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書房。
朱厚照特意給王之風賜了坐。
「駙馬,武林大會已經結束好些天了吧?公主回來了嗎?朕和太後都想念她呢。」
「謝主隆恩,公主尚未回到京城,她們遣人回來說,難得出一次京城,想慢慢看看沿途風光。等她回京,臣就讓她來給皇上和太後請安。」王之風不知朱厚照的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
「听說這次武林大會上,駙馬的幾位夫人武功蓋世,藝壓群雄啊?」朱厚照道。
王之風知道武林大會那麼大的動靜,朝廷必定暗中派人查看是否對朝廷構成威脅,也不感到驚訝,淡淡地道︰「她們那點微末的功夫,哪能稱得上武功蓋世?只是武林英雄不屑與她們一般見識吧。」
朱厚照道︰「朕听人說,你的那個四夫人,連五六十年前名震江湖的二分錢都打敗了,這麼好的武功,駙馬還說是微末功夫,駙馬的武功一定比她們又高出了許多吧?」
王之風一愣,難道這小皇帝對自己有所忌憚?「皇上,之前微臣曾向皇上請求告職還鄉,還請皇上恩準。」
「駙馬,這是說哪里話呢?你擁有絕世武功,朝廷正需要你這樣的人才,告職之事從此休得再提。」朱厚照說,他象忽然想起什麼似的,又道,「駙馬,朕和太後都曾經相托,叫你查找‘武林傳說’,不知查得如何,可曾有線索?」
王之風恍然大悟,原來繞了半天圈子,是為這事啊?「不瞞皇上,最近江湖上不知從哪里冒出來一個正義門,門主是一個姓古的人,他們四處散播飛鷹幫與‘武林傳說’有關,還煽動江湖各大門派與飛鷹幫作對,這次武林大會就是他們擒了各派人員,以此要挾,才搞出來的鬧劇。據臣所知,那個二分錢也是受他們挑唆才參加武林大會的。」
「這個古門主與飛鷹幫有仇嗎?」
王之風搖頭道︰「那個古門主十分神秘,各大門派均未能查出他的廬山真面目,他是否與飛鷹幫有仇,就不得而知了。」
「這麼說來,正義門和飛鷹幫之間並無恩怨,古門主怎麼會無緣無故地陷害飛鷹幫呢?」
「飛鷹幫是江湖第一大幫,在江湖上得罪他人在所難免,只不過還沒有查清是誰吧。」王之風說。
「駙馬估計,這古門主會是什麼人?」
「臣想如果不是顧家城本人易容的話,這人都與顧家城有莫大的干系。」
「如此說來,也有一點道理。不過,你的幾個夫人武功進步如此之快,難怪江湖人士要懷疑呀?」朱厚照不動聲色地說。
什麼江湖人士懷疑,明明就是你和太後懷疑嘛。王之風想到這里,頓時驚出一身冷汗。
「皇上明鑒,微臣和幾位夫人武功確實進步很快,不過,臣用腦袋擔保,這事與‘武林傳說’絕無關系。」
朱厚照來了興趣,奇道︰「駙馬難道另有奇遇?」
王之風不敢隱瞞,只得將打通全身經脈的事情向朱厚照說了。
朱厚照躍躍欲試地道︰「打通經脈如此神奇,駙馬能不能幫朕也打通呀?」
王之風嚇得連忙跪下叩頭,道︰「皇上,打通經脈後雖然神奇,但是,打通經脈的過程中,極其凶險,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大禍,臣就是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拿皇上的性命和大明的江山社稷來冒險呀?請皇上饒了微臣吧。」
朱厚照臉色十分尷尬,不過好在王之風正跪下叩頭,看不見他臉上的變化,很快,他笑了兩聲道︰「朕和你開玩笑呢,朕哪是那塊材料啊?駙馬起來坐著說話吧。」
王之風這才謝恩站了起來,臉上不停地冒出冷汗。
朱厚照道︰「駙馬,有沒有可能飛鷹幫真與‘武林傳說’有關,你的四夫人卻忘了告訴啊?」
王之風心知皇帝把話已經說到如此地步,那是真正已經起疑了,他反而十分冷靜。
「皇上,雖說事關飛鷹幫,顧盼盼也是微臣賤內,但是,微臣不敢因私廢公,臣也認真做過調查,沒有發現飛鷹幫與‘武林傳說’有關系。」
「朕只是隨便說說,駙馬不必介意。」
這時,太後身邊一個太監過來傳太後的話,說太後知道駙馬進宮,請皇上與駙馬談完國事後,到太後那里一起用得膳。
朱厚照道︰「太後一定是想念駙馬了,咱們這就一起過去吧。」
「多謝太後恩典。」王之風跟著朱厚照一起去了太後那里。
太後向王之風詢問他幾個夫人和孩子的近況,王之風一一回稟,再三感激太後和皇上的恩典,三人拉起家常甚是融洽。到了用膳的時候,王之風就在陪太後和皇帝用膳。席間,朱厚照問谷大用︰「谷公公,劉六劉七兩個反賊的余孽可曾肅清?」
「回稟萬歲,除趙瘋子趙?在逃外,其余已經全數清剿。」谷大用道。
「那就好,告訴刑部,加緊對顧家城和趙?的緝拿。」朱厚照道。
「奴才遵旨。」谷大用領旨後,似乎還有什麼事想向皇帝湊報。
「谷公公,還有事嗎?」朱厚照問。
谷大用道︰「皇上,奴才收到密報,江浙沿海一帶又有東瀛人頻繁活動,似乎又想對我大明不利,請皇上早作準備。」
朱厚照驚訝地道︰「兵部和戶部怎麼未見呈報?」
「奴才想是他們還未收集到情況吧。」谷大用說。
「這些東瀛人真是不知好歹,當年駙馬打得他們屁滾尿流,被迫與我大明簽訂和約,這才管過得幾年,他們又來騷擾?」朱厚照憤怒地說。
谷大用道︰「奴才听說,這些年,地方上根本沒有針對東瀛方面作出任何防備。」
「駙馬,你當年組建特別行動軍抗擊倭寇,又到過東瀛,對江浙民情和東瀛情況都十分了解,你有何高招?」朱厚照停下筷子道。
王之風心想,你不是想把我貶謫到江浙吧?但他不動聲色,道︰「啟奏萬歲,微臣雖然在江浙抗擊過東瀛人,但是,對江浙的情況並不十分了解,而且,相隔數年,更不知世態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