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掩門 茅草河兩岸的人們不無自豪著

作者 ︰ 張傳芳

搜讀閣小說閱讀網那一年一進入農歷的八月,河東的人們就走親訪友,相互贈送月餅。依約定的暗號為信,要于八月十五日舉事起義。為了不使行動過分密集,驚動官府。他們選定雙日,八月的初二、初四、初六……來回走動。這樣,河東地區的革命宣傳發動一直持續到八月十四日,才算告一段落。八月十五日,造反的大旗就在河東豎起來了。說起來該是當時交通不發達,信息傳遞不方便的緣故。隔了一條寬寬的巴河,就使得河西的動作比河東慢了半拍。八月十五日,河東義旗舉起,河西才風聞了此事。盡管河西官府嚴厲打壓,河西地區還是急促的完成了革命的宣傳發動。在十五日後的十六日、十七日、十八日,人們集中用三天時間串親戚、找朋友,相互告知,突擊完成了革命宣傳任務。很快,河西也豎起了起義的旗幟,融入到滾滾的革命洪流中。元朝末年轟轟烈烈的紅巾軍大起義,是先從巴河開始的。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最初參加的義軍郭子興所部,就是紅巾軍中的一支。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常遇春,據說就是如今茅草河地帶常莊村人。听老人講,常遇春的母親將他產在一塊茅草地里。生下常遇春後,他母親就氣力耗盡而死。產血殷紅了一大片的茅草地,到現在,茅草河地帶還有紅茅草的存留,人說就是那時延留下來。後來,常遇春被人撿起,撫養成人,參加了義軍,多立戰功,成了名動天下的一員上將。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後,人們在歡慶勝利時就想到了月餅,想到了那個至關重要的八月十五日。河東的人們,因為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揭竿起事而歡呼。河西的人們則因為八月十五日是他們開始融入革命的標志而祝賀。八月十五日,時逢中秋,親友之間,相互走動走動,倒也迎合了人們對親情友情的想念。久而久之,一個約定俗成的節日,就給保留下來。到現在,仲秋節成了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日。每逢中秋,人們迎來送往,相互傳達著親情和友情。當然來來往往的過程中,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信物。雖然它已不再載負什麼秘密行動的功能,但卻作為一個對仲秋文化紀念的信使,依然繼續著它的傳遞。至今,茅草河地帶留有那次大起義發動時烙在兩岸文化上的記憶。僅僅一河之隔,仲秋節走親串友的日子就有明顯不同。河東地區,一進入每年的八月份,逢雙日,就開始了親朋好友之間的相互走動,一直持續到節前的八月十四日止。河西地區,則是一定要等到節後的集中三天時間才去完成親友間的迎來送往。即便兩個隔河相望的村莊,人們不知是有意或是無意,都各自堅守著自己的時間,輕易不作改變。有人問了,如果是河西和河東之間的兩家結下親戚,怎樣走動呢?這個好辦,去河東時按河東,去河西時說河西就成了。一條小小的茅草河,卻成了中秋文化里兩種習俗的分野之地。河以東的廣大地區和河以西的廣大地區,同一個節,同一個方式,一直沿襲在不同的時間里。這讓茅草河兩岸的人們不無自豪著。搜讀閣小說閱讀網全文字更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半掩門最新章節 | 半掩門全文閱讀 | 半掩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