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1月12日~
戰國雪第四十七章︰春秋古事(六)
「秦太後自盡謝罪?」雖然智所說之事耶律明凰也在史書秘卷上看過,但史書記載極為含糊簡略,那些攻城破國的血戰也往往只是寥寥數筆一揮而過,哪知這看似平淡的攻,克,敗,亡的字眼下竟隱藏了這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不由玉容震駭,「想不到秦國竟有這等奇女子,身居太後之位,居然以自盡挽回人心?她為什麼要這樣做?難道滿朝堂就無一人領罪,就算她是太後,可也不必這般攬罪于己身,給自己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即使事後大家知道她的苦心,可當時秦人都會把她當成禍國亂政的罪魁呀?」
「因為她是太後!」智一字一字的道︰「有的人身居高位,以為理所當然,于是罔顧民生,這樣的人縱然載于史冊,也難得人心,但也有秦太後這等身先臣民,攬下重責的奇女子,她的自盡不單是為攬罪,也是要以國母身死的恥辱呼嘯舉國人心,殿下,您覺得,是享百年香火而死的尸位素餐者能受人景仰,還是這位以一時罵名護得國體的秦太後更得人心?」
耶律明凰若有所悟的點了點頭,似是有些明白,為什麼秦國能一直傲視群雄,同是國難之下,六國君主以合縱互相扶持,而秦國卻是一直以己身挑戰天下,便是一位女子,也敢以一腔鮮血洗去國人心頭怯意,這樣的國家,怎能不強不霸?
「這位太後叫什麼名字?她生平還有什麼事跡?我想知道!」耶律明凰肅然而問,她忽然很想知道和這秦太後相關的所有事情,因為在那樣的危難下,這位女子卻渾身散發著一種錚剛硬。
不知不覺間,耶律明凰心底的女兒情愫已在這一樁樁史事中漸漸弱去,卻有另一種情懷悄悄滋生,想著千年前的那一朝戰世,想著曾在那片叫中原的大地上用生命印下痕跡的一位位古人。
想來,當秦太後用利劍封喉時,面容上最後凝聚的該是一抹微笑吧?因為,為了自己的國家,這位太後很努力的活過,也用自己的死為秦國鋪平了坎坷前路。
原來,這是…很驕傲…很超然的一生啊…
她很羨慕。
「秦太後姓羋,楚國貴族之女,秦第二十八代國君秦惠王嬴駟王妃,妃位八子,(八字是秦國妃嬪等級)秦第二十九代國君秦昭王嬴稷生母,曾與嬴稷在燕國為質數年,秦惠王死後,秦武王嬴蕩即位,嬴蕩欲奪周王天子位,入洛陽王城登祭台舉鼎,因力不能及,傷重殞命,嬴蕩臨終前命大將白起入燕接回庶弟嬴稷為新君,在嬴稷回秦前,秦武王嬴蕩生母惠文太後曾想將皇位另傳秦室其余王子,以此獨霸秦國大權,因此羋氏攜子回秦後立即秘密刺殺惠文太後,保嬴稷登基,因嬴稷當時年幼,羋氏受封太後掌國,至于這位羋太後的真名,史載不詳。」無法知道這位羋氏的真名,智的語氣里也帶著淡淡遺憾。
「好一位羋太後,可惜了,難知其名。」沉醉于這許多年前的女子傳奇,耶律明凰早忘了月復中肚饑,暢然言道︰「秦國之後能重整旗鼓,由王齕麾十萬秦軍出兵復武安之仇,于長平一戰重創趙國,使趙國從此再無爭雄之力,正是靠這位羋太後度過慘敗之難,不過…」耶律明凰嘴角忽浮起一絲不屑,「趙國長平戰敗固然是因為秦將白起勇猛善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趙國國君孝成王有眼無珠,趙國平原君趙勝和丞相藺相如曾謀劃下六國合縱,孤立秦國的計策,以廉頗領二十萬大軍與秦軍對峙上黨,想借此戰消滅秦軍主力,逼秦國求和,誰知兩軍這一對峙竟長達三年,兩國各往上黨增兵,而趙孝成王急于求成,卻中了秦國丞相範雎和白起的示弱離間計,以為廉頗堅守上黨是懦弱怯戰,又听信秦軍懼怕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的流言,竟在大戰前派趙括換下廉頗的帥位,可憐趙奢一世英名,盡毀于兒子之手,秦趙上黨對峙三年,兩國早以為此戰傾盡國力,最後兩邊派出征戰的軍士都達五十萬之眾,而趙括求勝心切,反守為攻,落得長平大敗,五十萬趙軍盡成鬼雄…」
「殿下以為,趙國長平慘敗,都是因為趙括的緣故?」智抬頭看著耶律明凰,左手有意無意的往右手衣袖中一探,看見他的這一舉動,一旁默坐的呼延年臉上笑意盎然。
耶律明凰倒未留心智這一動作,顧自道︰「趙奢生前便知自己這兒子空有紙上談兵的才具,卻非領軍將才,所以趙奢曾特意對國君趙惠文王叮囑過,若國有戰事,切不能讓兒子掛帥,但趙惠文王和他都死得太早,而趙惠文王的兒子孝成王卻把趙奢的話置諸腦後,重用了趙括,結果害苦了趙國。」
「趙括,紙上談兵?」智伸手在桌幾上輕輕敲擊,「殿下,您知道嗎?其實長平一戰,無論趙國是誰掛帥,那一戰都是必輸無疑。」
「哦?為何?」耶律明凰立即問道。
「因為趙國從一開始便算錯了秦國對此戰的用意。」察覺到耶律明凰被漸漸引發興致,智微微點頭,「趙國以為秦國十萬大軍發兵上黨,只是為報當日武安戰敗之仇,所以趙國一開始便持守勢,見派廉頗領二十萬趙軍囤兵上黨相抗,以兩倍兵力拖住秦軍主力,又暗中與其余五國合縱,想聯軍吞下這秦國十萬人馬,但趙國並不知道,秦國此次發兵,不是要報武安之仇,真正目的是想一戰滅趙,因為在武安一戰後,秦昭王已深深知道,天下間最能威脅到秦國的就是這趙國,秦人尚武好戰,趙人剽悍氣勇,兩國爭霸已成必然,但秦國積威久盛,趙國一時間還不想與秦國決戰,所以秦昭王便先發制人,明以復仇發兵十萬,暗中以滅國大戰為計,隨王齕前往上黨的十萬秦軍也不非主力,而是此戰先鋒部隊,真正的主力是由號稱殺神的秦上將白起所率,秦昭王調傾國之兵與白起,白起又把大軍分為四路,一撥一撥發往上黨,趙國不明秦軍意圖,以為秦國久攻不下才逐漸增兵,于是也在倉促中調集全國兵力發往上黨,卻不知道秦昭王正是要以這慢火煮水之計引來趙人大軍,因為秦趙兩方雖然都是罄盡舉國兵力,但一方有心,一方無心,有心算無心,秦昭王為謀劃此戰早已全國發力,一開始便布下長期作戰的準備,一面令國尉司馬鍋鎮函古關督運大軍糧草,一面令老將蒙驁秘密統籌後續兵馬,沿用燕國樂毅征兵之法,一邊練兵一邊征兵,每征集一次新軍必先嚴酷訓練三月再遣往上黨,最後秦國共在上黨集結五十幾萬大軍,而趙國匆忙征兵,雖也勉強征得五十幾萬大軍,但一來倉促起兵導致糧草不足,二來新征趙軍未經苦訓,戰力不足,到得兩國各出五十余萬大軍對峙上黨時,兩軍看似勢均力敵,其實秦國早已勝算在握,而趙國已被己方這五十萬人馬耗盡力氣,三年對峙,僅糧草消耗便已大傷國中元氣,趙國也由守勢變為不得不戰,若不與秦國開戰,再僵持下去費盡國力便是無路可退的滅國之危,而秦國卻是進退自如,所以趙孝成王臨陣換將,用趙括換下廉頗,反守為攻,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這般說來,趙國早中秦昭王計策,無論派誰掛帥都難逃一敗了?」耶律明凰側頭思索,微彎的脖頸側成一道極美的弧度,「我曾听宮中史官說,長平一戰最大的禍首便是這趙括,此人也著實是名庸才,只會紙上談兵,實戰伊始便立即進退失度,他自命兩國都是五十萬大軍,因此一開始便急于求成,只想速戰速決求勝,拼命遣大軍尋找秦國主力決戰,卻任白起派出的五千輕騎四面游走,任意蠶食趙軍,而趙括最蠢的就是不知派兵守護糧道,輕易便被秦軍斷絕糧道,使其余各國無法運送糧草,結果大軍斷糧,被圍長平。」
「看來趙括紙上談兵之名真是存于人心久矣。」智搖頭道,「可嘆,趙括生為趙奢之子,年幼時便因其父而揚名列國,但他也正是被自己的父親害了一生,趙奢雖是一方將才,卻偏偏看錯了自己的兒子,一句紙上談兵的評語就斷送了兒子的名將之才!」
耶律明凰聞言詫異,「怎麼?難道這趙括也算是名將?」
「名將者莫不是在一次次血戰中積下戰陣經驗,將死板兵書融為實戰策略,才能在屢次征戰後悟出自己的領軍之道,成為名將,但趙括因為自己父親的一句評語,一直安居趙國,難經戰事,空讀得滿月復兵法,卻無處施展,不知實戰與論戰之別,若他曾隨軍出征,哪怕只是打上一場小仗,以他的悟性也能在征戰中對兵法有所突破,可惜蝸居趙國,空度年華,雖成為眾人心中的名將後代,卻是有害無利,一朝掛帥,趙國上下都以為他能一戰敗秦,被此盛名所矚,人人盼他立即轉守為攻,扭轉劣勢,即便趙括想用心綢繆也只能急于求戰,何況他為名聲所累,一旦出戰,心里也必求勝心切,想以大勝洗月兌自己紙上談兵之名,而他在長平一戰的舉動雖被後世評為無謀,但在當時,任誰領兵,都只能象他一般作為,即使是他父親趙奢在世,也無法做得比他更好。第一,趙括一心尋秦國主力決戰,只因軍中已無積糧,再不能以固守拖延,惟有速戰速決才是自保之道,他看似不顧白起派出的五千輕騎,似是疏忽,其實是無奈之舉,若不能尋得秦國主力一戰而勝,就算滅了這五千輕騎也是于事無補,但只要打敗秦國主力,便是大獲全勝,又何需把這區區五千人放在眼中?第二,趙括不分兵守護糧道,此舉使他留下千載罵名,但斥責他的人卻未深思,秦趙在上黨對峙三年,三年內五十萬大軍究竟要耗去多少糧草,當趙括掛帥時,趙國其實已無糧草可供,唯一能為趙國提供糧草的只有其余五國,但秦趙對峙之時,其余五國雖在暗中偷運糧草與趙軍,但兩國既已開戰,那五國又怎敢冒卷入大戰之險再運糧草與趙軍,六國合縱,本就是因勢利導,當年虎牢關大伾山頂的六國初盟已成往事,昔日六位國君都已亡故,後繼之君也無謀國遠見,又怎敢犯險行雪中送炭之事?所以趙括在開戰前心中便已雪亮,大戰一始,趙軍再無余糧,其余五國也斷不會運糧來援,而秦趙兩軍都是五十萬大軍相峙,與其分兵去守一條無糧運來的糧道,何如合兵一處,行險以雷霆一擊戰秦,只因他的對手白起著實太強,早看穿了趙軍在必敗局勢下的每一步用兵,趙括才會步步受制,若秦軍主帥換成其余大將,長平一戰的勝負其實難知…」
智慢慢解說著秦趙大戰的每一處利弊要害,見耶律明凰對趙括慘敗之役仍是一臉不以為然,智淡淡一笑,「殿下,若您以為趙括只是庸才,那您可知道,趙括在趙軍內無余糧,外有秦軍猛攻的逆境下,前後一共支撐了多少天?」
耶律明凰茫然問道︰「多少天?」
「四十六天!」
「什麼?」耶律明凰颯然變色,「四十六天?趙括竟能在大軍無糧草可食的形勢下支持四十六天?糧草一盡,即使軍士們不嘩變也會因無糧可食導致軍心流散,可趙軍居然還在秦國猛攻下苦撐了四十六天之久?趙括竟有這本事穩住軍心不失?是他深得軍心,還是一直給予了大軍生存希冀,使他們在無糧絕境中仍能戰意不失?領軍將帥,無論是在逆境中做到哪一點,都已是了不起的將才!趙括,想不到他竟是這等人物……」耶律明凰臉上對趙括的輕視已然消失,取代的卻是凝重敬佩之色。
見耶律明凰終于查知其中要害,智贊許的一笑,「很好,殿下,您終于明白了其中關鍵,這也是臣想讓您明白的,要想知人知事不可偏信他人傳聞,更不可只看事物表面,而要深究其中的道理。」
筆者注︰不好意思,這段時間為查閱春秋戰國時期諸事,于網間坊上翻遍各種資料,為辨實性,往往還反復查找資料,去除一些似是而非的野史,所以這一章節更新極慢,常城翻找個一天資料才能寫下一小段文字。
其中光是查找趙括長平戰事就費了我無數眼細胞,搜集了許多資料,至于對趙括的評價,我寫下的文字中都有較高的真實性,也算是為那位以紙上談兵之名蒙塵千年的趙括平點冤,死不得其所,正是英雄悲劇。
趙括,很冤枉的庸才,很受傷的將才!可惜,沒有第二次長平大戰為他證明。
網絡太發達也不好,資料太多,真偽太多,深夜查找六國會盟資料時好不容易發現一段關于會盟的長篇文章,大喜之下抖擻精神細看,一邊提筆記錄,一邊瞪眼搜索,卻發現文章中地名人名皆有失誤,為印證詳細,只得悶頭硬看,待得看過數萬字後,突在文中發現極富現代感的郁悶和飛行物這倆字眼,這才極度郁悶的醒悟到原來看的是某位仁兄寫的穿越文章,還是太監掉的,當時真的是想往顯示器上吐口鮮血啊!
查資料真的很辛苦啊!更新太慢請見諒。不見諒也沒辦法,吃力不討好,也是無奈,不過寫完這段章節後個人感覺非常充實,仿佛也從春秋這段金戈鐵馬的年代海逛了一圈。尤其是知道了許多從前知之不詳的事情。
至于秦羋太後的事跡,小時候听人說起過,說她其實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女皇,這次遍查書籍網絡,居然找到了關于羋太後結局的兩個說法,第一種說法便是我寫于文中的,另一種說法則是她獨掌秦國大權數十年,到秦昭王嬴稷親政時,被嬴稷送入冷宮孤獨老死,兩種說法各有其詞,真真正正的難辨真偽,查得我兩眼冒星,最後選了第一種說法,一來是因為秦國武安慘敗後軍心出乎意料的凝聚不散,國中軍民人人渴求再戰復仇,而當時掌權的便是羋太後,這位羋太後的名字便是在此事後消失于史冊,所以有許多資料都堅持第一種說法,二來我認為第一種說法正符合這位太後先為人質受辱,後為國母掌權這種激烈而辛辣的人生。
真實的羋八子,回秦後能于身單勢孤時立即誅殺惠文太後,行事當得明斷果決四字,又親領國政,必國在君主年少之時的危難之時的國勢有增無減,當是奇女子。
我以為,第一種說法和結局,更適合她的人生。
羋八子,很好的領導,也是很可怕的老婆!
歷史上,有多少位這樣的奇人名士。
之所以要提到羋八子這位奇女子,正因為我想把本文女主角也寫成一位不輸須眉的女中和豪杰。
請推薦
更多更好無錯全小說,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