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為了應對復雜的國際政治局勢以及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的可能性,做出了「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的戰略性部署。其重點步驟之一就是在中國廣大的西部和西南部偏僻山區建設工業基地,特別是軍事工業基地。以期在戰爭爆發的時候,能夠保存工業的生產能力。在民間這樣的兵工廠被稱之為「三線廠」。在這樣的廠里,醫院、學校等等各種部門都很齊備,甚至連食品都是在本地自產自銷,完全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在文化大革命結束,進入80年代改革開放後,這樣的廠紛紛開始轉向了民用品的生產,而不再是單一的為軍隊制造武器。相應的,原本那封閉的環境,也逐漸開始疏松了,在這些兵工廠里的人們,開始有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
故事中講述的這個廠,坐落在西南重鎮C市,其名稱本來是國營廠,是番號,就象部隊番號一樣由數字代表。這個廠的前身可以追述到國民黨時代,那時候便是國民黨的兵工廠,解放後國家繼續把這里作為兵工廠來建設,主要生產火炮類武器。不過改革開放後兵工廠大都改頭換面給自己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大家平時听到的長安汽車、建設摩托等等,其底子都是兵工廠。這個廠同樣換了個名字,而我們姑且把故事中這個廠稱為W廠好了。W廠坐落在長江邊上,兩邊的大山夾著一條斜斜的山溝,山溝底部是一條寬不到五米的小河溝直通長江,W廠便建在這山溝當中,離C市市區大概有30公里路程。居民區,廠區,便沿著這山溝底部延伸修建,長達十余里。W廠效益最好的時候,在職職工便有三萬左右,加上當地居民,家屬,整個W廠區約有7,8萬常住人口。
故事的主角譚星,在70年代末出生于W廠的一個普通職工家庭,然後一直在這山溝中生活,喝著長江水長大。1990年,12歲的譚星踏入了W廠子弟中學的大門。故事便是從我們的主角踏入中學的這天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