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章節(12點)
過了正月初一,初二是祭財神,這一般都是鎮上小商小販講究的。
初四是灶祭日,恭迎灶神回民間日,因為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里,準備豐富果品,焚香點燭、施放鞭炮,以示恭迎。這天一整天全家人都得待在家。往年百首都沒貼過灶王爺的像,今年彎彎特意置年貨的時候買了一幅,貼在灶台邊,算是真正恭迎灶王爺回來了。
一直在家待到正月初五,這天又稱破五,開市,婦女們不再待在家,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媳婦兒也在這日歸寧。
彎彎是沒打算回去的,不過早晨起來後,百首倒問過她,她心里是一點也不想回去,上次跟她娘大吵一架,面對她那弟弟妹妹好心情就沒了一半,要是再讓她住個一兩天,自己肯定得瘋
想想還是算了。反正她連回門都沒回過
元寶娘和石頭娘都過來跟她道賀,她也去了兩人家里坐了一會兒,表示相互走訪過。
在這天還有一個習俗,所有人要打掃衛生,把家里的垃圾都清掃出去,俗稱「送窮出門」。
過了正月初五,人們生活漸漸又恢復以往,可以開始干活,婦女們也開始勞動。但是初七稱為「人日」,隨遇而安,安頓人心。
女人千萬不能動針線,動剪刀,更不能處罰孩子。
古代對女人的要求實在頗多。特別是在年節,忌諱規矩繁雜。這不能做那不能做,還好他們家人口簡單,就兩人,又沒長輩。想那權貴大戶人家族規更加嚴厲,在這苛刻的封建制度下還是有無數的人因為那繁華,紙迷金醉甘願受一切束縛。
轉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
因為頭日和元寶娘兩人說好今天要去鎮上趕廟會,兩人起得都比頭兩日早,吃過早飯,穿戴整齊,便和百首出了門。
到村里,石頭一家三口已經等到路邊,等元寶娘把家禽喂了,幾人一起去了集市。而元寶女乃女乃邀了村里其它老人,便沒和幾個年輕的一起。
在這個地方,每年元宵,白天大家都會去集市趕廟會,晚上在家過元宵節。大清早的大家三五成群結隊,有說有笑,一路上,能看到不少其它村里人也朝著集市的方向走。
彎彎不懂,心里對這趕廟會實在好奇,但又不能問,幾人說話,她偶爾附合兩句,只拿耳朵仔細听著,然後暗暗記在心里。
大伙有說有笑的沒一會兒就到了鎮上,鎮郊邊上有個寺廟。
听說很早的時候有個雲游的和尚落腳于此,修了一個小廟宇。本地鄉有位才子早年到京城當官,舉家遷走,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年後,他的子孫厭倦了官場,榮歸故里,大戶人家都興拜佛齋戒,于是,這戶人家主動捐錢,將廟宇擴大。
以至後來的幾位員外,每來一位都會捐錢供寺廟的修建的費用以表虔誠之心,所以今天這寺廟才有如此大,在方圓百里,算是最大的一座寺廟。佔地十畝,一到逢年過節香火更是頂盛。
還未到寺廟,外面就已經有很多人,路兩邊盡是一些小攤小販,還有一些有錢人家戶的馬車。
彎彎抬頭看了眼院門扁上的幾個字︰靜清寺。
名字就跟寺廟周圍的環境一樣,幽靜肅穆。
寺廟分前殿,中殿,後院。
前面兩個殿都是供奉的菩薩,後院乃是眾僧休息之處,當然也包括廚房,每次年節的齋飯亦在這後院中。
彎彎悄悄問過百首,本來想打听些消息,可百首只小時候來過靜清寺,許多年不曾來過,這里很多東西都變了。
鄉下寺廟更為平民化,比如元宵這天來寺廟內燒香的人,不分貴賤,不分貧富,不論身份,都可以選擇燒完香在寺內用齋飯,只需交很少銀兩便可。
這也是靜清寺一直以來香火頂盛的原因。
跟著人群慢慢朝里走,幾人先從前殿開始。元寶娘等人是每座菩薩面前都要虔誠的拜上一拜。拜完一個殿,臨出去的時候,大家都會在旁邊的功德箱放些香油錢,算是自己對寺廟,菩薩的心意。
彎彎知道,這些銀子到晚上肯定是被數到和尚自己的兜里,她也不會笨得說出來。當然出去的時候她也會跟著大家放幾文香油錢。
這叫隨波逐流
雖不信教,但她自身經歷詭異,燒香那一刻她確也是誠心誠意。
逛完前殿,然後中殿,女人嘛,干啥事都模模索索,百首燒了兩柱香後,和彎彎說了聲,跟著元寶爹等人去了邊上人少的地兒。
彎彎自己也不願跟這兒腳踩腳,肩靠肩的,可她又好奇這古代的寺廟。
將兩個殿轉完也沒覺得有多大意思,除了在古今建築上的區別,同現代一樣,每個殿供上不同的菩薩,相同的是,這個時候燒香的更加的虔誠。現代人到寺廟尋求的是一種心理安慰,還有便是熱鬧。更甚者他們並不把這當成拜佛,而是一種觀光,欣賞來著
不過也算了了心里一樁願,要是今兒沒瞧著,回去她肯定也得遺憾。
出了中殿,幾人便朝著後院去了,還未到後院就听到嘰嘰喳喳的聲音,相比于前面熱鬧中透著的安寧,這里顯然是更加嘈雜,大聲說話聲,大聲喊人聲,還有不停忙碌的身影。有人忙著擦桌子,有人忙著掃地,也有人忙著摘菜……
院子里已經放好了二十張飯桌。
而廚房屋頂炊煙滾滾,里面有幾個圍著圍布的和尚正忙得團團轉。
對這院子里的情形,彎彎一時有些迷糊,正在這時,一旁的蘭花娘就驚喜叫道︰「哎呀,原來今兒咱們吃頭輪啊」說完立刻過去幫著擺碗。
彎彎這才發現院子里忙乎的幾個人是自己一個村的。
看這架勢應該是吃飯,沒有本尊的記憶,她腦子里模模糊糊,便拉著旁邊的元寶娘道︰「這後院更熱鬧呢。」
「當然了,看樣子快吃飯了。」元寶娘滿臉笑意看著院子道。
彎彎眼眸微閃,掃眼院子道︰「這後院好像看著不一樣呢,前些年跟著我娘來時好似不太一樣。」
「你很久沒到清靜寺來了嗎?」。說完元寶娘有些後悔,看彎彎能被嫁給百首,就能想到家里定也不怎麼受父母的喜愛,不然以百首當時的光景也不可能嫁過來。想必也很長時間沒來過這兒呢。
她馬上笑著道︰「靜清寺這後院去年重整過,因為這兩年來寺里吃齋飯的多了,便把後院擴了擴。」然後又講起寺廟這兩年新起的規矩。
為圖吉利,所有來上香的百姓們都會在這天在寺內用一頓齋飯,一個鎮無數個村,所有人集中在這天,這後院能擠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寺內和尚亦很有限,除了幾個掌廚的和尚外,村民會自發的去幫忙,吃飯也是輪班吃,幾個村一輪,吃完一輪收拾干淨,下一輪接著開始。
第一輪的人因為吃得最早,所以幫忙要干的相對比後面的人要多些,不僅主動去幫著摘菜,給和尚打下手,還要幫著端菜,擺碗筷。
在第一輪吃完後,第二輪的收拾碗筷,第一輪的人緊跟其後馬上擺第二輪菜;第二輪吃完,第三輪接著收拾碗筷,第二輪又幫著擺菜。
如此循環,就跟現代有些偏遠地方的流水席一樣。
彎彎暗自驚訝,看過很多史書,典故,也沒見有這樣的,不知道這法子是誰想出來,結果元寶娘馬上贊道︰「是上次到咱們村來看相的那老先生想的,前幾年年節他見寺中用齋飯人實在太多,不但吃齋飯的人不方便,寺內也會弄得一塌糊涂,用了他這法子後,果然不錯,即方便了我們,又不會擾了寺內清靜。」
彎彎很是驚訝,難不成那老道士也是穿來的?
人多力量大,到響午時第一輪準時開了飯,然後第二輪,第三輪。
吃完飯,彎彎便跟著眾人出了後院,寺內的菜並不是有多美味,大家主要圖個吉利,還有熱鬧。
從後院到前殿,在人群中彎彎無意中看到一個認識的人。
一身素淨衣裳襯得那人更顯書卷之氣,微躬著身,正站在屋檐下拱手和一頭發發白的老者說話,正是上次在山上替她背豬草的男人。
這人雖和她一個村,她卻見也沒見過,不知哪家人一身書倦氣息。
正這麼想著就看見李大石走到男人身邊說著什麼,男人轉身對老者說了句,又很有禮的拱了拱手,跟著李大石朝寺外走去。
彎彎愣了愣,這才發現這男人眉宇間和李大石有幾分相似,李大石有個能詩詞歌賦的弟弟,難不成就是這人?
跟著眾人出了前殿,百首等人已經在寺外等著。李大石兩人已不見了人影。
大家在寺廟周圍逛了逛,臨走又去殿中拜了拜,這才開始緩緩離去。
男人腳程快,走在前面,彎彎和元寶娘等人,還有村里一些婦人跟在後面。一路上人群涌動,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大家有說有笑朝家趕,好不熱鬧。
正在這時,人群中嬉笑聲停了,傳來陣陣驚訝聲。然後人群中間讓出了一條道。
「喲,大智兄弟,你可真是個孝子。」人群里有人叫道。
李大智挑著擔子走了上來,李大石緊跟在身後,嘴里還在道︰「弟弟……走……慢些,咱又不趕時……時間,要不,我……來……來挑吧」
「沒事。」李大智回了句,挑著擔子走的又穩又快。
彎彎隔著幾步遠拿眼瞧了瞧,有個圓桶,上面用布蓋著。(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手機網(qidian.cn)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