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六年八月十一,一支由15艘戰艦組成的荷蘭艦隊正浩浩蕩蕩行駛在南中國海上。七月初十當跌跌撞撞的通信船瑪利亞號逃回巴達維亞報告了台灣戰敗的消息以及鹿耳門海戰的情況之後。整個巴達維亞議會沸騰了。有想議和的,有要好好的教訓中國人的。于是經過一番討論之後巴達維亞政府決定派出700名士兵,15艘戰艦,趕赴台灣增援。由樊特朗出任荷蘭艦隊司令。
船長室里樊特朗提督正在詳細的研究著他面前的這張地圖。在了解鹿耳門海戰的整個過程後結合巴達維亞總督迪曼對于那次義勇軍艦隊造訪事件的描述。樊特朗覺得現在絕對不能小看這些中國人。很明顯他們在海上的實力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特別是那個義勇軍簡直就可以同歐洲正規海軍相媲美。所以在和迪曼商量過後樊特朗決定放棄原有救援台灣的計劃。繞開義勇軍的主力艦隊。轉而奇襲防守較弱的福建重鎮廈門。迫使明軍從台灣撤退。想到這里樊特朗揉了揉疲倦的雙眼來到了甲板上。新鮮的海風讓他清醒了不少。每次遇到重大戰役前樊特朗都會來到甲板上吹吹海風看看他心愛的大海。對于這個老水手來說沒有什麼比大海更能給他安慰的了。作為一個荷蘭海軍將領他有足夠的理由感到驕傲。是的,海洋是荷蘭人的海洋。雖然這些年英國海軍的迅速崛起似乎威脅到了荷蘭在海上的霸主地位。但是樊特朗堅信沒有什麼能擋住勇敢的荷蘭水手!無論是英國人還是那個義勇軍!
此時樊特朗並不知道一支同樣由15艘戰艦組成的艦隊正在他們的前方。而這支艦隊的指揮官正是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義勇軍海軍提督——李海。
其實這次攻台行動原計劃是由托馬斯來指揮這支艦隊阻擊巴達維亞來的援軍。李海則隨孫露等人入台作戰。但當孫露看了李海的作戰計劃之後她毫不猶豫的便將阻擊巴達維亞援軍的任務交給了在多數人看來還沒什麼經驗的李海。
究竟是什麼樣的計劃讓孫露做出了如此冒險的決定呢。原來李海的計劃是︰把全部艦隊分成二支隊,另以一支作預備隊。一隊由他親自率領突擊敵艦隊中央,切斷其前後聯系,打亂敵人隊形,使其首尾不能相應;另外一支由陳奇策率領攻擊敵人後衛;預備隊在發現敵人的旗艦後,才發起進攻,一舉打亂其指揮機關,迫使敵艦陷入混亂狀態,最後逐個殲滅被分割的敵軍軍艦。這是一個在許多人看來有違常規的計劃。但孫露和托馬斯都覺得這個計劃的可行信很高。既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孫露便將指揮權交給了李海。由他全權負責此次海戰。對于司令能這麼信任自己李海很是感動。特別是當眾人反對這個部署時自己的老師托馬斯站出來給自己做保。既然司令和老師都那麼的支持自己那他李海就一定要打出個名堂來!
不止是李海發誓要打出個名堂。身在廣州號上的陳奇策也對這次的行動躍躍欲試。自從接受整編之後。陳奇策的廣東水師不但得到了新的戰艦。更見識了一套全新的作戰理論。起先陳奇策對于這些東西並不在意。但在同義勇軍艦隊進行過那次演習之後陳奇策才意識到從今以後海戰將會有徹底的改變。海戰不再以單艦格斗為主。而以炮戰為主的縱隊攻擊。對于李海的這次計劃陳奇策也覺得很有道理。他的計劃充分發揮了義勇軍在火炮的優勢。「海上的勇士們!讓世界在你們的腳下顫抖吧!」陳奇策想起了出戰前孫露對全體官兵所說的這句話。不禁熱血沸騰起來。
八月初十,當得知敵軍已經進入伶仃洋的信號之後,李海立即發出了「全面出擊」、「敵艦已在海上」等信號。但李海並沒命令艦隊去台灣而是決定就在台灣海峽上直接阻擊荷蘭人的援軍。
八月十二天明時分,正在台灣海峽附近的義勇軍艦隊發現了正向台灣海峽駛來的荷軍艦隊。在敵艦隊距義勇軍艦隊只有12哩時李海發出了「成兩個縱隊前進」、「備戰」的信號。此時的樊特朗也已經發現了義勇軍艦隊。自知奇襲廈門計劃已經泡湯的樊特朗也命令全體艦隊擺出了戰斗隊型。至此廈門海戰正式拉開了序幕。
當荷軍戰艦調整隊型時,義勇軍艦隊迅速分為兩個縱隊,在滿帆之下趕了過來。上風的縱隊由李海指揮,下風的則由陳奇策指揮。按照計劃李海向荷軍前衛的中央沖去。陳奇策則向敵人後衛部分前段進攻。
待到上午午時,陳奇策已經接近荷蘭艦隊的後段。荷軍提督樊特朗發出了「開火!」的命令。荷軍艦「布魯克威號」率先向陳奇策的旗艦「廣州號」射出了第一炮。此時,雙方都升起他們的國旗。
就當「布魯克威號」向「廣州號」開炮時,「廣州號」仍保持航向不變,直接切進了「布魯克威號」與另一艘荷蘭軍艦「馬尼拉號」之間。「廣州號」用左舷炮轟擊「馬尼拉號」的船尾,使之遭受重創。接著又對著「布魯克威號」發射右舷的火炮,此後又駛近「馬尼拉號」的右後段,再向它射擊。不過陳奇策很快的就發現自己周圍都是敵艦。不得不同多艘敵艦陷入了苦戰之中。
與此同時義勇軍的「飛虎號」也從「布魯克威號」的後面切入敵線。同「廣州號」一樣,它也立即為幾艘敵艦所包圍。當下「飛虎號」號主桅就被炸斷,有段時間連一炮都發射不出來。「飛虎號」的船長張蟒在被飛濺的碎片擊傷額頭後只是用塊破布草草的包扎了一下。然後這個海盜出身的船長便親自將軍旗釘到後桅桿上,叫一邊罵著一邊繼續奮戰。最後當「飛虎號」被另外三艘義勇軍軍艦救出時已經成了一個無法控制的船殼。
在「飛虎號」號攻擊之後一刻鐘,義勇軍「新寧號」也投入了戰斗。以後其它每一艘義勇軍軍艦都是以這種方式分別地切入敵線,向首尾兩端的敵艦用兩側的舷炮猛擊,使每艘敵艦都受到了連續的集中火力。等到陳奇策的最後一艘戰艦投入攻擊時,已經是下午未時。以「馬尼拉號」為首的三艘荷戰艦被擊沉。另有敵艦「布魯克威號」等多艘戰艦受重創。
在陳奇策縱隊開始作戰不久之後,李海縱隊也投入戰斗。與前者不同,它始終保持著不規則的魚貫形隊形。李海親帥以旗艦「致遠號」為首的3艘主力戰艦向荷軍艦隊的前衛中央挺進。就在陳奇策縱隊同荷軍交火的同時「致遠號」的左舷炮開始射擊荷軍「布魯克威號」。交火不久,李海便開始尋找起樊特朗的旗艦。就在此時李海發現了有一艘戰艦的前桅上掛著總司令的將旗,它就是「因克號」。于是「致遠號」冒著敵火,不久即鑽到了「因克號」的後方,用其船頭上的短炮和側舷的火炮,向「因克號」的舷窗中猛射,使它受到了極大的損毀。
當「致遠號」正在與「因克號」交戰時,義勇軍戰艦「新寧號」號駛向前去,向荷軍的「白鯊號」開炮,接著又向「因克號」號射擊。不久以後,荷軍的「白鯊號」在同「新寧號」交戰之後,又轉過來協助「因克號」。
此時在一旁的「致遠號」瞅準機會全速前進攔腰撞在了「白鯊號」上。這種不要命的打法著實讓荷蘭人吃了一驚。正當他們亂成一鍋粥的時候,義勇軍的水手們舉起槍開始向甲板瘋狂射擊。瞬間荷蘭官兵死傷慘重,李海拔出指揮刀親自帶著60多名水手沖上了對方的甲板。很快的「白鯊號」也落入了義勇軍手中。
而身在「因克號」上的樊特朗則絕望的看著遠處的「布魯克威號」等三艘戰艦降旗投降。而另一邊的幾艘敵艦大概也發現了自己著艘旗艦于是也朝著「因克號」。由于荷軍在數量上處于劣勢再加上對方犀利的作戰方式。現在海面上已經是幾艘明軍戰艦圍攻一艘荷軍戰艦了。看樣子自己這次是要全軍覆沒了。身後的大副謹慎的向樊特朗問道︰「提督,我們是否也降旗?」
降旗?那就是投降咯。想到這里樊特朗不禁苦笑了一下。看著海面上片片殘骸樊特朗沉沒了一會忽然挺直了腰板對著大副命令道︰「不,升聖-喬治旗!」
樊特朗的聲音堅定而沉著。大副和周圍的水手先是楞了一下。轉而向他們的這位提督敬起了軍禮。船上所有的人都知道樊特朗的這一抉擇決定了「因克號」的命運。也決定了他們的命運。或許這原本就是作為一個水手的宿命。
「致遠號」上的李海很快的就從望遠鏡中看見了「因克號」上升起的那面血紅的三角旗。李海知道那是聖-喬治旗。托馬斯曾經告訴過他聖-喬治是基督教傳說中的屠龍勇士,他的勇敢與虔誠在中世紀被傳教士們傳頌了近一千年,一度成為騎士精神的象征,聖-喬治旗是一面血紅的三角旗,升起它即是告訴對手自己將死戰到底,決不退縮。但它也多少帶著一絲悲涼,因為當一條船升起「鮮紅的聖-喬治」時,它往往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境地,再也沒有退路了。
于是李海放下望遠鏡對著身後的副官命令道︰「傳我的命令。全體戰艦升聖-喬治旗!」李海知道對方是要保持作為軍人的最後尊嚴。對于這樣的對手李海也很是欽佩。
當站在「因克號」船頭的樊特朗看見對方的戰艦上都升起聖-喬治旗時,欣慰的閉上了雙眼或許敗給這樣的對手並不是件憾事。于是在下午申時隨著一陣猛烈的炮轟「因克號」被打得粉碎。艦上的樊特朗提督以及200多名水手無一幸免。而為時四個多小時的廈門海戰正式結束了。在戰斗結束後義勇軍艦隊圍繞著「因克號」殘骸的周圍轉了一圈後。便帶著俘虜的三艘荷蘭軍艦向台灣駛去。
此次海戰荷軍以旗艦「因克號」為首的五艘戰艦被擊沉,三艘戰艦被俘。另有「安妮號」等二艘戰艦受重創後逃逸。而義勇軍艦隊除「飛虎號」受傷較重外沒有一條戰艦損失。義勇軍以完美的隊型以及默契的配合再次震撼了整個亞洲海域。由于義勇軍的這種戰術是在旗艦的指揮下通過海軍信號系統實施的機動作戰。十分類似于草原上狼群在頭狼帶領下的進攻方式。這也為義勇軍海軍博得了「海狼」的稱號。而李海「東亞狼」的綽號更是傳遍了各個大洋。
至于那兩艘逃逸的戰艦。其中一艘在回巴達維亞的途中遭遇暴風雨沉沒了。另一艘「安尼號」則在穿過暴風雨之後踉踉蹌蹌的回到了巴達維亞。並將整場海戰的過程告訴了巴達維亞當局。荷蘭殖民者在得到這個消息之後驚恐萬分。生怕明軍會趁勢攻打巴達維亞。便有人提出要屠殺當地華人以防到時候當地華人與明軍勾結。不過這個提議很快就被否決了。以現在這種情況屠殺當地華人必將引起明軍瘋狂的報復。想到這些就讓荷蘭殖民者異常的恐慌。于是巴達維亞決定封鎖海域,禁止華人船只出港以防明軍的攻擊。至于台灣嘛。此時的荷蘭人已經沒這個精力去管台灣了。
事後「安尼號」船長奧波托在給荷蘭當局的報告中這樣評價廈門海戰︰「這些東方人發明了新的海上戰術理論、海戰實踐和一套新的信號系統,促使海戰從‘戰列線’向‘機動戰術’的轉變。可以預見從此海戰將由單艦格斗(炮擊和接舷戰)發展為以炮戰為主的縱隊攻擊;奪取制海權已成為海軍的主要戰略任務。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在海軍發展方面走到了歐洲各國的前面……」不過奧波托的這份報告並沒引起荷蘭軍方的重視。在他們看來奧波托船長是被這些中國人給嚇傻了。確實中國人在建造戰艦和火器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要說中國人海軍的發展超過了歐洲各國。對荷蘭軍方來說這無疑是個天方夜談。直到1652年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英國大勝荷蘭之後。荷蘭人才意識到當年奧波托這份報告的重要性。續而也開始著手建立了一套新的海軍制度。確立了海戰中,艦隊、分艦隊和總隊三級體制的形成。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在廈門海戰結束後不久義勇軍趁勢攻佔了荷蘭人在硫球群島的基地。硫球王向義勇軍遞交了國書。並發誓永為大明的藩國。同意義勇軍在硫球建立軍事基地。至此荷蘭人在亞洲地區的主力艦隊盡失。喪失了對于東亞地區的殖民統治。也就是從這一刻起中國正式拿回了亞洲海域的主權。整個東亞海域也就此並入了中國的勢力範圍。
呵呵,「納爾遜戰法」給偶yy過來了。這種戰術是由英國名將納爾遜發明的。經典戰例就是特拉法爾加海戰。還有當年甲午戰爭小日本其實用的也是這種戰術。(t_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