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更,晚上還有第三更~
︵︵︵
燕家對其商隊行車列隊的相關口令,管理到了接近軍方兵士列陣口令那般嚴明的程度。商界有一句話形容得很貼切︰商界之爭,譬如戰場。因而燕家這個商界龐然家族,能把下面做事的人管成這個樣子,也算潛移默化的形勢造就。
此時在場之人如果熟悉燕家此類口令的意思,在听到車隊前方傳來的口令指引時,即便不走近親眼看一看,大致也都能猜出車隊的中間,現在空出了可停三輛馬車的位置。
岑遲本來是要再勸高潛等一會兒,但在听到那幾聲口令後,他便頓了聲。過了片刻後,他再開口時話已變了。
「燕家行商多年,一應事項布置都恪求完美,從未傳出半路補貨的事例,看來此次他們真的是在等人,想必我們很快也可以走了。」岑遲說完這話,就又爬回車內去了。
被他掀開後又垂下的馬車門簾還在微微晃動,不遠處就有別的馬車輪軸轉動碾地的聲音傳來。
高潛偏過頭朝聲音的來處看去,就見不遠處駛來三輛馬車,但從那馬車的制式上看,三車都屬于旅車,也就是載人所用。
載人旅車與載貨商車本身從外表上看,區別甚微,但如果與燕家車隊里那種又高又寬、顯得四平八穩的商車比較起來,不同之處就比較明顯了。
那三輛馬車走得都不快,使高潛得以看清駕車之人。其實如果是尋常馬夫也便罷了,但高潛赫然發現,手持韁繩操控為首那輛馬車的人,恐怕並非一個尋常馬夫那麼簡單。多看幾眼後,高潛心中得出讓他有些不敢相信的結論。
坐于為首馬車駕車位上的人,僅從他發冠上嵌的那塊碧玉的估算價值。以及他腰間掛的那把半露在錦袋外的算盤來看,即便他不是燕家那位少當家,也跟燕氏商會的決策高層月兌不了多遠的關系。
原本高潛還有些懷疑,這三輛馬車或許是別的要出京都的大戶人家所派,但看見為首馬車上的那個冠玉青年人後,他不再懷疑,乘坐此車的人絕非等閑之輩,或許未必是燕家的族親嫡系,但也絕對與這個大家族有不疏的關聯。
只是,在明白了這一點後。高潛的心中又升起新的疑惑。
燕家這是要做什麼?
雖說燕家如今的家業,已登上陸商之首,並且布施在昭國地域上的生意。也是佔燕家總產業大頭的,但燕家商會的總辦事處卻不在昭國地域以內,而是在燕家發家之始所處的西陲小國。
地處昭國以北,擠在北雁和西面的大青川中間,還有一個地域並不廣闊、但非常富有的國家。國號梁。
梁國的建國時間並不太早,區別在于,北雁是大周之前更久遠的大業帝國的分支,而梁國算是大周中期的一個分支。如果只是以時間劃分,梁國的建國比昭國早,但又比北雁晚。
歷史編纂行內有一種說法。北雁在北疆ji權建國,所擁長處偏向軍隊的力量,而北雁與南周的文明建設又是同受承于大業帝國的經驗。
不過。北雁經過百余年的吸收轉化,以及歷經局勢微變化考驗後,在軍事能力上已經遠超南周,但又沒法完全匹敵南周的綜合國力。在兩國邊界接壤的一道關防里,兵士之間長期處于對峙狀態。這就像一把寶劍對上一支長矛,誰都不服誰。但要真打起來,誰也沒有完全的勝算。
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大業帝國的領土上,除了最早分化出了北雁和南周兩個集權國,各踞一方之外,在這周圍還出現了一些小型政權。
在經過數百年的時間考驗和洗刷後,十年前南周潰亡,但也不是被北雁吞並,而是由另一個新的君主集權覆蓋。而在這兩國的周邊,數個小國也是興亡替代,現如今存在的,就是青川流域的流賊和各方面建設都比較完備的梁國。
梁國偏向商道強國,這是現在的南昭君主十幾年前還在北疆戍邊時就見識過的。商道精神,能讓冰冷的銀子散發極致光彩;商道中人,有著極其敏銳和滑中有鋒的口舌,近乎有謀士之智,但又絲毫不戀眷權術,是一個很特別存在的群體。
之所以有撰史學者稱梁國是南周的分支,是因為梁國的建國時間具體追溯,約在南周國運兩百多年的時候發生。
那個時候南周的國力已經到了近乎頂峰,但當時的國君仍然排斥民間的商業活動。于是便有一些商人自己走到了一起,並且不再在這片無法讓商道精神與智慧開枝散葉的土地上停留,去了西北角,開闢新天地。
所以說,梁國的文化受南周的影響很大,但又有著很明顯的本國特色。
梁國重商,雁國重軍制,至于現在誕生時間還不太長的南昭朝廷,目前看來是將南周的大綜合特色繼承了七八成。
其實前朝施用的國策于社稷民生上並沒有太大失誤,只是當局者自己犯渾要‘拆家’,那便是一塊鐵板也得被他們自己整出窟窿來。
梁國建國也有一百多年了,然而燕家商會真正開始縱橫于廣闊的南北大陸上,算起來全部歷程也只是體現在一代人身上。而若要推衍一番,即便燕家是在梁國發家的,那大抵也是沾了他國特長的緣故。
梁國只是給燕家立業發家提供了制度上的順水方便,這本來就是梁國的國朝特色,但這不表示梁國國主以君權特別照顧過燕家。而燕家聚斂的山般財富,還是他們燕家自個兒的私人資產,與梁國國庫儲備不沾關系。
以平面視角來看,燕家發家之時,南周正在走最後一段的下坡路,流民遍野,戰火四起。在那段年月里,即便燕家祖上不在意南周昌農而貶商,硬要在南周的地域上扎根。那便如一場必敗的豪賭,絕對是不可能為之的。
現今南周已潰亡,新生的南昭朝廷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主人,燕家才開始在這片地域上做生意。生意事重和氣生財,在這片漸趨和平的領土上,燕家的生意迅速擴張開來。
雖然燕家總辦事處仍然還駐在小梁國,然而南昭君主卻沒有對此表現出某種敏感態度,除了因為南昭君主對商道很有興趣,也是考慮過燕家發家起源的。小梁國對于燕家來說,是近乎故鄉的存在。即便在以後,燕家商會可能要全部搬遷到南昭境內,也不可能那麼快就忘了娘家人。
另外。燕家一直一貫的保持商人該有的姿態和原則,絲毫不眷戀權術,也是給南昭君主留下一顆定心丸。
南昭君主除了總管全*政,在商道上也留了一手,帶領一群京商。總攬了南昭唯一的東海海運。陸地上的生意,南昭君主對燕家放手得非常大方,但惟獨海運這一塊,雖然涉及面似乎不大,但卻是絲毫不肯讓燕家插手的。
對此燕家是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對。他們似乎是‘忘記’了這個領域里的生意。
燕家與南昭君主接觸了將近十年,南昭君主只表態過一次,而燕家從此連試探性的舉動都沒有過。不僅如此。連與海運近乎有染的漕運,燕家都沒有沾手過,極度純粹的只是商行陸路。
因為發家之地在梁國,所以燕家除了商會總辦事處設立在梁國地域內,燕家的族親也都在梁國。
南昭國土雖廣闊。是小梁國的數倍,但燕家在南昭地域上的活動。還是比較純粹的只為商事。即便燕家在南昭結交有一些朋友,也都是生意上的朋友。
燕家極少因朋友之事而干擾他們家的商事運作,在這兩個方面上,他們家都是劃得很開在做。與他們家有生意上來往的人,都是知道這一點,並比較贊同支持的。
可在今天,燕家商隊中例外的穿插了三輛旅車進來,而為了等這三輛遲遲到來的非商用旅車,整個燕家商隊在城門口停滯了將近一個時辰。
對于商人來說,時間就是利潤,這是商道中很犀利的一條,那麼,會是誰讓燕家做出這樣的犧牲?車中坐的會是誰呢?燕家在京都還會有什麼值得如此勞駕的朋友呢?
——如果是燕家的族親要順路出城,他們應該會為了燕家整個商業集團的利益,做到以身作則,以提高運輸效率才對。
燕家遲到的那三輛馬車行得極慢,逐漸靠近過來,高潛連忙收回目光,在自家車上駕車位置坐好,保持目視前方的端正姿態。
那三輛馬車慢慢駛入他的視野範圍,從他們駛來的角度上看,正是要並入前方的車隊里。
然而,當兩方的馬車正要合並,將將呈現出一個‘人’字形狀時,為首馬車上的那個冠玉青年人忽然回過頭來,看了端坐的高潛一眼。
以高潛此時的坐姿,是一個尋常馬夫守在自己車上時最常見的樣子,本無什麼可疑之處,然而在那冠玉青年人回頭時的目光里,高潛辨識到了質疑的味道。
人只有在心中有秘密,並且畏于讓別人知道,心神才會如此敏感。
不過,高潛雖然對那冠玉青年人回頭來看他的舉動心存想法,但對方畢竟不是自己的任務目標,所以高潛不會對此懷揣有目地性的思考。只要對方不主動來找他的麻煩,那麼即便他再多看幾眼,高潛也不會真去理會。
三輛馬車很快並入燕家商隊之中,整支商隊便如一灘靜水中跌落了一顆石子,原來接近靜止的車隊開始有了行動,這行動的特性則是向著出城方向,表現在一個‘快’字上。
車隊行進的速度在加快,過檢的速度亦如是。高潛在車隊的後頭等了那麼久,對之前燕家商車的過檢速度,在腦海里已有了一個初步印象。此時把前面的印象與現在的速度對比起來,得出了讓人驚奇的結果。
此時燕家車隊的通檢速度比之前快了不止三倍,如果不算那加入的三輛馬車,隊伍縮短的時間更短。燕家車隊近乎不再需要通檢了一般,出城宛如直接走出自家大院那麼簡單……
難道是因為之前等了太久的緣故,所以前方的出城進度忽然提速,使自己產生判斷錯覺?
或許,這跟車隊後半截中插白燕旗的空車偏多有關?
燕家商隊很快盡數出城,而高潛一行三車,反而因為那個馬夫買飯去了,還未回來,趕車的缺了一人,三輛馬車只能停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