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整期間,先後有楊文翰、裴月山領導的贛東北游擊隊與閩北黨組織的最高領導人黃道率其領導的數百名游擊隊員來投,進一步壯大了紅十五軍的力量。其中楊文翰雖然職務不高、兵也不多,卻引起了李衛華的高度重視,因為他當年看過一篇報導《揭密最後一支紅軍》,說的正是之前活動于贛東北地區的楊文翰部。歷史上楊文翰因為長期與黨組織失去聯系,加之與國民黨政權仇恨太深,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後抗拒黨中央的改編命令,連殺了五個組織派來勸說的代表,一直頑固地堅持反蔣,最終于1943年被**全部剿滅,他一個人死也就罷了,卻害了千百名革命戰士和那五位黨的干部,這令李衛華對其第一印象非常差。
由于紅十五軍干部一直不足,帶著幾百人過來的游擊隊領導加盟後一般至少也能當個團長,而楊文翰卻只當了一個小小的營長,但他卻並沒有任何怨言,還出色地完成了多次戰斗任務,這才令李衛華開始重新審視這個歷史上的悲劇人物。或許是此時的楊文翰與組織失去聯系的時間還不長,他的黨性還在,又身處紅十五軍這個大集體當中,即使思想上有什麼不對,也很容易改正,所以他並非像歷史上那樣無可救藥。而在四面樹敵的絕境下,歷史上楊文翰能夠帶領他的游擊隊堅持到抗戰末期,足以證明他軍事上的卓越才能。此後李衛華在不放松對其思想教育的同時,在軍事上給予了他越來越多的表現機會,使其最終成長為紅十五軍的一員大將
由于紅十五軍中真正的新兵其實不多,加之又有粟裕全權負責,經過將近一個月的修整與編訓,紅十五軍的戰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新編制也都完成了整合。但時間對敵我雙方來說都是公平的,在此期間,**也基本完成了兵力部署,並由衛立煌部十萬余人率先對蘇區發起了進攻,而江西的陳誠與浙江的劉峙也都完成了增兵,圍剿紅十五軍的**總兵力多達四十萬人
李衛華這才意識到自己雖然在短短幾個月里拉起了十幾萬人的紅十五軍,但與能夠調動至少半個中國資源的老蔣相比,實力還是不值一提的,于是當初制定的發展策略又重新被其拾起。
紅十五軍主力還未展開行動,李衛華就接到了留守閩贛粵蘇區的譚震林部受挫于衛立煌的消息,這其實是在李衛華意料之中的,畢竟衛立煌可是**之中貨真價實的名將,而譚震林雖然一度在紅十五軍中挑大梁,但只是因為當時李衛華實在是手下沒人而已,別說和粟裕比,就算與葉飛比,譚震林的軍事才能都要明顯遜色,又豈是衛立煌的對手?何況衛部無論是兵力還是裝備都遠在閩贛粵蘇區留守部隊之上
但衛立煌部進入蘇區以後大肆捕殺黨員干部和革命群眾的消息卻令李衛華大驚失色,由于後世宣傳的影響,李衛華一直以為衛立煌是「親共」的,殊不知那是歷史上他在「西安事變」與後來的抗戰中見識到中國**人的寬廣胸懷與大公無私之後才轉變過來的,在此之前衛立煌或許是將中國**看成了蘇聯分裂中國的工具,**極為堅決,死在他屠刀下的黨員群眾數以萬計
本來譚震林即便不能與衛立煌正面對抗,但靠著用熟了的游擊戰術,一樣能令衛立煌焦頭爛額,然而衛立煌如此殘酷的手段卻讓李衛華有些投鼠忌器起來,萬一游擊戰進一步激怒了衛立煌,令他做出更加過分的事情來,那該怎麼辦?將鄉親們撤進山里是個辦法,但以衛立煌老成持重的用兵風格,肯定會在蘇區逗留很久,到時候本就元氣未復的蘇區經濟民生必然再遭重創,不說別的,光是一季的糧食缺口,就足以令幾十萬革命群眾死于饑荒
「不行,一定得將他引走!」,李衛華不禁心急如焚,但衛立煌用兵一向很有主見,只要他認為是錯誤的,即使是老蔣的命令他也常常頂回去,所以紅十五軍光是北上還不行,得打大仗,打能夠動搖老蔣統治根基的大仗,才能逼迫他強令衛立煌北上救援,甚至因其抗命而撤了他的職。
1935年6月12日,紅十五軍主力以及非戰斗人員共計十五萬人東出浙江開化縣,自此才真正開始了被後世史家稱為「東路長征」的鐵血征途。離開之前,考慮到譚震林軍事才能未必夠用,李衛華經中央批準,任命葉飛為閩贛浙粵皖軍區司令員,譚震林為政委,還將位于閩浙贛三省交會處的兵工廠留給了蘇區,雖然骨干與一些設備被李衛華帶走,使得兵工廠基本失去了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但僅靠留下的生產線,也有相當可觀的軍工制造能力。
而且,留下的干部工人之中雖然沒有幾個專家(只有劉海這個年老體弱的主動留下了。),但他們卻通過「依葫蘆畫瓢」不斷新建生產線的辦法持續地擴大著兵工廠的產能,到抗戰全面爆發時這座「閩贛浙粵皖邊區兵工廠」已經具備了月產300萬發槍彈、手榴彈八千顆、爆破筒一千支、槍榴彈五百枚、沖鋒槍九百支、地雷一萬多顆的能力,並能夠修理槍械和迫擊炮、生產60mmm、82mm兩種口徑的迫擊炮彈,為江南地區的抗戰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在臨行前,李衛華要求遭到進犯的蘇區縣進行堅決的堅壁清野,同時多布地雷,這樣一來衛立煌部本就不快的行軍速度就會變得愈發遲緩,在紅十五軍主力將其引走前能夠禍害到的地域就會相對少得多。雖然這樣做會令蘇區東部諸縣受到更大的傷害,但從整個蘇區的全局來看,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被逼著硬起心腸做出這一決定的李衛華並沒有意識到,他正是由此開始,逐漸具備了一個將軍應有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