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一戰主要戰役1915年

作者 ︰ 裸奔在天堂

1、喀爾巴阡戰役

1915年1月23日至4月24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軍西南方面軍為進襲匈牙利和迫使奧匈帝國退出戰爭而實施的進攻戰役。

俄軍最高統帥部計劃于1915年初經東普魯士對柏林實施主要突擊,西南方面軍擔任助攻。但是,西南方面軍司令伊萬諾夫將軍制定了一項進襲匈牙利的戰略性戰役計劃,並獲準執行。布魯西洛夫將軍的第8集團軍承擔主要任務。其所屬4個軍在杜克拉巴利格魯德地段集結,受命向胡門內方向進攻。德軍統帥部獲悉喀爾巴阡戰役的準備情況,急速派軍馳援盟國,同時計劃由喀爾巴阡山向利沃夫和由東普魯土向南實施夾擊,以期殲滅波蘭的俄軍。新編南集團軍(司令為林辛根)轄6個步兵師(其中德軍3個師)在穆卡切沃(蒙卡奇)、烏日哥羅德地域展開,受命向斯特雷、利沃夫方向實施突擊。奧匈帝國抽調第5和第3集團軍參加作戰。奧匈帝國統帥部還計劃向佩列梅什利方向發起進攻,以解該要塞之圍。奧匈軍隊和德軍(步兵師53.5個,騎兵師9.5個,火炮2440門)對俄軍(步兵師40個,騎兵師8.5個,火炮2980門)略佔優勢。1月2224日,德軍和奧匈軍隊轉入進攻,向桑博爾和斯特雷實施突擊。幾乎與此同時,俄軍第8集團軍發起進攻。由于在山地復雜地形條件下進行冬季作戰,雙方又多次發生遭遇戰斗,俄軍進展遲緩。直到2月初,集團軍右翼才佔領喀爾巴阡山的科內奇納、巴利格魯德地段。在斯特雷方向,俄軍頑強防御,但方面軍左翼軍隊在聯軍優勢兵力的壓迫下,被迫向錫雷特河、並進而向普魯特河和德涅斯特河撤退。西南方面軍司令重新變更軍隊部署。2月底,方面軍抽調右翼幾個軍加強左翼,並新組建成第9集團軍(步兵師8.5個、騎兵師5個,由列奇茨基將軍任司令)。該集團軍在博列霍夫至羅馬尼亞邊境一線展開,受命攻擊向納德沃爾納亞和斯坦尼斯拉夫(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發動進攻的敵軍。

3月中旬,大本營改變了1915年戰局的計劃,命令西南方面軍進攻布達佩斯,而西北方面軍則進行防御。整個3月份,在第8集團軍及第3集團軍左翼地帶內戰斗連續不斷。聯軍曾千方百計企圖解除佩列梅什利之圍,但該要塞12萬奧匈守軍被圍6個月之後于3月22日投降。騰出的第11集團軍所屬兵團和部隊分別配屬給了第8、第3兩集團軍,這兩個集團軍受命突破德奧聯軍中央的防御,並向第9集團軍當面敵人的側後穿插。俄軍第8和第3集團軍在對德軍南集團軍和奧匈第3集團軍發動的新的進攻中,僅前進20公里。第8集團軍佔領貝斯基迪山脈。3月底德軍指揮部調來貝斯基迪步兵軍(3個師)抗擊俄軍進攻。喀爾巴阡的血戰一直延續到4月24日。由于傷亡重大、人員疲憊、春季泥濘,以及多處無通行道路,伊萬諾夫將軍只得下令停止進攻,固守所佔地區。

點評︰此戰,俄軍損失約100萬人,德奧軍隊損失約80萬人,俄軍未達到既定目的。這是因為缺乏必要的預備隊,所需火炮和彈藥也未得到保障。喀爾巴阡戰役中,不但俄軍計劃落空,而且德奧聯軍統帥部企圖大範圍包圍俄軍左翼和解除佩列梅什利之圍的計劃亦遭到破產。雙方的交戰形成為在200公里寬的正面上進行面對面的搏斗。喀爾巴阡戰役的意義在于俄軍牽制了德奧聯軍大量兵力,使英、法兩**隊得以在巴爾干半島和其他地區積極作戰。

2、奧古斯圖夫戰役

1915年2月7日2月26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西北方面軍第10集團軍與德國第10和第8集團軍在東普魯士對實施戰役,又稱東普魯士戰役,在德國文獻中稱為馬祖里湖區冬季交戰。

德軍統帥部將1915年戰局的重心從法國戰場轉移到俄國戰場後,計劃以第10和第8集團軍的兵力(超過15個步兵師和1.5個騎兵師)向俄軍右側實施深遠迂回。擬用突擊集團從北、西兩個方向實施兩面夾擊,圍殲在希萊女敕西南170公里正面上展開的俄國第10集團軍(11.5個步兵師和2.5個騎兵師,司令為西韋爾斯將軍)。2月7日德第8集團軍在奧古斯圖夫方向對俄軍左翼(南翼)發起進攻,翌日德第10集團軍向韋爾日博洛沃和蘇瓦烏基方向上的俄軍右翼(北翼)實施迂回突擊。德軍這兩個集團軍的進攻出乎俄軍統帥部的意料。2月14日前,德國第10集團軍突擊集團迂回到了西韋爾斯集團軍右側,迫使其步兵第3和第20軍東撤。俄軍左翼各步兵軍在雷克、賴哥羅德地域頑強抵抗,阻止了德國第8集團軍的前進,但因交通線受到來自東北方向的威脅,而不得不撤往沿博布爾河構築的陣地。在俄第10集團軍總退卻時,步兵第20軍(4個不滿員步兵師)陷于困境,在進行頑強的防御戰斗中被圍困于奧古斯圖夫森(在奧古斯圖夫東南)。該軍的頑強的抵抗阻止了德軍進攻達10天之久,使俄國第10集團軍的主力得以撤至利普斯克奧索維茨要塞一線。德軍向東南方向進攻的道路被封鎖了。

點評︰此佔,德軍企圖殲滅俄第10集團軍的計劃未能實現。俄第10集團軍在奧古斯圖夫戰役中的頑強戰斗使德軍統帥部向俄國西北方面軍實施深遠迂回的總計劃遭到了破產。

3、薩洛尼卡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隊在巴爾干半島南部的軍事行動。戰役因希臘城市薩洛尼卡而得名。

1915年1011月,15萬英法遠征軍(英軍5個師,法軍3個師)在該城登陸以援助塞爾維亞,黑山並防止希臘站到德國方面。遠征軍登陸遲誤,開進緩慢,未能給塞爾維亞軍隊以實際援助。11月底,塞軍被迫撤至科孚島和比塞大。12月11日,英法聯軍退至預有防御準備的薩洛尼卡登陸場,因而形成薩洛尼卡戰線。與英法遠征軍(1916年2月起與東方集團軍)對峙的是得到德國幾個師加強的保加利亞2個集團軍(共13個步兵師)。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後,加利波利半島的協約**隊一部、意大利軍隊、俄軍兩個旅、塞爾維亞集團軍調入薩洛尼卡作戰。1916年年底,雙方在斯特魯馬河和莫納斯蒂爾(比托爾)地域經一系列局部戰役後,轉入陣地防御。1917年初,聯軍將薩洛尼卡戰線的軍隊增至66萬人後,于45月在茨爾納(切爾納)河谷地實施了局部戰役,但未獲勝利。此後,便停止了積極的戰斗行動。1918年9月,聯軍在薩洛尼卡戰線的人數達到66.7萬人,火炮2070門,為了突破保軍和德第11集團軍(40萬人,1138門火炮)的防御,聯軍發起了進攻戰役。9月15日拂曉,法軍2個師、塞軍1個師經22個半小時的炮火準備後,發起沖擊,于黃昏前突破敵防御地段15公里(切爾納河與瓦爾達河之間),截至9月22日,聯軍用騎兵和航空兵擴大突破正面達150公里,深入縱深80公里。聯軍切斷敵人防線,直達縱深。至9月底,德第11集團軍陷入合圍,9月30日投降。在這種情況下,保加利亞由于爆發了弗拉達亞起義(1918),而退出戰爭,9月29日,在薩洛尼卡簽訂了停戰協定(10月2日,保加利亞國會批準)。聯軍的勝利導致巴爾干中部國家戰線的崩潰。

點評︰此戰,從軍事學術觀點來看,1918年薩洛尼卡戰役是在山地戰區對敵陣地防御的戰術突破發展為戰役突破的一個範例。

4、對戈爾利采的突破

1915年5月2日6月23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奧軍隊為擊潰俄軍西南方面軍和佔領加里西亞而實施的進攻戰役。

馬肯森將軍指揮的德軍第11集團軍(10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和約瑟夫•費迪南德大公指揮的奧匈第4集團軍(6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負責實施這次戰役,由馬肯森統一指揮。奧匈第3集團軍和沃伊爾施將軍指揮的德軍集群負責分別從南面和西北面保障這次戰役。德奧軍隊的任務是︰在戈爾利采和格羅姆尼克地段突破西南方面軍的陣地,在薩諾克以西合圍拉德科德米特里耶夫將軍指揮的俄軍第3集團軍,並向佩列梅什利和利沃夫發展進攻。一旦突破成功,奧匈第1集團軍即向伊萬哥羅德發起進攻,奧匈第2、5集團軍向利沃夫發起進攻。在35公里寬的突破地段上,德奧軍隊集中了10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計12.6萬人,輕型火炮457門,重型火炮159門,迫擊炮96門,機槍260挺)。為了加強奧軍的戰斗力,德軍指揮部把德軍的一些師和軍編入奧軍。軍隊配備了優秀的軍官,而且在進攻開始前就獲得了充分的物質保障。

駐防加里西亞的西南方面軍(總司令為伊萬諾夫將軍)的防線綿延600公里,從皮利察河一直到羅馬尼亞邊境(切爾諾夫策城附近)。俄軍指揮部對于敵人準備進攻的情報置若罔聞,認為西南方面軍的主要任務仍然是以第8集團軍以及第3集團軍的部分兵力完成喀爾巴阡戰役(1915)。對如何抗擊德奧軍隊準備實施的進攻沒有采取認真的措施。俄軍第3集田軍(超過18個步兵師另6個騎兵師)中只有5個步兵師(6萬人,輕型火炮141門和重型火炮4門,機槍100挺)部署在敵人實施突破的方向上。這樣德奧軍隊在兵力上佔有優勢︰步兵多1倍,火炮多4倍,而重型火炮則多39倍。俄軍各集團軍人員缺額嚴重,炮彈匱乏。每個炮兵連每日發射炮彈不能超過10發。防御縱深(510公里)淺近。防御工事薄弱。

經過13個小時的炮火準備之後,德奧軍隊于5月2日10時開始實施突破。盡管俄軍第一陣地被嚴重摧毀,人員傷亡很大,但是,截至日終前聯軍只前進了25公里。在頭2天,進攻只是從正面壓迫俄軍緩慢後退。直到第3日,德奧軍隊將預備隊投入戰斗以後,才加強了突擊力量,于進攻的第6日日終前,向縱深推進了40公里。俄軍損失慘重,于5月15日退到新米亞斯托、桑多梅日、佩列梅什利、斯特雷一線據守。德奧軍隊繼續進攻,隨後不斷逼迫俄軍務集團軍往東撤退。6月3日,德奧軍攻佔佩列梅什利,6月22日佔領利沃夫,至6月月中俄軍被迫放棄加里西亞,退至海烏姆、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布羅德以西20公里和布恰奇以西15公里一線。

點評︰俄軍的失敗,不僅是德奧軍隊在兵力兵器方面佔有優勢所致,而且也是俄軍最高指揮部、西南方面軍總司令和第3集團軍司令官犯了嚴重錯誤的結果。俄軍指揮部對戈爾利采突破過程中所形成的局勢判斷錯誤,只是在日5月12日,當緊張的防御戰斗進行到第11天時,才給第3集團軍下達進行防御的任務。軍隊指揮組織不善,缺乏明確的目的;預備隊隨到隨用,形不成拳頭;反突擊軟弱無力,通常達不成預期目的,且造成不必要的傷亡。方面軍和集團軍指揮部不善于在縱深內構築和利用防御地區。德奧軍在戈爾利采的突破,使俄軍在1914年戰局和喀爾巴阡戰役中取得的勝利統統化為烏有,而且還出現了喪失波蘭的危險。

5、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1915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于1915年2月19日1916年1月9日實施的一次戰役,又稱加利波利半島戰役。

此次戰役目的是,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佔領土耳其首都君土坦丁堡(伊斯坦布爾),迫使土耳其退出與德國聯合的戰爭。英法兩國竭力先于俄國奪取戰略上極其重要的這2個海峽。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是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倡議者。最初計劃規定,英法聯合艦隊用艦炮火力逐次摧毀土軍海岸炮連和要塞,掃除海峽水雷,並突人馬爾馬拉海,攻佔君土坦丁堡。德土聯軍統帥部獲悉英法準備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後,遂將土耳其第1、第2集團軍的部隊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調往達達尼爾海峽地區,使要塞炮兵和岸炮連的火炮數量增至199門(包括150355毫米炮175門),布設了10道水雷障礙(375個水雷),以加強海峽海岸防御。在達達尼爾海峽入口兩岸配置了外圍炮兵連(26門火炮),往後配有中間炮兵連(85門火炮),在查納卡累地域配置了內防炮兵連(88門火炮)。達達尼爾海峽北岸的築壘陣地部署了第1集團軍(司令官德國利曼•馮•桑德斯上將)第3軍的部隊,南岸部署了該集團軍第15軍的部隊。

1915年2月中旬,英法聯合艦隊(司令官英國卡登海軍上將)集結在利姆諾斯島穆德羅斯灣(戰列艦11艘,戰列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6艘,潛艇7艘,飛機運輸艦1艘)。聯合艦隊在大口徑炮方面比土耳其岸防炮顯居優勢(234380毫米炮92門,102191毫米炮190門),2月19日開始炮擊外圍炮兵連。由于土軍進行強有力的火力反擊,英法聯合艦隊又因實施面積射,故長達6個小時的炮擊效果甚微。隨後實施的炮火突擊也未奏效。為了達成戰役目的,盟軍把集結在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聯合艦隊全部兵力(戰列艦17艘,戰列巡洋艦1艘,驅逐艦16艘,飛機運輸艦1艘)都投入了戰役。3月18日,聯合艦隊在德羅貝克海軍上將指揮下(卡登海軍上將已被撤換),重新試圖突入達達尼爾海峽,但仍未成功。于是,決定放棄單純使用海軍作戰的方案,而實施陸海軍聯合戰役︰由登陸兵奪取加利波利半島和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築壘工事,以保障艦隊突人馬爾馬拉海,然後從陸上和海上實施突擊,攻佔君士坦丁堡。英法遠征軍在亞歷山大(北非)向登陸地域出發的準備工作既暴露又進展遲緩,致使敵軍得以判明戰役意圖,並采取措施加強了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防御。土耳其統帥部組建了第5集團軍(6個師,司令官為利曼•馮•桑德爾斯將軍),並將原第1集團軍在達達尼爾海峽地區設防的兵團編入其建制。4月25日,盟軍登陸兵(81000人,178門火炮)在英國漢密爾頓上將指揮下,開始在加利波利半島南端的塞迪爾巴希爾(主要兵力)、卡巴泰佩角(輔助兵力)、庫姆卡萊角和薩羅斯灣(佯動兵力)登陸。敵人進行了頑強抵抗,盟軍主要兵力和輔助兵力在頭兩天戰斗中損失1.8萬人,奪取了不大的登陸場(縱深11.5公里),為了擴大登陸場,英國統帥部決定實施第二批登陸兵登陸。英國從本土向加利波利半島增調了約12.7萬人。8月初,軍隊增至12個師。于8月6日夜間在蘇夫拉灣實施登陸(1萬人)後,英法聯軍轉入進攻。到8月10日,土軍(14個師)阻止了英法聯軍的進攻。戰斗中,英法聯軍損失約4.5萬人,大體相當于土軍的損失。英法聯軍的8月失利,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保加利亞決定與德國結盟參戰,也是丘吉爾辭去海軍大臣職務的原因。1915年底,由于德奧聯軍和保加利亞軍隊在巴爾干戰區順利進攻,塞爾維亞軍隊被擊潰,以及出現了希臘倒向德國一方的威脅,迫使盟軍停止了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將軍隊(14.5萬人,1.5萬匹軍馬和400門火炮)撤到希臘,以加強薩洛尼卡遠征軍。

點評︰爭奪達達尼爾海峽的斗爭持續了259天。參加戰役的有英軍49萬人、法軍8萬人、土軍70萬人。在戰斗過程中,英國傷亡和失蹤11.97萬人,法國2.65萬人,土耳其18.6萬人;英法聯合艦隊損失戰列艦6艘,土耳其損失1艘。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失利是由于英法統帥部的錯誤造成的。他們不按約定與俄國陸海軍實施協同動作,而企圖獨自奪取兩海峽和土耳其首都(協約國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戰役最初企圖,即僅用艦隊兵力奪取達達尼爾海峽和君士坦丁堡,其本身就欠妥當。英法聯軍統帥部低估了敵方的防御能力,忽視了戰役準備的隱蔽性和第一批登陸兵登陸的突然性;第二批登陸兵登陸又過于遲緩,使敵方在此之前建立了強有力的防御。德土統帥部巧妙使用陸軍、海岸炮兵和抗登陸水雷障礙,以及德國艦隊在海上交通線上的有效作戰,都是英法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失利的主要原因。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經驗迫使人們重新探討有關準備和實施攻佔海防築壘地域的方法,制定出準備和實施登陸戰役的新方法。聯軍唯一成功的是,他們在撤退時無一傷亡,堪稱杰作。

6、哥得蘭海戰

1915年6月19日(7.2),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海軍第1巡洋艦支隊和德國海軍艦隊在波羅的海哥得蘭島附近進行的一次海戰。

1915年6月18日,海軍少將巴希列夫率巡洋艦「馬卡羅夫將軍」號(旗艦)、「巴揚」號、「勇土」號、「奧列格」號、「留里克」號和驅逐艦「諾維克」號,以及另外8艘驅逐艦奉命出海炮擊梅梅爾。在濃霧中,「留里克」號和「諾維克」號掉隊,爾後單獨航渡。是日,德艦「羅翁」號裝甲巡洋艦、「奧格斯堡」號(旗艦)和「呂貝克」號輕巡洋艦、「阿爾巴特羅斯」號布雷艦和7艘驅逐艦在海軍準將卡爾夫率領下出海,到博克舍爾燈塔附近布設水雷障礙。布雷完畢,卡爾夫電告任務執行情況,隨即率艦隊返航。該電被俄國通信勤務部門截獲並破譯。通信勤務部門隨即將德艦位置報告巴希列夫。巴希列夫改變炮擊梅梅爾的計劃,遂率巡洋艦支隊去截擊德艦。俄軍艦隊司令部嚴密監听敵艦無線電通信,並為俄巡洋艦導航。6月19日7時30分,俄艦在哥得蘭島附近發現「奧格斯堡」號、「阿爾巴特羅斯」號和3艘驅逐艦(「羅翁」號和「呂貝克」號巡洋艦與4艘驅逐艦此時駛往利巴瓦),立即開炮射擊。卡爾夫判明情況後,令「羅翁」號和「呂貝克」號兩艦歸隊,「阿爾巴特羅斯」號在瑞典領海隱蔽,他本人率旗艦「奧格斯堡」號南撤。俄國巡洋艦「勇土」號和「奧列格」號追上「阿爾巴特羅斯」號,並對其集中火力射擊。9時,「阿爾巴特羅斯」號中彈起火,在瑞典領海厄斯特戈恩角附近搶灘。俄國巡洋艦向芬蘭灣基地返航途中,于10時左右,與「羅翁」號,「呂貝克」號和4艘驅逐艦遭遇。雙方艦只進行短時間炮戰,未分勝負。俄巡洋艦因彈藥不足,開始後撤。但德艦卻誤認這是戰艦實施機動,使其遭致更大兵力的突擊,因而也撤出戰斗。10時30分,「留里克」號奉命進入戰區,並與德艦遭遇。「留里克」號開炮射擊,擊中「羅翁」號,但在規避潛艇攻擊時,「羅翁」號趁霧逃走,而「留里克」號沒有實施搜索,遂向芬蘭灣返航。

點評︰此戰總的來說,俄國艦隊在海戰中取得了勝利。如果俄艦在火炮使用方面不犯嚴重錯誤(無謂地耗費大量炮彈,影響了同「羅翁」號、「呂貝克」號巡洋艦的戰斗進程),這次海戰的戰果會更大些。這次海戰中,俄國艦隊在歷史上第一次使用無線電偵察所得情報指引己方軍艦同敵艦作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最新章節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全文閱讀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