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宮中鐘鼓齊鳴,十數名樂師賣力的吹奏起他們最為拿手的樂曲,為的就是令太後滿意,以便在待會多得些賞賜。
數十名宮女往來穿梭其間,為宴席做著最後的準備。
李雲在一名看樣子有些官職的中官引領下,步入這大漢國太後專門居住的寢宮。
長樂宮自呂後起,便一直是歷代太後頤養天年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可對天子造成重大影響的政治場所。
這豪華的宮殿,自它建成那日起,便一直圍繞在大漢權利的最中心,陰謀,宮廷斗爭,罷黷官員,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
今年已經有六十多歲的太後,早已厭倦了這些,因此自梁孝王崩,太後將其愛女南月公主接入長樂宮中後,已很少干涉政治,專心在這宮中每日與公主為伴,若非是長公主劉驃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時不時的入這宮中與太後交談,不少人早已忘記了,這里居住著大漢權利僅次于天子的強力人物。
李雲緊了緊身上的衣著,按照臣子的禮節,恭敬朝著殿中簾後那端坐著的尊貴老人,屈下自己的身子,拜了三拜,奏道「臣,臨邛縣令李雲奉旨覲見太後千歲!」
過了一會,便只听得太後道「平身吧,李卿!」
又對中官道「快給李卿賜座!」
李雲受寵若驚,能在太後面前有坐的地方,這對于他一個小小的縣令,無背景亦無尊貴身份的人來說,這簡直是上天掉下的餡餅。
李雲雖不知太後為何對他如此青眼有加,令他覲見,又賞賜座位,卻也是規規矩矩的站起身來,稍稍抬起頭看了看,卻見殿上早已坐了數名貴夫人,一看衣著便知是那公主之類的尊貴身份。
不由的心中暗自緊張起來,一名中官恭敬的將李雲帶到殿中,指示他坐到一角,定要遵守規矩,李雲點點頭,拘謹的跪坐下來。
正坐李雲對面的是一名四十許的貴夫人,她頭戴代表守寡的白花,雍容華貴的衣著顯示著她身份的尊貴,身邊更是帶著一名模樣與她酷似的少女,那少女看樣子在十五歲上下,長的還算美麗動人,一只小手無聊的敲打著桌面,小眼楮瞅著李雲,似是十分好奇。
良久那少女沖李雲問道「你便是劉徹弟弟說的李雲嗎?我怎麼如何看不出你的本事在那里哩?」確實是大膽至極,居然敢當著太後如此提問。
李雲尷尬的笑了笑,望了望那貴夫人。
貴夫人攬過那少女,傲慢的看了看李雲,不經意的道「李卿無須多心,小女阿嬌向來頑皮,小女的話大人就無須放在心上了!」
李雲听著阿嬌這個名字,心頭猛然亂跳。
阿嬌卻是撅起嘴巴看了看太後,大著膽子繼續問道「你這小官,見了我母親長公主和本小姐也不行禮,真是大膽至極,一會本小姐便去叫劉徹教訓你!」
太後終于忍不住了,在簾後咳嗽一聲,輕輕的道「阿嬌,到皇女乃女乃這來!」語氣充滿著令人不容置疑的口吻。
李雲听了阿嬌之話,忙對那貴夫人行禮道「小臣李雲見過長公主殿下,見過阿嬌小姐。」
此時他已知道坐在他對面的竟然是天子的親姐姐,長公主劉驃和日後劉徹的皇後,那個著名的成語金屋藏嬌的主角,心中暗暗為劉徹叫苦,攤上這麼一個難纏的主,難怪他以後會罷黷皇後了。
李雲心中雖然是這麼想,但臉上卻不敢表露半分,只得裝出一副春風笑容,坐在一旁。
陳阿嬌听得太後的話,忙掂起腳尖,撅著嘴巴走了進去,臨行前還給了李雲一個你等著瞧的眼色。
李雲搖搖頭,這等小孩子心思,他早已在十年前就猜的熟透無比。
太後停了一會,又道「李卿無須將此小孩家的言語放在心上,安心吃酒便是!」
李雲豈敢而話,忙點點頭,道了聲遵命。回轉過頭,卻見著左方端坐著著的林濾公主在向他示意。
李雲忙對這個曾在睢陽幫他解過圍的公主感激的一點頭,他在這長樂宮怕也只有林濾公主這樣一個熟人了。
林濾公主瞧了瞧太後,無言的端起酒杯自飲一杯,也不知在想些什麼。
太後又問道「李卿今年幾許?」
李雲那里肯放過如此好的一個向太後表明自己忠誠的機會回答道「小臣今年二十有二,得蒙天子不棄,用之為一縣之令,小臣誠惶誠恐,唯有為大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報天子知遇之恩!」
「呵呵!」太後笑了起來「李卿果然有些文才,好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大漢正是世代輩有似李卿這般忠誠不二的人才,才有今日昌盛之世!」
太後話鋒一轉,接著又凌厲的問道「那麼李卿以為,我大漢對那匈奴該是戰,還是和哩?」
李雲心髒猛的跳動,太後篤信黃老學說,一生信奉清淨無為以治國,反對對匈奴持強硬態度,這代表了目前大漢國內高層政治人物的主流思想。
李雲若是在太後面前高調主戰,雖然是滿足了劉徹的好戰心思,可是卻與在大漢根深蒂固的主和思想以及黃老派大臣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令太後不快,從而麻煩無數。
可是李雲若阿諛奉承,大肆宣揚主和,那麼劉徹和天子听了,將是會大大的不滿,天子之怒天下縞素!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李雲心中暗嘆太後果然厲害,單單一句話就將住了自己,令他幾乎方寸大亂。
李雲思慮良久,才慎重的道「小臣啟奏太後,臣以為匈奴者,之所以年年犯我大漢,乃是因為匈奴單于不讀黃老之書,不習黃老之術所致,所以臣以為若要解此困局,一部老子足可!」
李雲此話立時就引來太後側目,任何一種信仰以及學說的虔誠信徒,都在骨子里有一種強烈的想要將自己的信仰向他人傳播的想法。
即使信仰黃老之學的太後也不例外,否則她就不會日日教導宗室外戚中年輕一輩必須鑽研黃老之學,李雲這話可說是說到太後心里去了,太後一听此話,老懷大開啊。
在心中想道「對啊,匈奴人之所以年年犯邊,蠻橫無理,不就是因為單于以及單于的大臣不讀黃老之書,不尚黃老之學嗎?若是匈奴單于也是個黃老之學的信徒,那里會有這許多事,大漢與匈奴也就可偃旗息鼓,各罷刀兵拉!」
太後想著想著,眉頭漸漸充斥著喜悅,點頭贊道「卿大善也!」
太後都說好了,其余人那里肯放過這樣大好的機會,紛紛毫不吝嗇的將自己的贊美之詞說了出來。
林濾公主也贊賞的看了李雲一眼。
太後高興了好一會,又問道「卿可有良策令那匈奴單于也讀我黃老之學?」
李雲想了想,試探著道「太後,小臣以為若要匈奴單于也信我黃老治國之策,須有三途!」
太後好奇的問道「何三途,卿可直言!」
李雲恭敬的答道「此三途者,一為我大漢派出專人去那茫茫草原,找尋牧民,傳播我黃老之學,此途為慢,少則十數年,多則數十年,才有見效。二者,大漢須先擊敗匈奴,那匈奴敗了自然會去尋找原因,而這原因無非就是我大漢舉國信奉黃老之說,上天眷顧,百姓擁戴,軍民魚水交融,所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那匈奴稍有見識者,便會譴人來我大漢鑽研黃老之學,帶去以治其國,如此匈奴之禍永絕也,三者,此策最難,須遇匈奴內亂,我大漢全力扶持一人,但此人須讀黃老,待那人為單于,自然以黃老治其國。以上小臣淺見,自然入不得太後之耳!」
李雲這一席話,可說是打著傳播黃老學的幌子,來實行那侵略之計,現代人誰不知文化侵略遠甚于軍事侵略,一個民族若是連文化都被他人所滅,那麼它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歷史上因文化被滅個國家與民族更是數不勝數,譬如那奧斯曼,羅馬無不是文化已被它人侵略,最終民族失去凝聚力而瓦解。
純種的羅馬人更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留給後人的不過是幾跟矗立在荒郊的柱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一直屹立不倒,原因就在于,我們的祖先守住了自己的文化,捍衛了自己文化的純粹性,即使滿清入關,也不得不尊崇儒家,重用文人。
太後仔細的將李雲的話回想幾遍,心中雖然感到這個李雲每話都帶著進攻性,沒有黃老之說的精粹,可是太後心中卻不知為何十分歡喜,十分喜歡這樣的論調,將黃老之學傳播到已知世界的每一個文明,這樣的美好未來,即使是一向不喜刀兵相見的太後,也是心動異常。
李雲見了太後的神色,心道「看來不管哪種學說,都有攻擊性,只在于使用者的方法,儒家本是攻擊性與平衡性最強的學派,可是歷經千年演化,到那宋朝居然成了嚴重鄙視武人的學說,甚至武將不能立功,更不能立大功,功勞一大,立即有文官彈劾。」
規範,如何規範和整理這百家學問,並且將雜亂的思想統一起來,這才是帝國下一步要做的。
罷黷百家,歷史已證明它的錯誤性。
從後世知道這許多儒家犯過的錯誤,走過的歪路,李雲已絕不願歷史重演,百家雖然可以保留,這樣可形成良好的競爭範圍,但是思想卻必須得到一統。
否則,每日朝會上就將變成各派學說的吵場。而如何去偽存真,淘汰不適合時代需求的,保留那些學派中值得借鑒的東西,便是漢武帝的責任了!
李雲心中百轉千回,他需要做的角色不過是一個在旁的提醒者,提醒劉徹某些不該做的事情,絕不能做,並為他分析那樣做的後果。
良久太後又問道「卿可曾有婚配?」
李雲聞言,隨口答道「尚未有!」復又陷入了沉思。
「哦!」太後點點頭,滿意的道,又回轉過頭看了看著羞紅了臉的南月公主,她心頭的寶貝,到此時她才真正放心下來,不虞一朝一日她歸天,留下這孤單單的弱女子在這世上掙扎。
「卿先去吧,明日還需上朝與天子策問,待卿從匈奴歸,哀家自有賞賜與你!」太後揮手宣布了李雲的離場。李雲那里敢說二話,忙俯地拜了三拜退去。
這節分量應該有些吧,大家多多收藏啊小七果奔中
ps:個人認為羅馬滅亡的原因之一在于他們拋棄了原本的信仰以及羅馬人的數量少于其他民族
推薦歷史類的好書lt;我是耶路撒冷之王gt;寫關于歐洲的,有興趣的朋友看看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