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之軍工元帥 第六十二章 蘇區工業

作者 ︰ 郊原血

「薛岳、衛立煌、孫連仲,可都不好對付,而且哪個手下都有十萬以上的兵力再說,他們在抗戰中都有重大貢獻,如果現在將他們打掉了,那豈不是幫了鬼子?」,李衛華不禁眉頭深鎖,在之前的戰斗中他都是先挑那些抗戰中拖累友軍的無能膽怯之將下手,這樣做既容易取勝,也變相為將來的抗戰作出了貢獻,但時間一長李衛華卻發現,他這麼做等于是幫**優勝劣汰了一遍,剩下來的都是能打的將領,至于損失的二十幾萬兵員,對于控制了半個中國的老蔣來說,很快就可以得到補充(老兵的損失是個遺憾,但戰術水平的提高與將領的優勝劣汰足以彌補,歷史上抗戰後期的**大部分都重建過幾次,但與日軍作戰的交換比卻反而日益好轉,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因此李衛華等于是挖坑將自己給埋了

「看來,只有離開杭州了,好在最重要的物資已經都搬得差不多了」,李衛華嘆息道。

李衛華現在已經十分清楚,只要紅十五軍繼續呆在老蔣最為看重的滬寧杭地區,老蔣就肯定會將他視為頭號大敵,甚至超過中央紅軍和地方軍閥,紅十五軍再能打,也會被殺不完的百萬**徹底淹沒。而放棄杭州後,以老蔣的習慣,卻肯定會分出一部分軍隊進駐,那時紅十五軍的壓力多少會有所緩解

情況比李衛華預計的更好一些,大概是被李衛華這次弄怕了,老蔣居然解除了薛岳的指揮權,將他率領的二十萬**精銳中的大部分都留駐滬寧杭地區以防紅十五軍再次來犯。這樣一來,「進剿」紅十五軍的**就只剩下衛立煌與孫連仲這兩支部隊了,總兵力不到三十萬,而且兩人比起薛老虎來,將才也都稍遜一籌,紅十五軍如果依托蘇區進行內線作戰,未必就不能取勝,紅十五軍中上至粟裕、毛澤覃、下至普通戰士,無不戰意高昂,但李衛華卻再次顯露出他過人的見識,「打贏或許不難,但打贏了又怎樣呢?以我們的實力,消滅敵人的速度不可能趕得上敵人征兵的速度。這里離蔣該死的核心統治區域太近了,他們很容易就可以調來大批的軍隊,將我們活活耗死。我們只有將主力跳到外線,將戰場拉到遠處,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機會。而且,在政治上,我們北上抗日也比在江南和國民黨反復糾纏要有利得多。」

這次李衛華是真的下了決心馬上北上,但話是這麼說,可渡江卻連一向膽大的粟裕都有些畏懼,當年湘江之戰大家雖未親歷,卻都有所耳聞,一條湘江就犧牲了四萬多人才艱難地渡過,何況是有著「天塹」之稱的長江?而且現在紅十五軍的非戰斗人員數量已經激增到五萬多人,這無疑會進一步增加渡江的難度。尤其那些科學家可都是李衛華心里的寶貝疙瘩,留在條件簡陋的蘇區他們就廢掉了,可要是帶走,渡江的時候萬一被敵人的飛機干掉一兩個,李衛華還不得心疼死?在船上遇到飛機轟炸,可是連躲都沒地方躲的

思來想去大家也沒誰有什麼十拿九穩的方案,但有一點倒是達成了共識,那就是要去長江上游,一方面上游江面較窄,通過的速度要快得多,另一方面遠離老蔣的統治中心,敵軍調度起來也遠沒有在長三角一帶靈活快速,紅十五軍也因此有了打時間差的可能性。只是那些非戰斗人員,卻並不都肯乖乖地跟著繼續上路,尤其是部分科學家,而他們的理由竟然是不願離開蘇區

這一方面是因為蘇區群眾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與黨員干部的清正廉潔感染了那些來自國統區的知識精英,但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技術人才在這里搞出了呆在國統區的大城市里只能存在于腦海中的成果,而對一個真正的科技工作者來說,待遇甚至是尊重,都比不上科研出成果更有吸引力

而李衛華雖然只是提了一些點子,而沒有時間親自參與科研和生產,但他的貢獻也絕對不可忽視。舉例來說,對于身為彈藥與火炮世界級專家的李衛華來說,鎢這種特殊金屬的相關知識他實在是太熟悉不過了,自然也知道怎樣從鎢砂中將其提煉出來,可要將其投入工業化生產,卻絕非一個人所能做到。而培養相關領域的技術工人和冶金專家卻需要不少時間,李衛華忙于軍務、部隊又準備北上抗日,他一度不得不放棄這方面的工作。但獲得了那批主要來自浙大的科技人才和不少「先進」(相對于蘇區原有的而言)的機器設備後,原來的難題頓時迎刃而解,其中國內第一流的化工專家(這個時期科學的專業分類還不似後來那麼細)李壽恆更是居功至偉,在他的領導下,蘇區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里先後生產出鎢精礦、鎢精粉和致密鎢錠樣品,並確立了工業化生產的一整套流程,從此結束了中國作為世界鎢礦儲量與生產的第一大國卻只能生產最低級的原料產品淨鎢砂的尷尬歷史,一舉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當第一爐試生產的鎢精粉出爐後,已經年近不惑的李壽恆激動地與助手相擁而泣,從此對李衛華更是佩服至極,由于他在浙大的崇高地位與學術上的高深造詣,他的態度轉變影響了很多人,令李衛華漸漸得以不太費力地領導這些輕易不服人的科學大牛們。但就在眼下,李壽恆卻堅決不听李衛華的勸說,堅持要留在蘇區,直到煉鎢廠建設完成。

李衛華知道李壽恆的想法也並非全無道理,如果這些專家一走,缺乏技術指導的蘇區能否按照規劃將煉鎢廠順利完工並成功投產,實在是不太好說。可是蘇區科研條件很差,李衛華絞盡腦汁想出的幾項要求較低的課題研發完成後這些專家就沒多少事情可做了,留在蘇區豈不是浪費資源?但李壽恆等人卻堅持說可以等李衛華找到了更好的科研基地後再把他們接過去,實在不行甚至可以坐飛機,雖然有點危險,但並不比跟著李衛華上路更大,畢竟誰知道他能不能在短時間內找到條件更好的根據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抗戰之軍工元帥最新章節 | 抗戰之軍工元帥全文閱讀 | 抗戰之軍工元帥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