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玉帝封神安仙子大禹治水問應龍
瑤姬見了女媧娘娘聖像,連忙率領子女,伏地拜倒,恭聲應「是」,並感謝娘娘救助大恩。
娘娘又朝楊昭和楊戩說道︰「你兄弟拜得名師,求得法寶,乃是難得機緣,便要珍惜。如今人間治水賢人已經出世,將行大事,爾等當遵師命,順天應人,在其中積累功德,也不枉師門長輩一番苦心!」
二兄弟知道娘娘話中之意,都拜謝娘娘指點!
娘娘又朝楊嬋說道︰「楊嬋,你已大功告成,得償心願,可將寶蓮燈還我!」楊嬋拜謝娘娘,將寶蓮燈奉上,娘娘收了,乃回宮而去。
不久之後,玉帝果然下旨,赦免瑤姬一家罪過,並封瑤姬為雲華仙子,封楊嬋為三聖母。楊昭、楊戩,因是聖人門徒,暫時未封神職。
但不論如何封賞,玉帝先前所為,到底是冷了瑤姬一家之心。瑤姬與楊嬋雖然受了封號,但都不上天庭,就居住在洪荒名山之中,護佑一方生靈。其中瑤姬居巫山,故後世稱其為巫山神女。楊嬋居華山,又稱華岳三娘娘。
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有楚襄王夢中會巫山神女之說,一番**,極盡旖旎。實因楚襄王乃是楊天佑轉世,瑤姬與其夢中相見,以完夫妻緣分。
楊昭見楊戩無有兵器,乃欲將開山斧借與他使用,楊戩說道︰「此乃火雲宮聖皇所賜法寶,豈能私相授受?何況我習**玄功,持斧也不合手!」楊昭一想有理,也便罷了。
于是二兄弟相攜去了洪荒,從此斬惡懲奸,降妖除魔,只等治水賢人行事之時,便去相助。
卻說鯀竊天帝息壤,被殺于羽山,化為飛熊,尸身三年未腐。玉虛宮元始天尊知道此事,雖惱他膽大包天,自作主張,但見他執念不消,折而不撓,仍有可教之處,乃命廣成子道︰「你且去羽山,以雌雄劍之雌劍將鯀尸身剖開,必有異狀!」廣成子乃領命而去。
卻原來鯀雖身死,但他治水未果,執念難消,靈識未去六道輪回,就留在尸身之中孕育。但獨陰不生,獨陽不長,終究不得陰陽造化之氣,難以成形。
元始天尊賜廣成子之雌雄劍,也是兩條黃龍所化。廣成子以雌劍剖開鯀月復,瞬間陰陽和合,有黃龍騰空,高聲長吟,聲震四野。鯀月復之中,遂誕一嬰兒,即鯀之子,其名為禹,後來亦稱大禹。
大禹生而神靈,聰慧無雙,長成之後,關心百姓疾苦,分其食,贈其衣,解其難,濟其苦,而自己辛勤勞作,手足胼胝。于是賢德之名,逐漸廣傳于人族。
此時堯帝早將人皇之位傳與舜帝,舜帝感生靈苦難,亦一直在尋找治水之人。他听說了大禹的事跡,又听說了大禹的來歷,感嘆道︰「治水之功,非禹莫屬矣!」于是命大禹繼鯀行治水之事。
大禹領命之後,率益與後稷,翻山越嶺,淌河過川,視察河道,詢問百姓。或問道︰「天下水患,何處為重?」有百姓答道︰「東南為重!」大禹乃道︰「既是如此,我便先去水患最重之處探詢一番,或有所得!」
大禹來到東南,果見此地雨水連綿不絕,洪災泛濫,更勝別處,乃向當地民眾問其故。有人告知他道︰「此處山澤之中,有一位大能,名喚應龍,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曾助軒轅黃帝戰蚩尤,乃是上古妖聖。應龍御水之術,無人可比,他行功之時,水汽蒸騰,鋪天蓋地。此地格外多雨,洪水泛濫,多為此故也。」
大禹恍然道︰「原來如此!應龍既曾追隨黃帝陛下,想必也是功德之仙,應當體恤生靈,通達情理。我當親往勸之,請他移居北方!」
于是來到應龍修行之處,求見應龍。
應龍自從獨居東南之後,性情有些孤僻,見一凡人前來,喝道︰「你一凡夫俗子,到此擾我修行,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還不快快退下!」
大禹見對方不太好說話,當下也不亢不卑說道︰「仙凡雖異,道德同尊。你既為高仙,便該修高德,為何不體天道,總在此興雲作雨,引發洪澇大災,禍害一方生靈?」
應龍怒道︰「大膽!無知孺子,怎知我神通奧妙!」其實他本性屬水,一身神通,全在御水之功上,興雲作雨,實在在所難免。只是當著大禹一個凡夫俗子,根本不屑解釋。
大禹也有惱怒,喝道︰「我聞你也是得道高仙,曾助軒轅黃帝治世,如今一見,卻原來是只顧一己之私,不體生靈之苦!須知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威赫赫,如雷如獄!你若一意孤行,視生靈如草芥,冤孽纏身,只怕到時天威之下,你也為劫灰矣!」
應龍聞言大怒,喝道︰「凡夫俗子,也敢冒犯!若不吃點苦頭,也不知道敬畏我的神通!」說罷,將手一指,一道水箭,朝大禹激射而來。
大禹**凡胎,又不會武藝,哪能躲閃?眼睜睜看到水箭就要射在身上,卻不料臨體之際,陡然體內發出一道黃光,將水箭擋開。
他自己不知所以然,應龍何等修為,卻明明看到黃光之中,隱現飛熊之象,似乎是洪荒舊識。
應龍不由定下心來,又對著大禹,仔細打量片刻,突然一腔怒氣,煙消雲散,如同雨後初霽,說道︰「原來還有些淵源!你來此何干?不妨先細細說來。」
大禹見應龍舉手投足之間,都有神通,也不敢冒犯,便將自己來歷,與應龍說了一遍,並說道︰「東南山澤之中,水患最為嚴重。我問本地生民,得知大仙居住于此,經常行雲布雨,是故易生洪水。東南低窪多雨,西北高地干旱。是故小子斗膽,請大仙移居西北方,既免了此地生靈苦難,又解了北方干旱之災,還潤澤了水源,一舉三得,澤被蒼生,也是無邊功業!」
應龍說道︰「原來你便是人族的治水之人,倒是有緣。你所提之議,我亦曾思之。只是西北之地,有一故人,我不想與其相見,故一直蟄居于此。不過歲月匆匆,往事如煙,此事倒也慢慢淡去了。」
大禹喜道︰「既然如此,大仙可是應允了?」
應龍說道︰「不然!你所言雖然有理,到底人微言輕,未必能成大事。我若如此容易被人說動,怎見體統?」
大禹問道︰「既然如此,卻該如何才肯遷居?」
應龍用手一指,大禹身前,頓現一百丈高冰柱,冰柱頂端,一顆寶珠熠熠生輝。冰柱之上,布滿冰刺,樣貌猙獰。
只听應龍與他說道︰「你若徒手而上,取得那顆寶珠,我不僅應你所請,遷居北方,並答應以尾犁地,為你劃出一條河道,直達我隱居之地,以通暢水源!」
大禹看了看那布滿冰刺的猙獰冰柱,又想起百姓苦難,猛咬咬牙,下了決心,說道︰「如此便一言為定!」果然走上前去,徒手攀援。
那冰柱表面光滑,手足難留,偏又生滿冰刺,尖利無比。大禹攀援而上,只能以冰刺為依托。只是如此一來,那冰刺便不免都刺入體內,血肉淋灕,痛苦不堪。但他意志堅強,始終咬牙堅持,歷盡艱苦,這才終于到達頂端,取了那顆寶珠。
應龍見了,也露出贊賞之色,作法消了冰柱,與大禹說道︰「人族數代治水,都是徒勞無功,其中艱難,可想而知!你既承此事,定要性情堅韌,百折不撓,才有成功希望。剛才之事,也是為了考驗你的意志。你既能取得寶珠,足見品性不凡,可當大任。此珠並非普通珠寶,乃是避水之珠,持之入水,水不沾身,正合助你行事。你來求我,也是有緣,我便贈此寶與你,為你永免溺水之災!」
大禹听了,這才知道應龍深意,大為感動,拜謝不已。
應龍說道︰「我即日便要遷居,你還有何事,可速速問我。待我遷居之後,山高路遠,以你凡夫俗子之身,可就不容易見面了!」
大禹也知道應龍是水龍之身,熟知水性,天下無雙,如此請教機會,萬萬不可放過,乃先問道︰「若要治水,當從何始?」
應龍答道︰「當先勘測水文,測度地形,以知山河地理,上下高低,方可因勢利導,根除水患。」
大禹問道︰「勘測水文,當從何而起?」
應龍答道︰「當由低至高,從入海之地始,由東南向西北而行!」
大禹問道︰「勘驗之後,如何治水?」
應龍答道︰「當規劃水道,疏浚河流,逢山開山,遇窪築堤,引水入海。須知為水之道,至弱卻又至強,至柔卻又至剛,堵不如疏,擋不如導,萬萬不可一意孤行,重蹈鯀之覆轍!」
大禹記下了,又復問道︰「大仙既能以尾犁地,疏浚河流、開鑿水道之事,能為小子代勞乎?」
應龍笑道︰「你卻高看我了。我雖是上古妖聖,不過法力高強而已。洪荒卻是盤古所化,自有規矩,地脈天星,皆不可輕動,動則氣機混亂,因果纏身,天降大災,即便神通再高,也難抵擋。我先前答應為你犁出一條水道,已是看在你與我有些淵源,冒險為之。若要再為此事求我,是要我性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