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讀閣小說閱讀網第5節時而躲在馬門口側耳偷听,用心錄下他一腔一段唱腔的韻味;時而混入觀眾席中,睜大雙眼,偷攝下他的一招一式的優美動作。這樣前後整整共「偷戲」120場,把整個戲都「吞」下──爛熟于胸了。一、人道是,有人因神山聖水,瑰麗絕倫的地域風情滋養而成為藝術神童;有人因祖傳秘方,子承父業而速成藝壇;也有人因家庭濃厚藝術氛圍燻陶而獲得超人秉賦。與這些人相比,張巧珍倒顯出份蒼白、空洞、寒酸。她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種田打魚,打魚種田,不是農民,便是災民。好不容易熬到19世紀20年代,費九牛二虎之力才出了個改換門庭了不得的人物──打豆腐的爺爺(其父)。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她輩輩祖祖絕無一人沾文藝的邊,統統沒有那個細胞,也從不敢奢望。人生的競技場從來便是︰只有終止點而沒有起跑線,只確認結果,而不計過程。公平麼?勿庸多問,永遠沒人回答得了的。貧瘠土地長不出肥壯的莊稼,要得豐收自是痴人說夢,這是鐵律。但是,《呂氏春秋?博志》告訴我們︰「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這樸素的哲學道理,說明了量積累到最大限度,會朝相反的方向發生質變、飛躍。世上任何事不是絕對的,特別事例不乏其人──成敗的事實往往與血統高貴大相徑庭,絕然相反。這也許便是人生的真諦和魅力。曾有富于情感而又富有想象的觀眾,說張巧珍是關嘯彬的女兒,其實啊其實,那渾然是做夢娶媳婦──想得美。實不相瞞,她並非梨園世家,更非關嘯彬的千金小姐,而是漢川打豆腐的孫女、車伕張克榜的女兒──草根一棵。她啟蒙老師呢,也只是原武漢市青光楚劇團的小老板、知名度平平的藝人王明芝(1955年併入光明楚劇團)。那麼,說她是「小關嘯彬」從何談起?關嘯彬又是何許人也?順此不妨簡介如下︰關嘯彬先生,男,湖北省孝感縣官家河人氏。生于1921年,家貧,幼喪父。眾所周知,孝感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它毗鄰的安陸縣曾是唐代詩聖李白的十年居地。「博大沉雄」一代宗師,與齊白石齊名的大畫家湯文選就是孝感縣魯鋪集人氏。黃陂、孝感縣又是西路子花鼓的發源地。據史記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黃陂縣梅店和王家沖已有花鼓戲班。民間土台上廣為流傳並演唱《董永遇路》,即《百日緣》等戲和故事,對兒時的他大有燻陶。舊社會盛傳「世間有三丑,王八戲子吹鼓手」,唱戲的被譏為「傷風敗俗的下九流」。但他七十二行都不愛,偏偏迷戀楚戲。于是偷偷考入漢口的大戲班。此公扮相俊美華貴,麗而不邪,嗓音醇厚、甜潤且不膩。工男花旦、男青衣行當,先後在楚劇名家彭秀山、詹玉魂、沈雲陔名師的指點下,逐漸成了窗戶眼吹喇叭——鳴(名)聲在外了。他在唱法上潛心吸收李百川的演唱藝術之長,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揚長避短,潤腔上別具特色。咬字行腔是字重腔輕,腔托字行,以氣運腔。唱腔委婉細膩,樸實大方,使人易懂愛听。他的唱腔不僅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而且很注重唱情,講究聲腔的起伏和咬字力度變化,最擅長仙腔、悲腔、悲迓腔的詠嘆,開創了樸實無華,哀怨纏綿,如泣如訴獨樹一幟的「關派」藝術的風格。五十年代,他的戲緣如魚得水、藝術上如日中天。許多富有韻味膾炙人口的唱腔在觀眾中廣為流傳,成為觀眾最喜愛、崇拜的偶像和明星。如《百日緣》中的悲迓腔「上寫著拜上了董郎夫曉」,男女老幼無人不知,婦孺皆爭相傳唱。關嘯彬根據自己戲路寬.擅演悲劇並以唱功見長的特點,與人合作整理、導、演大量傳統和現代劇目。成功塑造了許多古今婦女形象。代表劇目有︰《百日緣》、《雙玉蟬》、《秦香蓮》、《雙教子》等百出之多。1963年,配合黨的政治中心改編的大型現代《三世仇》,連續爆滿多達到一百六十余場。老關幾十年孜孜不倦的舞台生涯,為楚劇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文革」中他竟被活活迫害致死,終年剛滿四十七歲。使楚劇大廈痛折擎天玉柱,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和留下千古大憾。為懷念斯人,民間曾廣為流傳一首歌謠︰山青青,水清清,孝感出了個關嘯彬。魚不游,鳥不飛,十里八里聞其聲。再說張巧珍吧,1961年,光明楚劇團學員合併武漢巿戲曲學校學習時,她轉到該校接受正規化訓練,有幸得到張雲霞、袁璧玉、鐘惠然等名師指教。1963年,光明楚劇團又併入武漢市楚劇團,巧珍這才正式來到關嘯彬先生身邊,她與老關雖非真正意義上的嫡傳卻超嫡傳,雖非親生卻勝親生,真可謂師徒如父女一般。紅日天天普照大地,角落不免常有陰暗。當時的武漢藝苑,「京、漢、楚」呈三足鼎立的局面。楚壇體制上,除唯一的武漢市楚劇工作團第一二團是國營外、其余青光︰光明等20余個區縣楚劇團,體制均屬民營公助或私營。其時,雖說1949年均取消老板制、主客雇佣關系悄然退出歷史舞台——一去而不復返。雖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口號響遏行雲,卻難撼人們私有觀念和保守思想的根生蒂固。作為時代晴雨表的文藝界,當然記得貓當老虎的師傅留一手——爬樹本領的故事,梨園內當然記得「教會徒弟師傅挨餓」的傳說。劇團曾一度流傳「寧可送你十元錢,不會送你一句言」。給師生關系、藝術教學、傳統繼承蒙上巨大的陰影。在上級安排搶救傳統時,有位身懷絕技的漢劇老演員對領導安排錄音工作,心存顧慮,久拖不決,以至抱藝入棺歸西,留下無盡的遺憾。二、《荀子.勸學》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縷。」據說,在武漢巿楚劇團,張巧珍勤奮自學是出了名的。朝朝聞雞起舞,勤學苦練基本功,夜夜如饑似渴地觀摩老師演出,競競業業地咀嚼、消化。當一個青年旺盛的求知欲無法滿足時,自學便成了藝海泅渡的救命之舟。小張往往在逆水中劈波斬浪抵達彼岸。她非常迷戀老關嘯彬爐火純青的表演和獨具風格的唱腔。但無法得到更多面授的良機,況身份懸殊,也不便多打擾。怎麼辦?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頗有心計的小姑娘並不著急,她默默地走進「自修」的課堂——暗中偷看偷學。但凡老關排戲或公演則是逢場必到,每場全神貫注地悄然「偷戲」,時而躲在馬門口側耳偷听,用心錄下他一腔一段唱腔的韻味;時而混入觀眾席中,睜大雙眼,偷攝下他的一招一式的優美動作。這樣前後整整共「偷戲」120場,把整個戲都「吞」下──爛熟于胸了。古人雲︰惺惺惜惺惺,英雄識英雄。關彬先生慧眼獨具,很快發現巧珍這棵好苗子,視為掌上璞玉並大公無私地教誨、打磨。也許眾所不知,戲曲的教學是不同于眾多文化知識傳授的,後者可依靠有形硬件的上大課,師生比例是1︰若干。教戲卻迥然不同,大多是1︰1或1︰2、3;更有倒比例︰即3、4、5、6、7、8位老師圍著1個學生轉。它並不在意有無劇本、曲譜之類。那時年輕的楚劇,原本戲曲表導演理論體系羞澀與匱乏,況且,文化上稍遜一籌的師資隊伍更不屑熱衷于照本宣科。而只得依賴或講究的是口傳心授,即「拿到手教」,「肉口傳」軟件的過硬。這種「開小灶」的師徒模式不論教學科學與否?但起碼在量的最小化上制約了不少良好資質的戲曲接班人,與「班」失之交臂。反之,學生如撞大運遇仙人指路,則如虎添翼了,則嚴師出高徒了。老關先生有時在萬忙之中抽出寶貴的時間,親自面授巧珍。如《三世仇》劇中的虎兒媽唱腔和表演,他毫不保留地點撥,耐心地教誨,使她受益非淺。因此,她在老關生病的緊急關頭,方能挺身而出。看似偶然的成功,實則來自長期努力的必然。正如元.高明《瑟琶記》劇中唱的︰「不是一番寒徹骨,爭(通「怎」)得梅花撲鼻香?」又眾所周知,演員是實踐的藝術,舞台是演員的生命線。有了實踐,熟能生巧,巧能生藝。從量變到質變,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反之,一回丟,二回疏,三回四回模不到門路。你縱有十八般武藝,打遍天下無敵手,一旦得不到展露機會,必將壯志難酬,抱恨終身。有的戲曲教學單位叫學生伢無限延長地「自習」、無限延長地「旁觀」、無限延長地住「冷宮」、把他(她)學的戲無限延長地「關箱」,不給或少給舞台實踐,實在是違背教學規律又誤人子弟的。在老關的青睞和關照下,在那演出角色分配表下靜靜守望的小巧珍不時破顏一笑。此外,他為提攜她盡快成長,排除不少雜音干擾,多次親自領餃師生同台獻藝。例如︰在《三世仇》一劇中,虎兒媽和小蘭二角竟能大方而又大膽地讓巧珍與他輪換扮演。此舉恰如一輪浩月托舉並照亮小星,使得星月熠熠生輝,照亮夜空。這在那「同行是冤家」的日月里實在不可多得,實在難能可貴。什麼叫德藝雙馨?這就是;什麼叫人梯精神?這就是;什麼叫**風格?這就是。此舉恩同泰山,情若東海,功蓋父母。這種良師對每一個學生來說,是夢寐以求,是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及的。小小的巧珍榮幸地得到了,所以茁壯成長了。所以,巧珍時常對老一輩藝術家高尚的藝德念念不忘,每一次提起她的老師們屢屢感慨萬千,屢屢感恩戴德而不絕于口。巧珍不僅認真學習老關爐火純青的演唱技巧,對他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更是敬仰。如老關的口頭禪︰「我吃人民的飯,穿人民的衣,得為人民演好戲。」照直說,這話蠻土,一點兒也不響當當,夠不上豪言壯語,也壓根兒不能算名人的名言,但這樸實無華農民式的大實話,有著對黨和人民深厚的情質樸的愛,她一字不漏地刻在自己純潔的心靈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溶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不知不覺地成為她做人的座右銘。非常有趣的是︰每當您翻閱紙媒資訊時,會發現他師徒很多答記者問中,均異口同聲這麼說。黨的最高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一個文藝工作者自覺地身體力行,當然是豪邁的。這口頭禪也正是貫穿她師生二人一生行動的紅線,所以人們往往把她們稱之為「人民的藝術家」並非過譽,而是名副其實的。與此同時,每當巧珍在人生道路上偶遇雲山霧罩,或殘星黯淡的時刻,那盞不滅的路燈總是指引著她走出陰霾,披荊斬棘,奮發進取,勇往直前。初出茅盧的巧珍,在廣大觀眾口中能與楚壇巨星的關嘯彬相提並論,可見評價之高、榮幸之大。也許緣于期望之深、愛戴之切罷了。俗話說,師傅引進門,修行在自身。那麼,在競者如林,人才濟濟的楚壇上,縴縴弱女如要仰望星空,必腳踏實地。張巧珍面對此路將怎麼修行?如何邁步?成乎敗乎?難說,難說哪……搜讀閣小說閱讀網全文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