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國師 正文 第54章 二龍不相見

作者 ︰ 鱸州魚

馮知縣出身于書香門第,從維世這個名字當中就可看出,其父祖對他期許甚高。只可惜,功名之路,光有期許是不行的,還要有實力和運氣,他十六歲就成了秀才,二十幾歲就中了舉,可接下來的會試之路,卻足足蹉跎了二十年。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他金榜題名之時還不滿五十,其實倒也算不上多晚,只是後面的仕途卻不怎麼順暢。在六部觀政兩年,然後外放,他本以為至少能得個知府的位置,可世事難料,好好的位置,卻被人橫里插了一杠子奪走,馮某人也只能徒呼奈何。

好在上虞也算是個大縣,又很富庶,想出成績卻也不難,痛定思痛,馮某人也是悟出了些做官的道理出來。

想升官,須得有靠山,不過,在沒看清楚形勢之前,卻不能貿然投靠。沒有靠山頂多是錯失良機,若是投錯了靠山,恐怕就只能身敗名裂了。

東山的事兒原本不大,無非是土地兼並罷了,只是謝家的手筆和胃口都大了點,但有了紫陽觀之後,事情就向著未知的方向發展了。可能出現的,最糟糕的情況就是,這里會成為朝堂兩大勢力角逐的戰場,甚至會引起皇上的注意。

馮維世離京雖已數年,卻一直關注著朝局,別看朝中的大佬們起起落落,但兩大主要派系卻始終保持著均勢。實力相當,卻爭斗不停,倒霉的自然是下面的嘍了,尤其類似自己這樣無依無靠,臨時加入的嘍。

所以,他放棄了舉薦劉同壽,向皇帝邀寵的念頭。風險與收益並存,他沒有張閣老那種魄力,也沒有後者對朝局的見地,不敢行那孤注一擲之舉,只能選擇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和小道士保持距離,當對方不存在,借此來保持中立。

可誰想到兩邊都不肯放過他,余姚那邊,柴家和謝家接連而來,來人的身份也是越來越高,讓他招架乏力。而東山這邊也不肯消停,小道士先是跑到余姚攪了個天翻地覆,這次居然直接闖上門了,而且還提出了這麼個莫名其妙的要求。

好在自己沒貿然舉薦,否則就以這位的惹禍能力,就算真有些本事,見了天顏後,也未必能就是好事,做人須得低調,在京城那種龍盤虎踞的地方,就更是如此了。

人家邵天師名氣大吧?地位高吧?可你看看人家的做派,等閑不出宮,見到王公大臣更是連招呼都不打,不是這樣的話,又怎麼可能得到這般長久的寵信呢?

見了劉同壽後,馮維世更加篤定了自己的想法,暗自慶幸不已,不過卻也不肯改變初衷。天心難測,今上素來喜怒無常,說不定什麼時候胃口就變了?何況,要是自己站在謝家一邊,讓皇上,或者張閣老等大佬會錯了意,那同樣是死路一條。

所以,他干脆不理劉同壽,只是對著韓應龍說話。

「知縣大人,十年以來,江南水患頻頻,既是天災,何嘗又不是人禍?沿海且不說,單說曹娥江,沿岸提防多有破損之處,排水分流的溝渠也多被堵塞,水利系統已經癱瘓大半,只要雨勢稍大,就會泛濫成災,若是台風劇烈,八成就是一場大災……」

劉同壽高宣道號,朗聲道︰「無量天尊,大人,您為官一任,不正是為天子牧民,造福鄉里的嗎,又豈是單單為朝廷收稅而來?人命關天,不得不慎啊。」

「你……」劉同壽言辭犀利,直斥其非,馮維世也是被氣得不輕,他再顧不得許多,抬手指著劉同壽怒吼道︰「國家大事,豈是你這小小少年能置喙的?再不退下,莫怪本縣……」

「白水繞東山,逢災更有難。水火分南北,二龍不相見。」馮維世怒了,劉同壽卻平靜下來,他突然打了個稽首,口中低聲吟誦出一段似通非通的謁語來。

「……」馮維世本來怒火中燒,正打算叫人進來,把對方趕出去,可劉同壽這謁語一出,卻如同冰水一般澆在了他的心頭,將一腔怒火熄滅了大半。盡管還沒搞清楚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可是,從小道士寶相莊嚴的姿態中,他卻能感受到一股神秘和莊嚴並重的味道。

「小……道長,這謁語莫非……」馮維世的態度瞬間完成了轉變,從開始的漠視,到適才的奎怒,到現在已經變成了客氣中夾雜了一絲恭謹,連稱呼都換了,將一旁的韓應龍看得目瞪口呆。

依照韓應龍的想法,自己這邊的態度要客氣點,做出提示後,表示願意在防災動員方面幫忙就好了。免稅之類的承諾,本也不是一個知縣能做得出的,別說馮維世了,就算是布政司衙門,一樣得上疏京城,得了聖旨之後,才能做出判斷。

而馮維世的態度也在他意料之中,當即就下了逐客令,擁有極大特權的官員們,又怎麼喜歡別人對自己的權責指手畫腳?若不是看在二人的身份上,馮某人直接給二人定罪都未可知。

好在他事先也沒報多大期望,想著干脆去府城,崔知府和他好歹有師生的名分在,也許能勸動對方上疏也未可知。可韓應龍萬萬沒想到,劉同壽居然直接翻臉了,指著馮維世的鼻子就是一通罵。

沒錯,劉同壽沒爆粗口罵人,但他說的那些東西,比罵人更刺激。興修水利,當然是地方官的職責;為天子牧民,名義上也確實是這樣;而稅收多少,看似被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上,實則卻是考評官員成績的重要標準之一。

在馮維世听來,劉同壽那些話的意思就是,他馮某人不做事,只做官,不把百姓放在心上,只惦念著自家升官發財,這是相當嚴重的指控。盡管事實如此,官場中人也都心知肚明,但卻沒人會直說,劉同壽這麼一搞,對方不惱羞成怒才怪呢。

馮維世確實發火了,韓應龍一時也沒來得及應變,誰知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劉同壽突然念了幾句謁語,然後就把堂堂知縣給嚇住,不但怒氣全消,還擺出了請教的架勢,這算是怎麼一回事?韓應龍很不解。

嘿嘿,這個大招不賴吧?雖然搶了陶真人的戲份有些不大好意思,可為了江南百姓的幸福,我也只好勉為其難了。劉同壽心里暗自得意,面上卻依然寶相莊嚴,他微微頷首,沉聲道︰「正如知縣大人所想,這是先師預言近年災劫的謁語中的一段。」

「這謁語說的是……」

真是怕什麼來什麼,早知道,老子就應該想辦法避開才是,結果一不小心,就淪落到了眼下這般田地,要命啊!馮維世心里暗暗叫苦,卻不敢松懈,老道的謁語很靈驗,這里面又提到了龍,很可能涉及到了皇上!比地震什麼的嚴重多了。

「不須問,不可說,馮大人只管將之上奏天听,不日必有分曉。」劉同壽繼續忽悠。

原本他是不想用這招的,這條魔咒在後世很有名,貫穿了嘉靖朝三十多年,甚至改變了朝局的走向,影響不可謂不深遠。但具體的細節,他卻不是很清楚。他只知道,提出謁語的是陶仲文,而後者正是繼邵元節之後,嘉靖朝最顯赫的道士。

他事先打听過,至少在上虞,還沒人知道這謁語,而現在又是嘉靖十三年,可以基本判定,陶道士應該還沒來得及提出,又或剛剛提出,消息還沒來得及流傳出來。

所以,這謁語應該可以作為大招來用,以這位馮知縣謹小慎微的性子,應該是可以輕易震住的。不過,這事兒也有後遺癥,萬一和陶道士撞車了,很可能會惹得對方不滿,把仇恨給拉到身上來。

可沒辦法,不用這招,就搞不定這位知縣大人,而事情又很緊急了,說不得,劉同壽也只能將隱患拋在一邊了。

「是,是……」馮維世心亂如麻,這不是逼著自己站隊嗎?把這種事煞有其事的啟奏上去,那自己會很自然的被劃歸到張閣老一派,可若是壓下不報,來日走漏了風聲,麻煩也不會小了,這該如何是好?

「謁語的關鍵內容,只能听由聖裁,不過,也有一部分是與大人相關的,而且這部分內容也相當緊要。」劉同壽欲語還休。

「啊?請小……仙師賜教。」馮維世什麼都顧不得了,跟皇上有關的謁語,和自己居然也有關聯?這要是不問清楚了,那真是寢食難安啊。

「關鍵就是水火分南北這句,大人,這水災是應在江南的,而火災則是應在……嗯,您懂的。」劉同壽手捏法訣,目視北方,眼神中流露出的是無限景仰。

馮維世點點頭,他本來是不懂的,但看了劉同壽的樣子,他懂了,江南一發水,宮里就著火,嗯,八成就是這個意思。

「不單起因有關聯,災劫的大小也有關聯,若是江南水災損失太大,比如元年那次,那宮里恐怕就會……嗯,您懂的。」劉同壽繼續忽悠。

「懂,懂……」馮維世汗流浹背,他漸漸明白劉同壽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了,可他卻只能配合,那種後果,他是真心抗不住啊,除非殺人滅口,否則他也只能就範了。

「當然,大人您的職權有限,免稅什麼的您說了也不算,卻也不能太難為您了。」

「多謝小仙師體諒,本縣……在下確實有心無力啊。」馮維世熱淚盈眶,心中大叫︰理解萬歲。

「不過,卻也不是沒有辦法,大人,您且附耳過來……」劉同壽神秘兮兮的向他招了招手,然後兩人嘀咕了好一陣子,馮維世的臉上終于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

「既然如此,就依小仙師,您只管施為便是。」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明朝第一國師最新章節 | 明朝第一國師全文閱讀 | 明朝第一國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