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槍手 第十二章 蘭陵秀才

作者 ︰ 過河的陽光

蘭陵秀才

沈雲回到闊別四年的家後,沈清泉便開始細心教兒子學習如何讓燒瓷制器,一心想讓兒子傳承自己的制瓷手藝。

說起沈清泉的手藝,話就有些遠了,他的制瓷工藝是從山東蘭陵的中陳郝的窯匠老陳家學來的。蘭陵的中陳郝的瓷器,窯起南北朝,到了宋代被宋神宗定為官窯了。瓷器運到宮里,看著圖案光鮮,胎釉亮淨,器型別異,很是招人喜愛。後來契丹人多次南侵擾襲,官窯被毀多次,于是沒有了御供之事。可那里的子孫沒有因為戰爭而丟了世代相傳的陳家手藝,到了明朝又繁興起來,面積擴大,有」九廟十橋七十二窯「的美稱,通過窯址南面的蟠龍河,裝船直入西面不遠的大運河,將一件件精美的瓷器運到京師。瓷器單色釉方面色澤很多,出名的有寶石紅、翠青、嬌黃、孔雀藍等。特別是青花瓷中的梅瓶最為推崇,上面的天鵝圖案,如天空飛度,鵝毛清清晰伸手可拔,栩栩如生,這等瓷器在京師倍受追捧。

沈清泉跟著中陳郝的師傅學了十幾年,深得燒制瓷器的秘訣和要領,于是一心想讓沈雲傳承自己的衣缽。沈雲學了十來天,怎麼也找不到興趣,成天唉聲嘆氣,口中時常背誦「早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過會再添幾句︰「天子逞英豪,文章教爾朝,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沈清泉听後只是皺皺眉頭,「考取功名可不是我們這等下人能及的啊,兒子!」之後多日,沈雲還是跟著他瞎叮當,就是不學。弄的沈清泉很是煩悶,幾次想斥責兒子,但轉念一想兒子在劉府沐浴教化,便不是我們這等粗鄙之人了,既然兒子喜好經禮,一心想著詩書辭賦,何不讓兒子去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假如時日烏雞真的變了鳳凰,考取功名,比在作坊燒陶制瓷好了去了,想到此處不由高興起來,于是之後便開始鼓勵兒子讀書進私塾學館了。沈雲了解父親的意思後自然喜不自勝了。

選定了一個吉利的日子,父親將雲兒送到村東二里路外的私塾學館里。這私塾學館設在玉皇廟的側旁,其實就兩間大房子,一間是學堂,一間是先生吃住的地方。學館還有一個院子,院內一片菜地和幾棵老槐樹,和兩棵柏樹。這私塾學館據說是一個幾多年前的在朝的工部尚書回家省親時捐錢修建的。幾十年下來,從這個私塾學館讀過書的人,竟沒有出一個進士和舉人,秀才倒有幾個,也平常的很。有眼力的風水先生說︰這里的風水不好,出不了官人。不能誤人子弟啊,于是官家或富家子弟就沒有在這里讀過書,因此學館就沒有紅火大氣起來,也就很少有達官貴人光顧這里了。你想,學館不是官辦,又沒有富人的錢糧的支助,自然顯得很是冷清。

可是學館不能棄啊,附近農家日子殷實人家,不想丟了孩子有出息的夢想,可是自己一家請不起先生,于是就十幾個人家合起伙來,每家每年交一石二斗糧食算是學租,給先生薪金了。教書的先生能留住了,這樣這個學館就算延續下來了。

其實,每年能交一石二斗糧食的也不大容易,大明朝的土地的產量可不比現在,那時靠天吃飯,天不和時下雨田里就絕產了。那時十年當中,淹三年;旱三年;風調雨順有二三年。就是風調雨順,一畝地也就幾十斤糧食,幾十畝地也就幾石糧,繳完田稅,也剩不多少。可是能有幾十畝地種,也是個小地主了。于是吃糧當兵的出徭役的人就多了起來,家里又幾個壯男,日子會好過些了,寡母孩多的,日子自然難熬了。在這條件下,吃飯都成問題,何況上學了。

大明朝的政府可沒對老百姓承諾過社會最低保障要求,可也沒有統計過失學兒童的狀況,因為干統計的人還沒有出生。不統計也知道,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是文盲。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在農村七八歲的孩子該是放牛、放豬、放羊,幫爹娘牽牛梨地,或者拾柴、溜鄉串戶去討飯了的年齡,去私塾學館真有做夢的味道。

沈雲家能交起學租,並不是因為他家有多少土地,就兩畝薄地,是因為他父親有個做瓷器的手藝,能賺不少零花錢,日子自然過的比一般人家殷實。能拿出學租,所以他能進得私塾學館。

沈雲進了私塾學館里,先見過老師,父親燃了香,幫雲雲插了香爐里,雲雲向老師磕了個響頭,行完拜師禮以後,听了先生的一段口訓,然後就走進學屋里。進了學屋發現學屋里高桌子矮板凳,周吳鄭王地坐著十幾個學生。年齡比他大幾歲的,比他小的都有,大家一下課,就在院內亂竄亂蹦,像小牛犢撒歡似的,在一起玩起來倒很快活。

教書的先生有二十出頭,年齡不大,可人家是個秀才,私塾先生不是秀才的多了。于是鄉民們要高看這個先生一眼。能請個秀才給兒子當老師,是這幫孩子有福氣。

先生中等個兒,眼楮不大,眉毛倒很濃密;長長的臉兒,嘴巴尖,上顎微鼓;頭頂有些尖,後腦勺有些鼓,反骨不小;手伸出來,骨多肉少,枯樹枝狀。從相學的角度講,這人的長像可不怎麼樣,但整體看起來長的也很平順,不礙眼,也不太丑。總結一下︰尖頭,小眼,尖嘴猴腮,屬無財、無祿、無福的相。此人姓褚,字孝秀,蘭陵人氏。

(作者說明︰褚孝秀,即蘭陵笑笑生,本人是第一個提出《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之人,是褚孝秀。請讀者見證,在我的小說里,會告訴大家,褚孝秀寫《金瓶梅》的經歷,及多個版本的原因。敬請關注。)

一般的私塾老師都有戒尺,可是褚老師沒有,他有一個竹板,上課講著講著,發現有學生打盹了,猛的打一下竹板,立馬把學生嚇醒。其實這位先生講課時,學生真還很少打瞌睡的,或者趴桌子睡覺的,也沒有逃學的,因為這個老師有自己的辦法。家長們也奇了︰我們請的這位褚先生,來這里教了兩年書了,沒有听說學生不想上學的,學生天明去了,天黑回來,都積極的很,家長看學生上學的勁頭都很高興。問學的怎麼樣,學生回答︰好;愛上私塾學嗎?愛上;先生教的好嗎?好;先生水平怎麼樣?高;你們喜歡這個老師嗎?喜歡。

你想,成天背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對極個別人有興趣,對大多數人沒有興趣,看不見,模不著,沒有形象化的東西,善于形象化記憶的人怎麼能記住這些之乎者也的東西,記住這些之乎者也的東西也罷了,還要釋意,就難了,真是味同嚼蠟。

讓學生用功學習,且還有學習勁頭,因為褚老師有個獎勵措施。十幾個學生是一個團兒,今天教的大家都要會,會了以後我就給大家說一段書。之後,老師長袖一卷,竹板一打,開始說將起來,生情並茂,語調隨故事情節高低起伏,再配以手勢和眼神,還真叫絕了。

老師說書主要從《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三部書中的選那麼一回,由大家說,選那一段說給大家听。那時的娛樂方式少,也就是听書听戲。學生學習完,或者學累了,還可以听說書,那還不高興死了。于是,大家積極學,快將該背的抓緊時間背,你不會的我提醒你背,大家都會了,就等著老師說書給大家听,真是個好辦法。幾千年來,私塾先生還真沒有這樣做的,只有這個褚先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沈雲上了一個月的學,發現先生教的啟蒙書什麼《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和上下論語、上下孟子等,他早會了,因為在劉府做雜役時,就跟著琚兒學了不少,在這里溫故而知新吧了。

一個月後,沈雲就不想听講了,問老師討要書看。

先生問︰「你都會了,還上什麼私塾啊」

沈雲道︰「我想跟先生學些詩、書二經以外的東西」

「你現在要讀好四書五經,將來考取公名啊,給你爹娘露個臉兒,給祖上爭個光兒,讓你祖墳冒清煙才對啊,這才是正路,學別的沒有用啊。消遣的書,我這里不少啊,你讀了,怕你家長說我誤了你的前程。《師說》里不是有︰‘弟子不比不如師;師不比賢于其弟子’我希望你比我強,有出息,因為你是我的學生啊。」

「沒有事老師,我自願的,不怪你。有什麼書啊,老師?」

先生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兩大書箱,「多了去了,夠你看幾年的,什麼《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荀子》、《孫子兵法》、《唐宋傳奇》、《元曲小令》,多啦上百種」老師神情洋溢。不知為什麼,褚老師就想和沈雲私下交流,因為他看著沈雲厚道,說話做事也實在,像個大人,懂事不說,比其他孩子手腳也勤快,幫他干了不少活兒。再之,沈雲國子臉,耳垂厚大,鮮亮過眉,色鮮瑩白;眼含藏不露,黑白分明,光彩射人;有大福大貴之相,且還非同一般啊。怎麼能不讓老師喜歡啊,自己的學生將來發達了,自己臉上有光啊。

雲雲隨手拿著一本書翻著一邊對老師說︰「老師,你才二十多,怎麼不考公名啊,範進還考到了54歲的,你要參加鄉試,考個舉人呀」

「你小孩子不懂。我沒有那個命啊,你看我長的個酸棗頭,難戴烏紗帽,沒有做官的相,看我的手,干瘦如柴,無財啊。」

一會老師又說︰「我會看相,別的不說,僅這看五官,就要求很多,相雲︰‘五官者,一曰耳為采听官,二曰眉為保壽官,三曰眼為監察官,四曰鼻為審辯官,無曰口為出納官。大統賦雲︰‘一官成,十年之貴顯,一府就,十載之富豐’,這相學要求看點、面、型、肉,面的布局是否合理,點是否突出,形是否合運,肉的位置的多寡。鏡子里相我,一官不成︰我最多考個秀才。命里無時莫強求,我不多想啊,否則煩和心累。」

先生說著眼楮有些濕潤了。其實,褚先生渴望自己考取公名,無奈自己在家鄉得罪了權貴,準備參加鄉試,可是縣老爺看自己的面相不端裝,說自己有奸像,不能走官路,能有個秀才名頭就臉大了,還參加什麼鄉試。就算你費半生時光考個舉人,到了吏部面試的,那一關都難過啊,那些大人們看了你這個面相,到死也不會委你為官。你還用什麼功,回家種地,或者當個教書先生吧。

大明朝只有中了舉人和進士後才可以做官,但凡給舉人的官都是些清水衙門的閑官,跟著七品縣令混吧,真肥不到那里去。但這樣的小官也要去吏部報道,進行面試,你以為考上個舉人就能給你個官做嗎,不是那麼簡單,大家要站成一排,讓考官去挑,這里講究以貌取人,長的帥的讓皇上發個委任書,一般的就待定,歪瓜裂棗的直接淘汰。像沈雲這樣的國子臉最優,寬臉次之,像褚先生這樣的尖嘴猴腮回家種地就是。因此縣令說褚先生不要考舉人是對的,也是好心,不想讓他點燈熬油白費勁,該干嘛就干嘛唄。

「先生,听說你老家是蘭陵的,有不少先賢啊,是這樣嗎?」

褚先生一听沈雲對古人感興趣,自然有話題了,孔子、孟子自不必說,天天讀他們的書,我們家鄉的聖人荀卿應該說說。

褚先生最崇拜家鄉的先賢聖人是荀子,常言道︰半部《論語》治天下,一部《荀子》伴人生。這治天下的事,一般人輪不到啊,當省長、部長、總理的人,億分之幾,能到你嗎,所以你可以不去讀《論語》,可《荀子》你不能不讀,人活著就要繼續人生,不學習怎麼行︰信息時代,知識時代,人人都羨慕和超越別人的時代,人人都要賺錢的時代,人人都有壓力的時代,不學習怎麼更新知識,怎麼了解分析市場,怎麼能知道賺錢的方向。所以讀《荀子》是對的,不要听于丹忽悠(呵呵)。

荀子最出名的是名篇《勸學》,以前高中課文中的古文名篇就是荀子的《勸學》,誰不知道︰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啊;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些名句都能倒背如流啊。所以說︰讀書學習可以讓人有生活的動力;天天想著賺錢讓人生活有壓力。書中自由黃金屋,還是天天沒事讀書吧,活到老學到老,自得其樂啊。

荀子在蘭陵做過縣令,在那里著書立說,自成一家之言,最後老死在蘭陵,其墳塋淒淒秋草幾千年了,追思寄魂粅幾人。但其思想影響之大,不可忽視。受其影響魯地的東海蘭陵出了大批經學大師,從漢劉邦開始,皇帝的太子老師都從魯地選取,特別是靠近劉邦家鄉的微山湖東岸的蘭陵,最信服。以致出現了叔孫通、蕭望之、匡衡等,都在漢代當過太子太少傅。教授輔導過好幾位太子,且均做了皇帝。

褚先生很自豪地告訴自己的學生們,我們蘭陵的教書先生是最棒的,都是教太子級別的水平,你想︰你們當中將來應該有可能出個首輔或者尚書,再不然至少也是個朝里的三品以上的大官吧。老師這麼一說,學生們都相互看著對方,將滿學屋里的人的臉瞧一遍,看誰將來會有出息,大家想來看去的,老師的這句話也許會在自己身上應驗,那該有多好。也許老師說的真是,到底會是誰,學生們心里都打鼓。回了一會神兒,弄的學生們嘿嘿大笑。

雲雲時常幫老師忙家務,因為老師就孤身一人,有時幫老師洗洗衣服,種種菜,到水井里提水給菜澆水,或劈柴幫老師燒鍋,你別看一人之家,小家務真不少。一天的傍晚,忙到了飯時,老師吃飯時,也讓雲雲給他一起吃。于是兩人坐在小飯桌旁,老師從床下搬出個小壇子,起開泥封,用小碗倒出一點,滿屋飄香。雲雲問老師喝的什麼?老師說是蘭陵酒,從老家帶來的。

「小子︰你喝嗎?」

「不喝,老師。」雲雲搖搖頭道。

老師喝起酒來,當然話不能閑著,于是說起有關酒的話題來,先是一杯酒下肚後,然後用手捂了下嘴,怕酒氣跑了。過了一會,吐了口氣,笑呵呵地說了起來。

說︰歷史上名酒只有「杜康酒」和「蘭陵酒」。曹操就喝杜康酒,有詩為證︰「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若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是梟雄當然要喝好酒和名酒,對不對啊,看來當時杜康酒應該很名貴了。

其次是蘭陵酒了,說蘭陵酒自然是李白了,因為酒不能離開文化啊,現在不是什麼都和文化扯上關系嗎。李白是詩仙,又愛酒如命,沒有酒就沒有他的詩作的出生,用現代流行語說︰李白是酒和文化的載體。李白貶出長安時,賀之章就寫信給李白,來山東濟寧吧,這里是聖人之地,你可以和聖人比高低,還有「蘭陵酒」給你喝。李白真的就背著一大布袋金銀財寶和杜甫、高適一路奔來,取道河南商丘,同二位分手,李白自己前往泰山尋找道教的師承尋去造真(道教的秘文)後,然後奔濟寧來了。還沒有到濟寧,千金就散盡了。

李白到了濟寧,賀之章拿出蘭陵酒招待他,用了個翡翠玉碗,給到了一碗酒,李白喝了之後倍感興奮,因為這口感和味道,在長安皇宮里都沒有這麼好的酒,郁金香的味道不是一般酒能含有的,能不興奮。于是連喝了十幾碗,有些醉了,當然詩興也來了,唱曰:

蘭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

從此以後,李白天天喝蘭陵酒,十幾天後,要求賀之章陪他到蘭陵,要去酒坊去喝,濟寧到蘭陵就一百六十里地,快馬一天就到了。于是,一兩個月去一次蘭陵,在那里喝幾天酒,再帶幾壇好酒回濟寧。就這樣李白在濟寧任城生活了五六年,還在濟寧找了個老婆陪著他,老婆也很爭氣,給他生了個兒子,取名「頗黎」。李白「千金散盡還復來」不知怎麼又弄了不少錢,在濟寧的隔壁兗州置下了大批田產,交由妻子搭理,便從任城乘船,穿越微山湖,沿大運河南下,又開始了在外雲游的生活。

雲雲听了這些故事,真過癮,真佩服老師,知道的那麼多東西,先生真的很先生啊。

雲雲天天想听老師講故事,同時也不停地讀老師的帶來的書籍,放學不想回家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神槍手最新章節 | 大明神槍手全文閱讀 | 大明神槍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