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一年一月十日,馮曉剛的新電影《一生嘆息》已經上映半個月之久,但仍舊持續著高票房和評論熱潮。
蓋因這部電影引入全新的視角和觀念,闡釋了一個經久持續的熱門話題,當然還有因為受好萊塢的香港電影的侵襲,無論是媒體還是公眾,都希望「自己人」能夠爭口氣,拍出高質量高水準的影片。[]
所以馮曉剛的電影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為他匯集了天時地利與人和。
而今年廣電總局也可謂打破常規,將劉忠明的《盛開的百合花》與馮曉剛的《一生嘆息》一同送往奧斯卡組委會,角逐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小金人。
提起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不得不說它的起源和重要性。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頒發給年度最佳非英語電影。包括老牌歐洲電影大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以及最近興起的伊朗和印度,還有共和國、台灣、韓國、以及日本,每年有上千部影片,都會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決絕。
奧斯卡最佳影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美國人的偏好,並不全具有經典性,但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影片,往往都會成為當年最好看的電影,而且無可爭議。比如當年意大利電影大師費德里科?費里尼的《大路》、《卡利亞里之夜》、《八又二分之一》,英格瑪?伯格曼的《猶在鏡中》,黑澤明的《羅生門》,朱賽貝?托納多雷的《天堂電影院》,弗洛里安?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的《竊听風暴》,以及練的《臥虎?藏龍》。
由此可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競爭的激烈,但是也由此可見外語片獎的重要性,世界電影史上的電影大師們,幾乎都在奧斯卡上證明過自己。
該獎項的設立起始于一九四七年,前幾年以奧斯卡榮譽獎的形式頒發給一些優異的外國電影,從一九五六年起,才正式成為競賽單元。
自第二十屆奧斯卡設立最佳外語片獎以來,至今已經頒獎五十二次(第二十六屆空缺)。
五十二年年間,由共和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制作的華語電影只獲得過七次最佳外語片提名,而最後捧得大獎的則只有台灣導演李安拍攝的《臥虎?藏龍》。
最佳外語片獎項的設立,為大批非美國電影參與奧斯卡這個全球電影第一盛典,進而借力走向世界提供了最佳機遇。
五十二年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形成了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也在輿論的批評與贊揚中不斷地變革。
歷史上,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意大利十二次次、法國11.5次(其中一部與阿爾及利亞合拍)、西班牙四次、日本四次和德國四次。
業內經常批評好萊塢出身的奧斯卡商業味道太濃,藝術氣息不夠。不過,從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得主來看,起碼在這個獎項上,好萊塢仍然對藝術電影給予了很大的尊重。
在世界範圍內,最佳外語片獎有兩個大贏家︰意大利和法國。意法兩國分別是兩次著名的世界電影審美革命——「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新浪潮」的發祥地。
獲得首座最佳外語片小金人的電影《擦鞋童》正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最經典的影片。
史上獲得最佳外語片獎最多的導演、擁有四座小金人的意大利人費德里克?費里尼,則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一派的領軍人物。
而一九七三年的獲獎作品《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則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
不過不得不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大陸,以一九九一年張毅謀的《菊?豆》為開端,一直到二零一一年,二十年間,共和國兩岸三地制作的華語影片共七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不過只有二零零一年黎安的《臥虎?藏龍》獲獎,可謂「七投一中」,中獎比例不高。
二零一一年可謂華語電影被提名最多的一年,代表華語電影競逐第八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大陸電影《唐山?大地震》、香港電影《歲月?神偷》和台灣電影《艋?舺》,不過在入圍賽第二輪就全部被判出局。
這意味著,自二零零一年《臥虎?藏龍》成為獲得最佳外語片的首部華語影片後,華語影片已整整十年不能問鼎這一獎項。
而除了在二零零三年第七十五屆奧斯卡中獲得提名的《英?雄》外,華語電影連最後「投一注」的機會都沒有。
不過今年受張維這只小蝴蝶的影響,華語電影有三部影片將會參與最佳影片獎的角逐。
當廣電總局發布這一則消息後,立刻有媒體聞風而動,高呼今年的華語電影將是問鼎這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最大熱門。
而且馮曉剛也直言,他今年的目光就是戛納和奧斯卡,可謂信心十足。
遠在美國的黎安也罕有的回應說︰「我很看好馮導的影片獲獎,但是我更相信自己的影片。」
相對于早就成名在外的兩位大腕級導演,劉忠明則是低調了很多,「能免費去美國旅游,我就算完成心願了。」
當然也有媒體發現了其中兩部影片都和張維有關。
不過畢竟導演才是一部影片的靈魂,所以並沒有太多人關注。
而一直在給電影做宣傳和後期剪輯的張維,早上到公司時,就听說中影的韓山平昨天對媒體說,馮曉剛的《一生嘆息》將持續上映兩個月,媒體頓時驚呼。
當年引發了電影革命的《泰坦尼克號》那麼賺錢那麼有影響力,中影的也沒有開口說讓影片在電影院上映兩個月才下檔。
眾所周知,一般電影發行公司會和電影院線簽電影發行合同,電影上映基本是一個月左右。如果電影在一周或三周內上座率相當的低,電影院和院線可以自做主張下片,因為院線公司是主動方,所以就算是一個月時間不到電影院就讓電影下片了,電影發行方也不會說什麼。
不過有些電影是慢熱型的,例如寧皓的電影《瘋狂石頭》,電影首周票房並不高,上座率相當差,有些電影院甚至都下片了。但是由于後勁十足,這部電影被很多院線重新恢復上映,並且因為上座率越來越高從而上映了近兩個月,有些甚至上映了三個月。
當然,其中也有個例的電影公司,就是中影集團——電影界的巨頭,十分強勢。
國內大部分院線都會主動把中影發行的中小成本電影排好檔期,並上映滿一個月。因為中影掌握了內地百分之七十的進口分帳大片,現在很多院線公司就是靠進口大片賺錢。所以為了院線為了保證每年大片的拷貝數會十分配合中影發行的所有電影。
就算是中影的電影上座率不高,也會讓電影上映滿一個月。
當初中影和院線定的《一生嘆息》上映檔期是一個月,此時又加了一個月,第一看見中影韓山平的強勢,第二可見這部電影的火熱。
有媒體說當年的《泰坦尼克號》在廣州放映了三個多月才下檔,希望馮曉剛的《一生嘆息》打破這個記錄。
當然,也有媒體打趣說,如果古巴能夠引進《一生嘆息》就好了,這樣,馮曉剛的電影沒準兒也像《泰坦尼克號》一樣在電影院放映好幾年。
相對于馮曉剛的大火大熱,張維這邊最近則是冷清下來。
和摩托羅拉談崩了,《藝術與人生》也沒有答應做張維的節目,雖說央視那邊廣告談妥了,但是宣傳力度更大的電影頻道則是一直沒有回信。
李曉婉那邊在忙著網站和微電影的事兒,焦頭爛額……
王經花和三哥的臉色也不好看。
「算了,大不了咱們不賺這個錢就是。」
張維剛進辦公室,就听三哥對坐在沙發上沉著臉的王經花和劉洋說。
見他進來,劉洋站起身,王經花點了點頭,三哥則是撇嘴嘴,看著牆上掛著的寶劍。
「我看姓閻的是靠不住了。」王經花哼聲說。
劉洋也嘆道︰「少了電影頻道這一塊兒,損失不小啊。」
接著他抬起頭,看著三哥道︰「郭總,和央視那邊廣告的合同還沒簽麼?要不干脆就別簽了,能省下一大筆錢,這部電影就這麼算了吧?反正也沒指望它能賺多少錢。」劉洋也也是心有不甘,只能選擇權宜之計了。
「我看行,而且我還有個好辦法,就是咱們先不上映,然後去威尼斯和戛納試試運氣,如果可以,就在電影節上首映,沒準兒宣傳效果會更好呢。」王經花眉飛色舞起來。
「不行。」
張維斷然道︰「搞電影營銷,第一要有魄力,第二則是要有耐心,沒有耐心怎麼能行?心急可是吃不了熱豆腐。」
華語電影人的營銷觀念確實有問題。
記得當年張毅謀的《英?雄》最初投資了一千萬,三個月之內一點成效都沒有,但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最後終于守得雲開見月明,並且一手締造了電影新的營銷體系和觀念,對後來電影的發展,可謂起著革命性的作用。
饒是後來的好萊塢和香港,也紛紛效仿張毅謀。
幾個人見張維態度堅決,頓時收住之前的念頭,不過都是愁眉不展。
這時張維的電話響起來,卻是馮曉剛打來的,說是要請他去家里吃飯。
抱歉,下午才起來,更晚了,隨後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