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國 第67章 從基礎做起

作者 ︰ 致命兵器

第67章從基礎做起

在林格的強勢高壓下,戈林盡管心里非常不服氣,還是委屈的接受了空軍編制改革,但是他的郁悶仍然在持續,因為林格的魔爪在空軍中幾乎無處不在。

後來,當看到林格召集那些飛機設計人員開研討會時,他甚至覺得反擊的機會來了,他在心里琢磨著︰你在我面前顯擺顯擺也就算了,我讓著你,現在居然跑到那些專家面前去裝上帝,真是太沒有自知之明了。

他非常期望那些一根筋的專家們能給林格一個下馬威,然後由自己去救場,把林格趕回總理府辦公室里去想他的陰謀詭計去。

但是讓他失望的是,不斷反饋來的信息是,很多專家們居然稱贊元首有相當淵博的飛機制造知識,更有人稱林格是飛機設計方面的天才。

林格到真不是為了來顯擺的,也不是想架空戈林,他只是想盡最大可能把他所知道的信息交流給這些專家,因為很多有重要意義的空軍發明創造其實只是缺少一個創意,比如氣泡型座艙蓋。

至于論證這些技術是否適用于德國空軍或者過于超前,那是專家們的問題,但是他必須先把他知道的東西介紹給專家。

他親自到場,還可以給這些飛機設計人員就地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和困難,比如資金、場地、設備等物質保障,最重要的是,他可以給設計人員們指明一個未來空軍的發展方向,盡量少走彎路。

目的有了,還必須講究具體手段,否則專家們可不會因為林格是總理,就把他說的東西都當作金科玉律,他必須先打動這些專家,讓他們意識到他說的東西的重要性。

因此林格在研討會上是唱著高調出場的,而且他還卑鄙的在會場上提前安排了幾個隱蔽的助手,力求達到一鳴驚人的效果。

他一上來中就開門見山的直接批判了當時的主流-雙翼戰斗機,然後指出單發單翼戰斗機是未來戰斗機發展的趨勢,發動機的研究將是空軍發展最重要的部分,戰斗機不但要有優秀的格斗性能,還要充分考慮如何加大載油量、擴大作戰半徑。

還有一些諸如全金屬蒙皮,收放式起落架,氣泡型座艙蓋等等新穎的飛機設計概念,這些已經幫助林格鎮住了大多數人。

因為這些技術人員從內心來講,並不是很情願來參加這個研討會,有些人甚至對林格能否分清楚滑翔機和運輸機都持懷疑態度,當然不指望林格真能言之有物,這種超低的心理要求反而使他們受到刺激時的震撼感覺更加強烈。

在當林格說明以後的德國空軍要按照不同的用途,專門發展單發中低空(高空)格斗戰斗機,雙發戰術轟炸機,4發大型轟炸機,大型運輸機的時候,多數人已經把林格放在一個比較平等的地位來進行交流了,當他要求組織人員進行各種風洞建設,要求組織人員進行雷達研究,並保證提供充足的財力人力支持之後,就已經得到幾乎所有人的認同了。

于是,戈林的郁悶在持續,他始終搞不明白林格是怎麼哄騙那些專家的,也始終沒想到辦法,如何把這只黑手從他的空軍中驅逐出去。

在林格的直接干涉下,德國空軍秘密建立了發展雷達的課題組,充足的研究經費和自由的科研氣氛給德國工程師們帶來了福音。

德國的雷達研究其實起步很早,基礎雄厚。早在1904年,德國人許爾斯邁爾就取得了雷達設計的專利。

(3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對雷達的研究已取得了極大的進展,並研制出可實用的防空警戒雷達,但由于歷史上的戈林認為,如果軍隊裝備雷達將很可能發生泄密,而使英國得到對付德國空軍的新式武器,而下令禁止雷達研制並封存和銷毀相關資料。直到37、38年間,德國間諜獲取了美國和英國已相繼研制出雷達的情報後,德國才重新開始研制雷達,這一耽擱直接造成德國對雷達的研制落後于英美。)

1935年,當德國的陸基軍用雷達具備一定實用價值後,林格又組建了研究如何把雷達搬上汽車、軍艦、飛機的課題組。

早期的雷達過于龐大,工程師們首先在大型運輸機上進行安裝,2戰前夕,在工程師們的不懈努力下,在包括飛機性能的提升和情報組織等多種因素的幫助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架原始版「預警」機E1。

雖然E1原型機非常簡陋,理論作戰效能非常低下,實際作戰效能接近于零,但林格知道這個消息後仍然很興奮,親自參加了E1的首次試飛,因為這個概念和理論已經領先了他的對手十年,而且對未來的不列顛空戰可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這架E1,無論功能還是效果和後世真正的預警機沒辦法比,甚至也許都不如2戰中期以後裝備在戰斗機上的機載雷達的功能,引導能力差、雷達功能單一、下視能力、目標分辨能力差,基本分辨不清敵我,電子干擾能力更只是幻想,還不如由轟炸機直接投箔條,但對德國空軍戰斗力的提升卻依然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因為這是一種空戰方式和理念的革新,是一種原始版的電子戰方式,此時的戰斗機沒有辦法安裝雷達和其它定位手段,在高空飛行中非常容易迷航,在空中尋找敵機進行格斗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必須要先進行編隊,由有經驗的指揮官帶隊飛行,空戰中只能靠地面指引和眼楮去尋找敵機。

地面雷達指引這一點,讓歷史上「不列顛」空戰的英國空軍佔盡優勢,因為空戰是在英國本島上空進行,英國戰斗機就可以在地面雷達的指引下,先發現德國機群並搶佔攻擊位置,其常用的一種戰術就是在遠處徘徊,等估算給轟炸機群護航的德國戰斗機沒有多少油料時,再發起攻擊。

而德國護航戰斗機根本不知道英國飛機的位置,就沒辦法主動攻敵,只能被動的護衛著轟炸機群,等英國人戰斗機上來攻擊時,自己已經要沒油返航了,根本無法支撐更加消耗燃油的激烈空戰,造成轟炸機群缺少戰斗機的護航而損失慘重。

有了這種簡易的預警機,通過進一步的改進和加強飛機上的雷達性能,單是能發現附近敵人機群徘徊的大致方位,並引導我方長機帶領戰斗機作戰的作用就不可低估。

如果說雷達是空軍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的話,風洞就是空軍前進的手腳,是德國發展航空工業最重要的實驗設施,對飛機的心髒-發動機研究更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林格從來沒有投資建造飛機制造工廠,但是在1932年,他主動蠱惑戈林,由他投資贊助在空軍中成立了建設風洞和進行風洞試驗的課題組,這種事情對雖然有錢,但一向花錢謹慎而且花錢就要見到實效的林格來說是很少見的,由此也可看出他對風洞的高度重視。

風洞的概念很早就被人認識了,是空氣動力學的重要試驗設施,簡單地說,就是根據運動的相對性原理,用以模擬各種飛行器在空中飛行的龐大試驗設備。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個風洞是英國人于1871年建成的。美國的萊特兄弟于1901年建造了風速12米/秒的風洞,從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

飛機從設計到定型到改進,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飛機的試飛中發生機毀人亡的事故屢見不鮮,試飛員的損失讓人心痛,但最關鍵的還是在于試驗飛機的損失,從發動機到機身,任何新型飛機沒有定型前,一般都僅僅制造有限的幾套,機身和發動機等設備損失了,整個新型飛機研究計劃都要停頓很久。

而如果有了高質量的風洞設備,飛機在上天試飛前,就可以在風洞中模擬飛行狀況,從而獲得充足的數據對飛機進行改進,彌補飛機設計時的缺陷並提高飛機的作戰性能,可以有效的減少飛機試飛的危險性,並減少新型發動機和飛機的研制周期。

風洞建設屬于典型的基礎性建設,和野馬、噴火等那些大名鼎鼎的戰機相比,永遠都不顯山露水,但是其對航空發展的重要性,又是怎麼形容都不過份的,甚至可以說一個國家的風洞試驗水平,就決定了該國的航空航天水平,歷史上,任何國家的風洞試驗基地都是作為最高軍事機密存在,每一代新式飛機的研制都是奠定在風洞技術突破的前提之下。

風洞在2戰前的實際應用也不少,比如1935年蘇聯建造了第一個全飛機的風洞,美國的P-38由于試飛中接連從空中掉下來多架,只剩最後一架樣機,美國洛克希德公司不敢繼續冒險了,不得不求助于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NACA)的風洞去做吹風試驗,最終找到了防止產生空氣壓縮性效應的方法,使飛機試飛成功並很快定型投入生產,從而誕生了著名的雙機身魔鬼P-38,很長時間都是美國空軍的主力戰斗機。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國最新章節 | 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國全文閱讀 | 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