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陵傳奇 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墓(轉載)

作者 ︰ 蘇男

到成陵去,路還真不好走。我們先坐火車到呼和浩特,再由呼和浩特轉公車到東勝。由東勝再轉車,到鄂爾多斯高原去。

嚴冬的鄂爾多斯高原,零下十數度很尋常,車窗外有時候是一片混沌飛舞的茫茫白雪,有時候是刺眼曝亮的冰地,但這一切是安靜的,恍惚有份與世隔絕的寂寞。四下空無一人,誰會想到,這里就是帝國版圖曾經橫霸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陵墓?

在鄂爾多斯高原某個小鎮苦熬一晚,第二天,就搭短程面包車前往成陵。

感覺是復雜的。

在漢族編纂的歷史里,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外族當家的朝代。元代是蒙古人統治中國,但漢人無法認同游牧民族的價值觀。蒙古人被當作是野蠻的。漢族雖然自古有崇洋的心態,但對于文明不及其「優雅」的外族,都采取鄙夷態度。滿清也是外族當家,但滿人想得開,一連出了幾個「崇漢仿漢」的皇帝。雖則如此,滿清也是近代在一些公正史學家的爭取下,才逐漸得到真正的歷史評價。

成陵的悄寂冷落

車子到了成陵範圍後,遠遠就能在這片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鄂爾多斯高原上,望到一座巍巍然屹立著的蒙古包式建築宮殿,這就是聞名遐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墓。

除了那些被稱為「達爾卮特」的守墓人員,就再無其他訪客。

我們站在陵墓園地的入口處,天氣實在太冷了,一名達爾卮特說︰「你們自己看吧,我叫人一處處給你們開鎖。」

成吉思汗騎馬銅像高大威猛地聳立在成陵廣場,周圍卻是一片悄寂冷落。

陵墓廣場上,立著高大威猛的成吉思汗騎馬銅像,我們就從這里開始,沿著99級寬敞整齊的鑿石台階,拾級而上。

蒙古人很喜歡9這個神秘數目字。據說,成吉思汗曾經豪氣地向長生天彈灑過99匹白馬的鮮乳。

腳下的厚雪不知積存了多久,除了隱約鳥爪留痕,不見任何人的足跡。而在99級台階的盡頭,就是成吉思汗陵墓的主體建築。

主體建築坐北朝南,中間是正殿。假如你站在大門口向外看,左邊是東殿,右邊是西殿。在正殿與東西兩殿之間,還有東過廳、西過廳。

也許數千年來,這支以馳騁著名的游牧民族從沒有改變過他們自己的性格——豪邁不羈,絕不妥協,但眼前看到成陵周圍的悄寂冷落,不禁想到︰一個人無論再如何地不可一世,無論再如何空前絕後,最後至多只是空中幾聲偶爾的鳥鳴。

鐵木真是俘虜的名字

成吉思汗,還是他擁有霸業之後的稱號。1162年出世時,他父親剛好攻打塔塔兒部落凱旋而歸,就用了一個俘虜的名字為他命名,叫鐵木真。

據說鐵木真出世時,左手緊緊握著一塊晶瑩發亮的血團。信仰薩滿教的古代蒙古人認為那是大權在握之象,認為這孩子日後必成大業,當上大汗。

也許只屬巧合,但世上許多英雄的身世,果然真比曲折的戲劇更要坎坷精彩。

9歲那年,按照族外通婚的傳統習俗,鐵木真父親帶孩子到娘舅部落求婚。定親之後,鐵木真留在女方家里閑聚,他父親獨自回家,路上經過塔塔兒部落,塔塔兒人想起舊日被侵之恨,在飲食中下毒,把鐵木真的父親毒死。

喪父之後,鐵木真開始受盡磨難。他父親的部落族人,受到他族引誘,遺棄鐵木真孤兒寡母。數年艱苦日子,鐵木真逐漸成人。然而,仇視他的族人又多番設計謀害,鐵木真好幾次險遭毒手。最後一次,還是把自己藏在一輛裝滿羊毛的車上才逃出生天。回到自己老家,鐵木真立下雄心壯志,一定要統一蒙古。

蒙古帝國版圖曾橫跨歐亞

鐵木真有過這樣一個故事。

1202年,鐵木真那時才30歲,就經過闊亦田激戰,大敗扎木合聯軍,更乘勝追擊泰烏赤人。

按照他素來有「戰勝就收編各部族」的原則,那回他也收編了泰烏赤人。

就在第二天,有一名年輕人前來歸降,並勇敢承認是他射斷鐵木真所騎戰馬的脖子。鐵木真情感其誠,不只不加以怪罪,還英雄識英雄地重用他,當他是朋友,還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哲別。

哲別,在蒙語就是箭簇。從此之後,這位百發百中的神箭手率領蒙古騎兵先鋒隊,征戰歐亞大陸,最遠甚至抵達今天俄羅斯境內的克里米亞半島,成為鐵木真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這種胸懷,也許就是鐵木真成功的條件。

1206年,只有34歲的鐵木真,終于統一了蒙古,建立蒙古大帝國,正式尊號「成吉思汗」。

他創制並且統一了蒙古文字、頒布法律條令。更重要的是,他按照「千戶為一單位」的組織形式,將蒙古人進行編制。蒙古有歷史以來,成吉思汗是首位有此民族統一思維的人。他當時所做的一切,對今天蒙古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仍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後來,成吉思汗擊敗金國,征服西夏,為後來元朝建立大統一的中國奠定了基礎。

成吉思汗和他後來的子孫,曾經先後三次遠征,蒙古帝國版圖曾經橫跨歐亞,成為古代軍事史上一次罕見的奇跡。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的一次戰爭中,病逝于六盤山下(今天的甘肅省清水縣),享年66歲。

祭奠大禮有如蒙古傳統人文的演出

牆壁雪白的陵墓,朱紅的門窗,金黃的琉璃寶頂,在色彩上獨具蒙古民族特色。

不過,比起埃及法老的金字塔或帝王谷,比起南美印加人的沙漠墓地,比起中國的秦陵或明十三陵,甚至比起印度的泰姬陵,成吉思汗的陵墓,佔地面積長與寬只是各15公里,總面積225平方公里,在規模和氣派上,與史上著名陵墓一點相提並論的條件都沒有。

但是,成陵最有價值之處,並非在陵墓建築群的架勢上。

陵墓里的「靈包」,靈柩就停放在其中。

成陵最有價值之處,是在于悠悠700多年來,蒙古族人對成吉思汗陵墓的祭奠大禮一直堅守不渝。據知,成陵的祭奠大禮,一年內就舉行50多次。

對成陵的祭奠,就從成吉思汗死的那天起,幾乎從沒間斷過。一個民族,能夠在如此漫長的歲月年代里,無論外面世界如何更換,他們仍然保持原有的定例而毫不動搖,這在人文歷史上,絕對是罕見的。這份執著,也反映了蒙古民族在習俗上的強固精神,確實是他們足以自豪的特質。

你可以想像,每一次進行陵墓祭奠,就有如一場場蒙古十三世紀傳統人文的「活生生表演」。

可以這麼說,一座成陵,就是草原民族一部包羅萬象的歷史。通過對成陵幾乎從不間斷的祭奠活動,蒙古族人的文化、信仰、風俗、法律、世系、語言等等,都能在這個鬧哄哄世界的一處安靜角落,完整而低調地保存下來。

世世代代以來,所有看守陵墓和負責執行大奠的後人,都屬于蒙古語里的「達爾卮特」部。連這份榮餃,都是世襲的。據說這些「達爾卮特」的老祖先,700多年前就是成吉思汗的鐵騎部下,一代傳一代。

因此,在文化活動史來看,整個祭奠過程,就是蒙古禮制歷史的演出。而成陵,就是一座至今仍上演著蒙古歷史文化的不衰舞台。

遺體與遺物輾轉四處

也許,教人難以置信的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遺體及其遺物,竟有數百年期間,一直都是處于輾轉四處的狀態。

成陵在最後修建時加入的漢白玉石碑。

原來,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後,就實行秘葬。但為了祭祀方便,族人就建立了八座純白色的氈帳,叫作「八白室」,用來象征成吉思汗的寢陵,作為祭祀用。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隨著蒙古族政治中心不斷的轉移變動,這八座純白色的八白室,其中包括成吉思汗的靈柩,也輾轉于大漠南北,一直到了明代中葉之後,才終于移牧到鄂爾多斯,並供奉至今。

在這期間,流動的「八白室」曾經數度遭劫。「八白室」里的聖物遺寶也險遭銷毀。幸運的是,雖然遭受多次賊災,最終還是化險為夷,得以保存。據說,最危險的幾次,盜賊雖然逼近靈柩,卻只敢掠走旁邊的陪葬品,對靈柩甚至不敢正視。

1939年,因為抗日戰亂,「八白室」曾經被迫西遷,途經延安,遷入甘肅和青海。

1954年,八白室又重回鄂爾多斯,建立起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墓。文革時,紅衛兵也曾來到這里,他們雖然對建築及文物大加施虐及搗毀,卻始終不敢靠近或接觸成吉思汗的靈柩。

人說天地有靈氣,也許,其中真有點說不出的緣由。

物物輪廓在,只是風流遠

這時候,有人來正殿的門口掃雪。陽光並不明媚,但陽光里有一份安頓細節的悠然情緒,正殿擺放著這個巨人生前坐過的馬鞍、用過最好的弓箭、用過的銀女乃桶、睡過的床鋪。物物輪廓在,只是風流遠。

這個人的帝國版圖,曾經橫跨半個世界,而那時候的人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但那又怎樣呢?

正殿外的兩邊松林之下,雪地上有一物疾速掠過,是野兔,是對歷史對一切什麼都不知道的野兔。?

也許,對一個自己所建帝國版圖曾經橫跨三大陸的英雄來說,眼前成陵,顯然不足襯托其勇。但對于一個身上原本就流著草原血液的游牧英靈來說,就算他的陵墓再簡單不過,只要有天為蓋,有地為棺,那已足以反映出他那份罕見的豪邁氣概了。

吳偉材《早報周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汗陵傳奇最新章節 | 汗陵傳奇全文閱讀 | 汗陵傳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