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0-07-29
宋遼兩國在澶州議和,直到五月,遼兵方才全部撤回幽州,經此一役,遼宋夏三國各有忌憚,沒有十足把握,不願妄動刀兵,令他國坐收漁翁之利。
九月,各州縣護民官,諸軍指揮使、校尉,丞相府群臣勸進,陳德定于十月在長安登基,立太廟。
「敦煌處于吾國正中,若四邊有事,大軍自河西出,倍道兼程,援應四方。」陳德指著地圖上河西走廊敦煌的位置,從這里到河中撒馬爾罕、關中長安、以及北方的烏拉爾山口要隘與小海的距離幾乎相當,龍牙、虎翼、教戎諸近衛軍團若駐屯關中,則難以響應河中及漠北,駐扎在河西走廊,較容易援應四方之變。
「皇帝必須和他的近衛軍在一起。」陳德沉聲道,「正因如此,吾朝以敦煌為西都,長安為東都,皇帝在長安登基,駐蹕敦煌處理國政。」
李斯點了點頭,關于國都定于何處,曾經有過許多爭執,有主張靈州的,有主張長安的,也有主張敦煌甚至高昌的,最後陳德還是決定以敦煌為皇帝日常理政的西都,而以長安為新皇登基及太廟所在的東都。
接過李斯奉上冊封功臣的聖旨,陳德從頭到尾看了一遍,藩王里面,蜀王李舜已經上表稱臣,排在李舜之下的,依次是康居王康曲達干、于闐王尉遲達磨、高昌王僕固勤,藩國當中只有李舜的蜀國是實際獨立的國度,蜀王李舜在境內推行諸般制度皆仿照夏國體制。又與夏國訂立盟約,夏蜀之間不禁止百姓往來,不收關稅,若夏國與大宋、遼國等外敵交戰,蜀國當出兵相助,若蜀國受到強國侵略,夏國亦當履行盟約,保護蜀國的安全。
真正排在功臣前列的,乃是秦國公辛古、魏國公蕭九、韓國公李斯、趙國公于伏仁軌、楚國公張仲曜,更往後去,則是列侯,鎮北侯蒲漢姑、鎮南侯羅佑通、鎮東侯米荻、鎮西侯石元光、博望侯李朗、澄海侯余喜等等,共有五十余人獲得封侯殊榮,驃騎軍校尉尚忠信也因其在靈州之戰中的殊勛,封武毅侯,成為諸軍校尉當中少有的封侯者之一。
國公與列侯乃是世襲勛位,享有千頃到百傾不等的封地,並且和藩王一樣,不逐代遞減。這些開國勛貴的子孫,卻沒有無條件進入丞相府或者各軍獲得優職的機會,倘若不能憑借自身本事獲得選拔的正途出身,便只能以服役于虎翼軍的方式獲得士人身份,不然,即使尊貴如國公,也只能成為皇家蔭戶,不但沒有職祿,還要將自己歲入的三成交給皇家。倘若連續兩代都無法為國效力,則會失去爵位。
除了開國這寥寥幾十位公侯外,此後公侯顯爵作為國家重賞,例不輕授,需要皇帝提議,校尉會議、護民官會議絕對多數通過才成。
公侯以下,是逐代減爵的四級世襲貴族,從低到高分別為大夫,上大夫,亞卿,上卿,這些世襲貴族世子雖然可以得到遞減一級的爵位,如上大夫世子襲爵大夫,但他必須積累到相當于未襲爵者兩倍的功勛才能進爵。在李斯列出的單子上,分別獲得大夫到上卿爵位的共有兩百多位。
大夫以下,是五級不能世襲的爵位,從低到高分別為︰公士、材官、上造、庶長、徹候。所有軍士、文士、匠師、學士都至少享有最低爵位公士,此後依據功勛大小,分別由大將軍府和丞相府考核其功勛晉爵,所有爵位都有終身的食祿。
建國以後,戰爭不比前十年那般頻繁,軍士的俸祿由三部分組成,職祿、爵祿和歲入,職祿為根據軍士的武藝和職位高低發給的年俸,從軍士到上將軍,分別四十貫到一千五百貫不等,爵祿為根據爵位高低發給的俸祿,由三十貫到五百貫不等,歲入則是依附軍士的蔭戶上交的三成歲入。例如,剛剛晉身軍士、武藝普通且並非軍官者,職祿為四十貫,公士爵祿為三十貫,則年俸為七十貫再加歲入,若軍士武藝出眾,職祿為六十貫,爵祿仍為公士三十貫,則年封為九十貫再加歲入,若尚忠信職祿為校尉年俸兩百貫,爵祿為列侯年俸三百貫,則年俸為五百貫再加歲入,若辛古職祿為上將軍一千五百貫,爵祿為國公一千貫,則年俸為兩千五百貫再加歲入。若是戰爭當中,還有賞賜和繳獲可以分配。
陳德微微點了點頭,將名單交還給李斯,問道︰「公侯的世襲封地,可都選好了?」夏國地廣人稀,雖然大量授田,但開墾的土地主要還是靠近原有的城池和要道,許多偏遠的水草豐美之地尚且無主,這些土地大都由皇室代表國家所有,一切歸入丞相府掌管的國庫藏,再由國庫撥給皇室用度。若皇室想要將這些土地分封給功臣,則要和公侯爵位一起得到校尉會議、護民官會議的同意。
李斯呈上另一張地圖,上面陳德劃出了百十片大小不等的土地作為公侯的封地,其中,辛古選擇了小海之旁的一片苦寒但遼闊的草原作為秦國公封地,于伏仁軌將趙國公封地也選在小海附近,張仲曜的楚國公封地則選了烏拉爾山口東側一塊水草豐美宜農宜牧的土地,蕭九的魏國公封地在在靠近蜀國的漢中。國公的封地都大的有千傾之廣,小的也有百傾。
「你怎麼沒有選封地?」陳德問道,五十多位公侯的封地都已注明,唯獨沒有丞相李斯的。
「丞相府中,尚有許多僚屬沒有爵位,微臣腆為丞相,陛下賜爵不敢推月兌,若是再要封地,則無顏對屬下。」李斯泰然自若道,他實際上是反對賜給世襲爵位和封地的,認為凡是晉身都要從遴選正途出來,但陳德從酬謝功臣和穩定邊疆地區兩方面考慮,仍然冊封了五十多位公侯和兩百多位的世襲勛貴。現在的封爵制度乃是陳德本意和丞相府意見的中和,韓國公李斯更以推辭封地以示態度。
「好,」陳德沒有相強,沉聲道,「你且去擬定一個條陳,讓丞相府乃至州縣官員的薪俸,與國財民富的增長相應地掛鉤起來。」他思量片刻,又問道︰「太廟和國士墓修築進展如何?」
「地面已經平整完畢,正在按圖樣修築排水系統,各處的工場取石刻料進展也很快。」李斯謹慎的答道。
皇帝登基,在長安接受臣民、軍士和朝廷重臣代表的效忠。其他時候則主要在西都敦煌的宮殿中處理政事。長安歷經五代戰亂,唐時宮室早已殘破。陳德不欲大興土木,只令在大軍校場旁修築專為皇帝登基之用的興慶宮,旁邊建築太廟。國士墓則建在敦煌旁邊的沙漠之中。陳德親自審定圖樣,建築以永恆為主題,乃是全部采用玄武岩、花崗岩及大理石料砌成的殿宇。
除了和所有于國有功之士同樣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之外,所有自江南起兵以來犧牲的將士姓名都被鐫刻在國士墓黑色花崗岩的矮牆上,龍牙軍、虎翼軍的營壘將國士墓與皇宮連為一體。從陳德開始,每一任夏國皇帝,每一位上將軍和為國戰死之士,都將魂歸此處。
奪取關中後,從輸誠的宋國禁軍中間,陳德挑選精銳又組建了三支步軍,分別賜名為拔山軍、細柳軍、擒賊軍。大將軍府之下,除原有的安東軍司、安西軍司外,又設安北軍司,以辛古為行軍大總管,協同驃騎、的盧、度寒、同仇四軍經略漠北草原。開國諸軍中,龍牙軍、驃騎軍、教戎軍、白羽軍、花帽軍、練銳軍、馳獵軍、承影軍、虎翼軍則被授予了近衛軍的殊榮。
李斯面露喜色退了下去,留陳德獨自在興慶宮中準備登基大典。
陳德立于一人高的大銅鏡前面,雖然沒有頂盔貫甲,但夏國皇帝登基所穿禮服並非寬袍大袖,而是頗為利落的明黃色將軍袍,腰懸天子劍,外披一龍紋披風,以示舉國尚武之風。看著銅鏡中的影像,陳德恍恍惚惚,似乎有些不真實的感覺。「這就是我。」陳德輕聲道。
「陛下。」一聲嬌呼將陳德喚醒過來,回頭一看,卻是黃雯身穿了皇後的服飾,嬌怯怯地站在殿內,美眸似喜還羞地望著陳德。她頭戴鳳冠,外披一件五彩翟紋的深青色大袖羅衫,領口、袖口、裙裾處瓖緣是紅色雲龍紋樣。縴腰一束,掛著羊脂白玉雙佩及玉綬環。作為皇後,黃雯是唯一有資格與陳德在登基時候享有臣民效忠的妃嬪。這件尊貴無比的皇後禮服綴滿珠玉寶石,分量比尋常禮服更重,黃雯穿在身上,頗有些有些弱不勝衣的味道。
「登基大典就要開始了。」陳德臉上神情,不像是馬上就要登基的皇帝,而是輕松得如同平常向他的部下們講話一樣,「你過來,」陳德深吸了一口殿宇中淡淡的香味,將走近身旁的黃雯抱在懷中,摟住她的肩膀和腰肢。
皇帝親吻著皇後,黃雯身後的侍女們俏臉緋紅地垂首。
「陛下。」黃雯掙扎著從陳德的懷中掙月兌出來,俏臉緋紅,略帶責怪地白了他一眼,展平羅衫領口,將將青紗中單遮住,陳德對她微微一笑,伸出手,將她的手牢牢挽住,兩人靜靜地並肩站在大殿門內。
殿宇之外,天朗氣清,碧空如洗,大校場上,上萬龍牙軍和虎翼軍的軍士列隊環衛,近千名軍官、護民官、朝廷重臣、教士的代表靜靜地矗立著,萬眾矚目地仰望那興慶宮正殿大門,仰望著即將接受臣民效忠的皇帝。
吉時一到,禮炮九響,侍衛將宮殿大門打開,早晨的陽光射進了恢弘的大殿,陳德與黃雯一起走出殿宇,站在漢白玉欄桿圍護的台基之上。
本卷《鼎成龍升勢爭強》到此結束,明天將發布最終章尾聲「會盟」,全書也就結束了。多謝書友們一直以來對元吉的支持!我會在接下來幾天發布幾章《夏鼎》時代之後架空新作的新章節,請大家多提意見。再次致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