狀有何看法?」吳杰聞言頓時愣在當場。如非超腦「女媧」以及各國政府早就發表聯合聲明混亂天下由「女媧」監管,任混亂天下系統自行運作的話,吳杰這會馬上就會懷疑眼前的雷火是真人代入。要知道他的話題居然遠離了當前系統史詩級主線陣營任務——「戰國風雲」中楚秦兩國的戰事,而轉移到宏觀的方面。這是不是在考自己這個老大是否稱職呢?抑或是npc思維高端之此?
不管怎麼樣,吳杰還是整理了一下思路,據自己以前在劉基那里看到的資料而言,混亂天下的歷史相傳由堯、舜、禹開始,那時部落聯盟內采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術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結果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于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成為部落聯盟的「共主」之後,嘗試組建軍隊,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為混亂天下中國區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提供了基礎。
禹老時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部分反對。夏啟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部落的首領,以期各族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堅決不出席鈞台會。夏啟調動軍隊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于甘,有扈氏戰敗,被滅族。這次征討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原始的民主推舉制被強制取代。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家常便飯。因此,夏啟死後,出現了五子爭權斗爭。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後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扈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混亂天下里中國區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代末年,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雖然有智有勇,但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婬逸,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顧,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于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十四世十七王,四百余年歷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在商湯滅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部落,在黃河下游一帶繁衍。商朝確立統治,就在亳建都;後來在盤庚時遷都到殷,所以商朝一直也稱作殷商。商朝的勢力範圍也大大超過了夏朝。
傳說商族是高辛氏的後裔,居黃河下游,有著悠久的歷史。舜時,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軍事首領——契。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贊美他。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向東方發展,現實中《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指的就是他的事。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勤其官而水死」,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發展。到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于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所以混亂天下大楚帝國史料記有︰湯「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就連現有各國的詩歌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家。
「‘武王伐紂’的故事記載了商朝滅亡的過程。渭河流域周部落的首領武王姬發,聯合各部落討伐殷商,而當時統治殷商的商紂王也是一個象夏桀一樣的暴君,早已引起人們的忌恨。為了抗擊武王,紂王將大批奴隸武裝起來,而這些奴隸卻在前線倒戈,實際上是一次奴隸起義,紂王在驚恐中而死。商王朝滅亡了,被周朝所取代。
商代是繼夏朝之後,混亂天下里中國區有史以來的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自天乙(湯)至辛(紂),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經歷了將近六百年。西周從周武王滅商朝建國,到周幽王亡國,共歷將近三百年,是混亂天下里中國區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區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混亂天下中國區的後世歷史的發展具有巨大而很深遠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後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後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姬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于是將西伯昌囚禁于前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為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九年之後,周文王逝世。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之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混亂天下里史稱」武王滅商「。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
周武王建周後,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于齊,周公旦封于魯,召公奭封于燕,叔鮮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