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跟李思明原是一個宿舍的7個兄弟徐大帥、張華、猴子、鐘愛國、萬明、葉耀劍和姜大偉加上曾智,9個人勾肩搭背地往養豬場趕。中午這一頓「憶苦飯」可把他們胃口給吊起來了,張華嚷嚷今晚要將李思明的存貨全部消滅。
春節時連里安排其他兩位留守人員暫時替代李思明和曾智,在豬場遠離連部,平時也見不到人說說話,不像李思明和曾智喜歡安靜,今天見他們回來,連忙搬回連部。啞巴也挺有心計,春節期間硬是沒有把偷藏的野味事說出來,否則現在就是轟也轟不走。
曾智做烘烤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孢子在他的手里烤得一片金黃,滴著油脂,散發著誘人的香味。旁人不由自主的咽了咽口水,與中午那令人作嘔的一頓相比,真是冰火兩重天啊。
一邊吃著美味,一邊喝著白酒,這酒也是春節從家里拿過來,是誰帶來的沒人關心。這年頭知青的胃處于饑餓狀態,不多的工資差不多都在星期天貢獻給團部的飯館了,在寒冷的季節,大多數人都養成了好酒量。二鍋頭最受歡迎,甭管是北京產的,還是本地產的北大荒牌白酒,都夠勁,喝一口全身熱,喝兩口膽氣壯。
吃得半飽,大家便自動放慢速度,邊吃邊聊,海闊天空地胡吹,上至國家大事,下至販夫走卒無不涉及,就圖個高興。
「這國家大事,真是風雲變幻,以前還是不共戴天之敵,轉眼就成朋友。真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不合啊。」曾智邊指著報紙,邊啃著一塊肉口齒不清地說道。
「酸什麼酸,一付老學究的樣子。」鐘愛國家庭出身「革干」,與曾智這樣出身「資本家」的人總有隔閡,但人不壞。
「你看這上面不是寫著︰日本在華戰爭遺孤尋訪團訪問北京,受到熱烈歡迎。」曾智指著報紙上一則新聞說道。
「這有啥,小日本72年9月不就和我國建交了嘛,這美帝的總統尼克松不也來過嘛。」邢滿不以為然道。邢滿這個名字不好,每一位乍一听這名字的人,會很自然的產生聯想,他向老爸上訴了多次,均以無效告終,他老爸是孝子,說是死去的老爺子親自取的名,也只有老爺子才能改,邢滿只能作罷。
「想當年日本鬼子佔我河山,殺我同胞,光南京就30萬人,可謂血債累累,我想不通,為什麼還要歡迎日本人,怎麼能與不共戴天之敵為伍?」曾智雖是小知青,國家軍政大事還是很關心,這是整個時代的特點。不同階層關心的目的當然不同,出身好政治上進步的人,熱衷政治是想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找到批判的理論依據,戴帽子的人根據報紙頭版社論審視自己什麼時候能夠月兌帽,不要一條道走到黑,而逍遙派的人則關心是否有什麼新的風吹草動,別站錯了隊。
「‘蘇修’不是和我國處于敵對的位置嘛。在國際政治上,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徐大帥的國際政治視野顯然更開闊一些。
「可咱們的政治立場不同,那可是帝國主義國家啊!阿明,你說說看,這中央政策是不是要變了?」在鐘愛國看來立場不一致的怎麼可以站在一邊。
「要我看吶,剛才徐大帥說得很多,在國際政治上,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李思明撕了塊野雞肉,繼續說道,「當年我們抗美援朝,打敗了美國,讓朝鮮南北分家,贏得了與美帝的緩沖地帶。當時我們是敵人,但蘇聯搞修正主義,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在政治上處處于我們為敵,所以‘蘇修’成了我們的敵人,而美國對現在的中國來講具有戰略意義,當前與我國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有共同的目標。所以我們與美日互相接近。」
「我們只是小知青,關心這個干個球啊,來喝酒!」張華對所謂的國家大事一點也不關心。是啊,我們只是小人物而已,國與國之間的爾虞我詐你來我往並不影響小人物的生活。
「我听說日本經濟挺發達的,家家有小汽車!我攢的工資還不夠一輛‘永久’呢。」姜大偉感嘆到。這年頭中國的老百姓還在與溫飽作斗爭,一般城市家庭能有一個半導體收音機就很不錯了,何況有小汽車。
「報紙上說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這話我覺得不太正確。憑什麼我們中國人不能住洋房?憑什麼要我們吃苞米碴子!」張華發牢騷道。這話他也只敢在這里說,不擔心有人傳出去。
「我覺得是因為我們國家科技不發達,學校都搞運動,去年「白卷英雄」張鐵生和小學生黃帥的「反潮流」事件,讓廣大知青寒心,不練書不上學怎麼能提高科學水平,怎麼能造出精良的機器和商品。寧衛東就是個證明。」徐大帥雖然也是典型的政治積極份子,屬于根紅苗正的「紅五類」,但並不妨礙他對一些政治事件的懷疑態度。
他剛才說的是1973年7月19日《遼寧日報》以《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為題,刊登在高校招生的文化考查中交了白卷的張鐵生的一封信,並加了編者按語。8月10日,《人民日報》予以轉載。有人吹捧張鐵生是「反潮流的英雄」。由此煽起了一股否定文化學習的歪風。12月12日《北京日報》以《一個小學生的來信和日記摘抄》為題,發表一個名叫黃帥的小學生在與班主任老師發生矛盾後根據家長的意思寫的信,和《北京日報》按照反「師道尊嚴」的需要摘編的日記。12月28日,《人民日報》予以全文轉載。由此,在全國各地的中小學中掀起了一股「破師道尊嚴」、「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的浪潮,使原有點恢復的教育秩序雪上加霜。
徐大帥的話讓眾人想起了寧衛東,一片沉默。
李思明站在未來的角度,當然很是贊成徐大帥的分析,在這個時代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大環境之下,反對的聲音起不了一點作用,甚至招來禍害。
「大帥的話我愛听,就拿日本來說對教育是十分重視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在日本明治時期,日本人極為羨慕外國的科技,派遺留學生去國外學習。學成就要歸國時,卻被攔下了,說是書籍不準帶回日本,有一個留學生就切月復自殺了。」李思明看了看眾人不解的表情,接著說,「自殺是為了讓別人將書本塞進肚子里帶回國,所以日本強大了,然後都有中日甲午戰爭的勝利,清政府的戰爭賠款你們知道用來干什麼嗎?全部用來辦教育!」眾人一副震驚的表情。
「哎,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也能有機會上大學!」曾智一直想上大學,寧衛東自殺以後,他將課本全部扔進箱底,再也不看一眼。其實不光他,就是在這屋里的眾人也不是沒有想過上大學,可實際上,每年兵團推薦上大學的名額只有那麼多,分到團里,然後分到營里,最後分到連里幾年也輪不上一回。
「快了!什麼出身問題?在我眼里一文不值,所以曾智,還有各位戰友,書本一定不要丟掉,萬一什麼時候有機會考試上學,臨時抱佛腳就來不及了!」李思明微笑地說道。眾人看著他如此自信的表情,都有點不敢相信。曾智雖然也不相信,但他非常感謝李思明給他的鼓勵。他們沒想道到是,這一天終于在三年半後實現。
「哎,你們誰知道這‘日本在華戰爭遺孤尋訪團’是怎麼回事?」葉耀劍開口問道,在這些人中,他是屬于那種惜字如金的人。
「這個啊,這是當年日本佔領中國半壁江山時,有許多隨軍家屬、子女和所謂墾殖團的子女,他們在45年的時候,撤退的太匆忙,有許多小孩與父母失散,從而留在中國,有許多人被好心的中國人撫養。現在中日建交了,這些日本父母來尋親來著。」李思明解釋道。這樣的事情並不是當時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在後世,這些戰爭遺孤為中日友好做出了不少貢獻,比如抵制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對歷史的篡改。
「日本崽子?」張華從李思明口袋中模出一支煙,就著柴火點著,對空中吐著煙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