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國風雲錄 正文 第五十七章 奪了你的兵權

作者 ︰ 猛子

何一個朝代,兵制的基本原則就是兵權分立,也就是權、軍事行政權和戰場指揮權三權分立。~~~超~速~首~發從春秋戰國到今日大宋,莫不如此。

兵權分立,唯一的目標就是兵將分立。

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是兵制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兵制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王朝也就穩定了。

任何一個王朝的建立,都是因為王朝的創立擁有軍權,擁有強悍的武力,所以,隨著一個新王朝的建立,它的創建要之務就是杜絕武將擁兵自重,以防自己的江山轟然傾覆。

解決的辦法,除了兵權分立外,就是建立中央軍,隸屬于王朝統治自己的軍隊。這個辦法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被一個又一個的王朝反復實施,但一個又一個的王朝還是覆滅了。王朝覆滅的原因總結起來無非就是那幾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就兵制而言,失敗的原因也很簡單,正是兵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導致軍隊失去了戰斗力,兵制因此遭到破壞,武將則順應時勢一次次崛起,一次次在戰亂之後建立新王朝。

到了大宋這一,因為有了一千多年的教訓,太祖、太宗兩位皇帝創建了樞密院三衙體制,而其中有別于前朝兵制的地方,就是三衙禁軍體系。全國之兵都在禁軍體系內,一百多萬禁軍、廂軍和其它軍種構成了大宋龐大的中央軍,這是一支歷史從未有過的空前規模的中央軍。為了控制這支中央軍,三衙這個「總司令部」機構出現了,決策層、行政層、統兵官都是文職官員,為了貶抑武將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大宋王朝建立了一個近完美的兵制,它成功解決了兵制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錢養,而將則被徹底邊緣化。極度分權的結果是中央集權,皇帝集權,這種兵制到了太宗皇帝手一度集結了軍事決策權、行政權和戰場指揮權,整個軍隊都控制在皇帝手,其結果可想而知宋連打敗仗。太宗皇帝死後,在戰場不利形勢的逼迫和中樞大臣們的斗爭下,前線率臣總算拿到了一部分戰場指揮權,于是,大宋一百多萬軍隊,在其後的漫長歲月里,先是和遼國糾纏不休,最後不得不與遼國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著眼睜睜地看著黨項人分裂出去,耗盡了八十年的心血都未能收復賀蘭山和祈連山,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國家穩定需付出代價,而大宋王朝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付出的代價也未免太大了。它不是沒有實力擊敗敵人,而是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腳,空有一身力氣,卻只能任由敵人宰殺。

是什麼人?他的目的是什麼?他的目的是奪取大宋國祚統天下,他要建立自己的王霸大業,他能允許這種兵制存在?

李拿出了第三個奏議。撤消三衙地握兵大權。

當今天下。還有多少中央軍?還有多少軍、廂軍?

河北戰場十幾萬虎烈軍。有十幾萬河北義軍西北軍不過十萬之眾。但朝廷分裂了今日朝廷地實力。這本還能控制西北軍嗎?西北軍在朝廷地指揮下打敗仗。損失驚人。他們還會听從朝廷地命令?

此刻撤消三衙地握兵大權。正是李虎動地最為致命地擊。

皇帝驚呆了。他瞪大眼楮望著李虎。嘴唇抖動著。想怒聲痛罵。但一個字也吐不出來。

撤消三衙的握兵大權意味著大宋禁軍體系的整體崩潰,禁軍、廂軍馬就要成為歷史,而樞密院三衙體制也要隨之崩潰,大宋兵制就此廢棄。

失去了兵權,皇帝還能干什麼?哪來的機會東山再起?皇帝轉目望向李宗振。李宗振臉色灰白,也是極度震駭,但他毫無辦法,他只能暗示皇帝,忍,一定要忍,李虎除了武力一無所有,皇帝肯定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皇帝艱難地咽下一口口水,望向李綱。李綱面露愧色,痛苦地低下了頭。他也沒有辦法,昨夜李虎和西北人達成了約定,雙方聯手,一定要拿到兵權,而樞密院三衙兵制的確不合時宜了,根本沒辦法擊敗金賊,更無法完成中興大業。

就目前形勢而言,虎烈軍要在代北作戰,要戍守西北,要搶佔川蜀、荊湖和京西,李虎沒有實力獨自對抗金軍,他必須把西北軍牢牢拉住。西北軍要生存下去,要贏取最大的利益,那麼他們先就要保住軍隊,而保住軍隊的唯一辦法就是獨立于長安朝廷之外,像虎烈軍一樣擁有藩鎮地位。李虎必須滿足他們的要求,否則西北軍極有可能撤離河北戰場,乘著這個混亂的機會搶佔地盤,然後自由選擇東南朝廷或長安朝廷。形勢如果展到那一步,天下就徹底亂了。

所以,李虎和西北人選擇了合作,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對雙方都有好處。

李綱能作什麼?他只能答應下來,只能力保半壁江山,力保天下三分的格局。他不能指望東南朝廷,東南本來就沒有多少兵力,如果李虎和西北人無法守住西北,守住中原,那麼東南朝廷根本守不住長江。東南朝廷拿什麼戍守長江?東南丟失,金軍席卷大半個中土,李虎恐怕也難以守住西北一隅了。

李虎拿出了一個臨時兵制。

皇帝和中樞大臣主掌軍事決策權。樞密院主掌軍事行政權。各方面軍主帥主掌戰場指揮權。

大宋的軍隊由中央衛戍軍、中央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

三衙的握兵大權撤消後,三衙依舊存在,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做為中央衛戍軍,暫時由劉延慶統率,駐守汴京。皇帝的宿衛軍是殿前司馬諸班直,保護皇帝的安全,扈從皇帝左右。

中央正規軍是虎烈諸軍和西北諸軍。這是大宋的主力軍隊,負責征伐四方。

地方軍則由當地府州縣的都總管、兵馬轄、都監統率實也就是過去的廂軍、鄉兵一類,承擔過

的職責,比如修城造橋、運輸糧草等等,也是主力軍源。其中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地方軍沒有軍餉。原有廂軍地解決生存問題。

廂軍的存在,一定程度減輕了民戶們的夫役負擔,但養兵費用太過龐大尤其在今日軍隊極度的情況下,廂軍吃缺額普遍高達七成以,剩下三成的廂兵都成了官員們賺錢的廉價勞動力,所以撤消廂軍勢在必行。

大宋軍隊的編制一律改為軍、將、營指揮、隊四級,其中營指揮為基礎單位,每指揮五百兵。在軍設統制,統制設都統制,但不常設事罷即撤。

其它諸如指揮系統、募兵制、裝備、通信、後勤、軍費、軍法、軍政等等方面基本參照原有兵制,暫時不做重大改動。

皇帝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接受眼前的事實。

李虎太厲害了,步為營,穩扎穩打。先是提升軍職品秩,接著軍政分離,然後撤消三衙握兵大權,摧毀禁軍體系著馬修改樞密院三衙體制,轉瞬之間就顛覆了大宋兵制。

樞密院三衙體制是大宋的根基所在,如今這個根基轟然倒塌,大宋還能堅持多久?

李虎不待皇喘口氣,拿出了四個奏議追猛打。

四個奏議是即刻建立七路大都督府。

以朝廷目前的實力,可以固守西北、西南和金軍中原,但東南朝廷建立之後它的要目標是固守半壁江山,由此可以預見要議和金國,聯手女真人攻打李虎,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長安朝廷必將四面受敵,為此,臨時朝廷必須以最快速度,在邊境一帶建立地區軍事機構,以阻擋敵人的攻擊。

按照李虎的奏議,在大同建立代北大督府,鐵鷹為大都督,主掌代北軍事,阻御金軍。

在陝西蘭州立西北大都督府,王淵為大都督,主掌西北軍事,阻御黨項人和吐蕃人。

在成都府建立成都大都督府,張關羽為大都督,主掌川蜀軍事,確保川蜀安全。

在襄陽建立荊襄大都督府,毛軍為大都督,主掌京西、荊湖軍事,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沿江而下,征伐江南。

在洛陽建立洛陽大都督府,楚逍遙為大都督,主掌中原軍事,當前任務是,整修城池關隘,募兵訓練,隨時趕赴黃河一線作戰。

在長安建立長安大都督府,侯概為大都督,主掌關中軍事,當前任務是在長安城的基礎營建新都,爭取一年後,完成都城的遷移。

在應天府建立南京大都督府,折可存為大都督,主掌京東、淮南軍事,當前任務是穩定山東和江淮,募兵擴軍,征繳糧草,隨時準備和入侵金軍作戰,同時還要防備東南朝廷的軍隊北搶佔地盤。

皇帝完全傻了眼。

大都督府說白了就是一方重鎮,本朝初年只有親王才能督領,天下統一後也就撤消了,雖然李虎奏議的大都督府只是主掌一方軍事,但在這個亂世里,有武力就有一切,只要李虎願意,大都督府隨時可以督領軍政,那事實就是藩鎮了。

李虎到底想干什麼?他要禍亂天下?

李綱終于也拿出了一道奏議,而這道奏議同樣讓皇帝震駭不已。

在地方制度,實施路、府州軍、縣三級制度。以「轉運使路」為路一級行政區劃,路的最高行政長官為轉運使。大宋的轉運使除掌握一路或數路財賦外,還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所以實際,轉運使早已成為路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

轉運使司為路一級行政府署,直接管理府州軍,倉司和憲司均為其下屬機構,擁有一定的獨立權,以便牽制和監督轉運使。

在府州軍一級,知府、知州不再兼領軍事長官,他們是府州軍的第一行政長官,有絕對的決策權。做為副職的通判,依舊兼領行政和監察權,直接听命于中央,以便制約第一行政長官。

大宋分裂,天下大亂,汴京迅速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關鍵就在于中央權力太大,而地方權力太小。中央亂了,地方馬就失去指揮,無所適從,這時候,地方必須要有一個說話算話的行政長官,必須要有一個沒有受到牽制和摯肘的最高權力,否則勢必整體崩潰,根本形成不了合力,沒辦法擰成一股力量對抗入侵。

相對應的,各路帥司、各府州軍兵馬轄、各縣都監形成三級隸屬關系,而各路帥司和他們所統率的地方軍隊直接听命于天下兵馬大元帥府。戰時,在天下兵馬大元帥府的授權下,大都督府可以調遣轄區內的地方軍。

一天之內,大宋龐大而復雜的體制遭到重創,其「地方分權,中央集權」,其「以文制武、將從中御」的重要根基被徹底顛覆,但是,顛覆舊制度是一回事,新制度實行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

新制度能否成功,能否幫助大宋走正軌,誰都不知道

大宋體制就如一頭瘋狂的野公牛,它已經跑到了懸崖邊,李虎雖然帶著一幫人把它的腿砍斷了,但它奔跑中的慣性太大,依舊會一頭沖下懸崖,尸骨無存。

皇帝詔準。

接下來的事,就要看老天了,皇帝無法決定大宋的命運,李虎也不行。

「臣明天起程,渡河北。」李虎望著皇帝,鄭重說道,「這一仗能否擊敗金賊,直接關系到大宋的未來,所以臣希望陛下繼續御駕親征,親臨戰場。」

皇帝也不想離開李虎,這時候,跟在李虎身邊最安全,而且,這一仗如果打贏了,他將獲得驚人的威望,而這種威望正是他所需要的,有利于他抗衡李虎。

「朕將親臨前線,奮勇殺敵,誓死衛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文閱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