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第二更,馬上就月底了,還差不少呢,大家多多支持啊,收藏,訂閱和鮮花一個都不能少啊,多謝大家了。沒有廣告的
「再說淮河防線,所謂守江必守淮,他日胡騎退後,不管怎樣,我們必須確保淮河一線,否則殿下的江山,是絕對坐不穩的。」蒙面人悠然說道。
那「殿下」卻是臉色凝重,只是專注的看著蒙面人。
蒙面人當然知道原因,因為先前對形勢估計錯誤,他們做出了太多的讓步,而如今情況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至于……不過,道理還是要給他講清楚,畢竟,他才是主事者。
「淮河一線也置列有一系列重鎮,以扼淮河支流與淮河的交匯口。在淮西,主要是壽春和鐘離,在淮東,主要是山陽和盱眙。
淮河上游支流主要有穎河和渦河。穎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曰穎口,渦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曰渦口。壽春正對穎口,擋穎河、淮河方向的來敵;鐘離正對渦口,擋渦河之沖。南北對峙之際,鐘離與壽春俱為淮西重鎮。
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有泗水,亦曰清河。古代泗水自山東南流,在淮安附近匯入淮河,入淮之口曰泗口,或曰清口、淮口。淮、泗水路自古為南北交通要道,山陽和盱眙即在其附近,控制著泗水方向的來路。在這一方向,若取更積極的態勢,還可經營彭城以圖北方。
壽春即今之壽縣。淮河主要支流穎河在其附近匯入淮河。穎河為中原與江淮之間的一條重要交通線,穎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曰穎口。壽春正對穎口。自穎河或淮河上游而來之敵,必經壽春。先師顧祖禹稱壽春「控扼淮穎,襟帶江沱,為西北之要樞,東南之屏蔽。」另外,壽春一帶,為黃淮平原的一部分,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于屯耕。故其地利足以為戰守之資。
戰國末,楚失鄢郢之地後,東徙淮南,一度以壽春為都。西漢時,壽春為淮南王國都。淮南國地大力強,值漢廷削藩之余,怯不自安,遂謀起兵。伍被建議︰「略衡山以擊廬江,有尋陽之船,守下雉之城,結九江之浦,絕豫章之口,強弩臨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東保會稽,南通勁越,崛強江淮間,可以延歲月之壽。」東漢末,袁術據壽春,帝制自為。曹魏正始四年,鄧艾行巡淮河南北,行視陳、項以東,至壽春,上表建策,建議︰「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屯三萬人,什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歲豐常收,三倍于許。如此,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于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主政的司馬懿采行其策,在淮河南北大興屯田,廣開河渠,以增灌溉、通漕運,自是以後,每東南有事,大軍泛船達于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為以後我朝滅吳打下了基礎。」
蒙面人深吸一口氣,道︰「如今南北對峙于江淮之間,壽春擋南北之沖,為南北雙方爭奪的急所。當今皇上初定江東,應詹即建議說︰「壽春,一方之會,去此不遠,宜選都督有文武經略者,遠以振河洛之形勢,近以為徐豫之藩鎮。綏集流散,使人有攸依,專委農功,令事有所局。」我朝以收復中原為號召,故經營壽春,以守而言,可為淮西重鎮,以進取而言,可與中原形勢相呼應,且兩淮間為流民所集,招集安撫,意義亦大。而且壽春一線,此戰大概難以幸免,不管怎樣,殿下將來一定要把壽春牢牢把握在手里,就是鎮以十萬之眾也在所不惜。在下雖然早就是山野草蜢之人,卻依然盼著殿下有朝一日能大興仁義之師,光復華夏故土,為此不惜輔佐殿下做出這等事情,雖然說成大事者不顧小節,可是此舉必然有傷天和,有失人道,在下年事已高,本不懼怕這些,還望殿下能信守諾言,勿要忘記今日之恥啊。」
說到這里,蒙面人臉上的面巾雖然沒有摘下,卻已經濕潤了。
顯然,這就是導致胡馬南下的罪魁禍首了!
這「殿下」應該就是主謀,這蒙面人就是謀主,而蒙面人之所以願意幫助殿下篡位,是因為對朝廷偏安一方,皇權衰微,世族不思進取趕到寒心,因此企圖通過改朝換代的方式扶持新人,而由于世族實力盤根錯節,實在太強,因此只好借助胡馬來摧毀舊勢力,而條件,就是新君上台必須立志于北伐中原,光復河山!
不過,這「殿下」也確實是個狠角色,見蒙面人潸然落淚,眼中閃過一絲狠辣,默默從懷中掏出一把寒光閃閃的匕首,對著手腕就是一劃。
匕首之鋒,削鐵如泥,很快,殷紅的鮮血汨汨的滲出,「殿下」舉起流血的手臂,朗聲道︰「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但是今日,孤王在此對天盟誓,得位後,以天下蒼生為重,以江山社稷為重,以北伐中原為志,一日不復中原,孤王就一日不食葷腥,如有違者,祖宗不佑,天地不容!」
誓罷,蒙面人苦笑一下,做「殿下」做了個揖,道︰「老夫有僭了,既然殿下立下重誓,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下一步的局勢吧。」說罷再次拿起了那根柳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