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訪問
單從形象上來說,德國的將軍元帥們一個比一個帥氣,國家社會黨的高官卻一個比一個獨特,嚴格的講,用獨特來形容還算是一種比較客氣的說法,比如希特勒的小胡子,戈林和羅姆一大一小兩胖子,貝克的禿頂,希姆萊的弱不禁風,而宣傳部長加教育部長戈培爾的樣子也很有趣。
一副癟參似的面貌,舉手投足間都有一種女性的氣質,而且還特別注重自己的外貌打扮,讓人不由得懷疑他是不是個同性戀,但歷史上他的妻子為他生下了11個子女,清清楚楚地說明人不可貌相。
戈培爾7歲時因患上骨脊髓炎,致使左腿比右腿短一截,起走路來有點瘸。而且,與一般德國青年男子不同,戈培爾長得十分瘦小,但是任何了解戈培爾的人都不會輕視他,因為他確實是個天才。
發跡後的歷史不說了,舉個戈培爾的求學之路的例子吧。戈培爾讀的大學之多,可謂世所罕見。他先後就讀于波恩大學、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和海德爾堡大學等八所大學,這些都是德國的著名高等學府。
戈培爾在這些名校中廣泛涉獵了各種知識,專修了哲學、歷史、文學和藝術,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臘文,在他僅僅24歲那一年,他獲得了海德爾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即使在現代,德國的大學雖然已經不能稱上世界最好,但德國大學的學位卻依然是世界上最貨真價實和難以取得的。
最擅長應付考試的中國留學生想取得德國大學本科學位,平均要耗費4年以上時間,拿不到學位的人更是比比皆是,現代的德國年輕人因為大學本科學位太難獲得,國家福利待遇又好,已經有不願意讀大學的趨勢。
走出大學校門的戈培爾知識淵博,才華橫溢,思想敏捷,文筆鋒利,豐富的底蘊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讓他從政後顯示出一項遠超出常人的能力,他似乎具有將一切事情都能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天賦。
林格對這點是認識深刻的,「宣傳只有一個目標︰征服群眾。」這句話是林格沒穿越前印象很深的一句戈培爾式名言,而在1930年國家社會黨為了國會大選而進行的最後沖刺中,林格更是切身感受到了戈培爾的宣傳天賦,用北京話講,他實在太能忽悠人了。
1933年8月15日的晚上,戈培爾家的客廳燈火通明,他的夫人正指揮著僕人忙碌的進行著最後的準備。
與外面的喧囂不同,2樓的書房里只點了角落里的一盞燈,顯得房間里很昏暗,男主人戈培爾正一個人坐在椅子上,在書房里靜靜的思考著,該來的總要來的。
他家今天將招待一位尊貴的來訪者-德國新總理林格。
掌握德國宣傳和教育機構的戈培爾,是國家社會黨內很少數能透過表象看本質的人,他對林格的看法一直很復雜,有欣賞,有敬佩,有嫉妒更有一絲他不願意承認的畏懼,因為他始終有點看不懂這個年輕人。
大多數人都認為,林格的崛起是因為和希特勒之間親密的師徒關系,又掌握了國家社會黨的財政大權。
但戈培爾認為這並不全面,他覺得林格僅僅依靠這些是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的,林格成功因素中更重要的是政治眼光,是那種創造機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
剛從希特勒身邊獨立的林格,就開始公然向羅姆開炮,而且絲毫不留一點回旋余地,有時候根本是故意寒磣羅姆,給人的印象只是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混小子。
但就是在這種普通人看來不自量力的斗爭中,林格卻越戰越強,從一顆小草快速成長為參天大樹,戈培爾認為這才是林格的成功中最核心的問題,很顯然,今時今日再回顧林格的這番作為,大家才會清晰的看清楚林格不是混小子,而實在是精明到家了。
他從邁出第一步起,就在巧妙的有意識的利用羅姆和希特勒之間的矛盾,這兩人之間的矛盾和隔閡很多人都知道,但有膽量和能力利用這點的人卻只有林格一人。
這些東西戈培爾早就看的很清楚,但直到在慕尼黑發生了那一系列事件之後,戈培爾才意識到,在和羅姆的斗爭中,林格還隱藏有更深層的東西。
對比戈林和林格,兩個人都是希特勒的手下愛將,兩個人都有囂張跋扈、打擊異己的一面,但內涵卻截然不同。
戈林的囂張和高傲是出于他的一種本性,他對大多數人都是一視同仁的,導致最後稍有不慎就被牆倒眾人推,林格的囂張卻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對同僚和下屬更多是以拉攏為主,平易近人的不斷在收買人心,這是一個陰謀家的典型行為特征。
但他大張旗鼓的在第一線和羅姆的戰斗卻有效的掩蓋了這一事實,那時候,對于沖鋒在前的林格,根本沒有人能將他和陰謀家這3個字聯系起來,導致所有人都不同程度的輕視了他的能量,直到羅姆被希特勒除掉,希特勒本人又飛機失事之後,人們才愕然發現,林格在黨內外的潛勢力已經如此龐大,最後逼得戈林不得不兵行險招。
這已經證明了林格的政治眼光和把握時機的能力,還有關鍵時刻奮力一搏的勇氣,但如果只是這麼看林格還是過于簡單了,因為林格還有野心和周密的策劃能力,自從希特勒和戈林先後出事,雖然沒有任何證據,但戈培爾內心還是有種感覺-幕後黑手就是林格。
戈林中招倒下後,在決定國家社會黨新元首的關鍵時刻,他仔細分析了赫斯,自己和林格的實力之後,戈培爾清楚的知道事不可為,思慮再三後明智的選擇了放棄。
這種放棄並不是無原則的,而是一種非常理性的選擇,因為他是把目標定位在副元首而不是元首位置,他之所以選擇支持赫斯,正是出于這個考慮。
首先,直接投靠林格固然可以獲得一時的安定,但問題是,這樣做就顯示不出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了,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他非常清楚赫斯的性格,如果自己不能旗幟鮮明的支持他,他根本不會有和林格爭天下的勇氣。
因此他選擇支持赫斯,但這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盡量在表面上造成勢均力敵的假象,目的就是凸顯自己的價值。
在對局斗爭中固然要動硬的,由此而獲勝也是有膽有識的表現,但這還不算是最上策,正像孫子所說的,只有「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上策。
戈培爾不知道「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個成語,但這個道理他是明白的,他相信以林格的眼界和手腕,在當時的局勢下是一定不會選擇強來的,林格必然會選擇兵不血刃的平穩過渡,這也是他認為最可能發生的情況。
于是,想達到這個目的,林格就要來拉攏自己,就要和自己談條件,自己就可以待價而沽賣個好價錢,副元首的位置也可以手到擒來。
這就是戈培爾的如意算盤,可惜最後還是棋差一招,林格是按照他的設想來找他了,風花雪月無所不談,可就是不提拉攏他的一個字,他憋在肚子里準備好的條件也就無從談起,最郁悶的是,他還不敢翻臉,只能笑臉相迎。
至于最後時刻赫斯的懸崖勒馬舉手投降,已經在戈培爾預料之中了,他開始收心養性,分析形勢,等待新的機會出現。
他默默觀察著林格的一步步後續舉動,也越來越佩服這個年輕人。
林格吞並完戈林的大部分勢力之後,希特勒謀殺案很快就被蓋棺定論,黑鍋被安在那幾個沖鋒隊余孽身上。
之後,他沒有選擇繼續擴大化處理,謀殺元首這麼大的事情居然就到此為止了,大多數被關押的沖鋒隊隊長都沒有因此被牽連,而是從監獄中被放了出來,這些人立即感恩戴德而且沒有阻礙的投向了林格,因為羅姆雖然一直是林格的敵人,但他是希特勒下令除掉的,和林格並沒有直接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