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恩記 (570)、消失的軍團

作者 ︰ 掃雪尋硯
-

經歷了今天這事兒,謝漣漪是不能再繼續待在東風樓了。石乙自作引路小廝,帶了易文從東風樓後院側門離開,去往謝漣漪在京都居住的私宅,之後他也沒有多作停留,寒暄叮囑幾聲便離開了。

說起這處私宅,石乙並不覺陌生,因為此處正是昔日他魂穿二世,醒來之初養病數月的那處宅子。

時隔數年,如今的石乙已經適應了現在「自己」的這副身軀。雖然前世常與精端殺戮科技接觸的他至今還無法理解,死後重生、魂穿二世的事情怎麼會在他身上實現,但經過了這幾年的生活考驗,至少他已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即便是在前世,且不說游戲環境,即便是技術上還未公開過絲毫的軍工全息模擬環境,都不可能把世界局面模擬得這麼真切。

在學廬求學那三年時間里,大致月兌離了東風樓的管束,得以有了一些自=無=錯=小說=3w.=WcXiaSHUo=com由空間,石乙也用自己的方式,對他心中存在的諸多質疑小心謹慎的進行過一系列考究,證實的結果令他無比詫異。

自己現在身處的這個時代,初始時也有一個混沌期,由一場時長百余年的大戰所肅清,這片陸地開始由大業帝國統領。數百年後,分裂成南陸周帝國,以及苦寒北域的雁國。

南周至中期,文制漸漸強于武制,弊端也漸顯現,但這弊端的顯像根源,重點還是因為南周君主懈怠國事,以及北邊的雁國一天都未松懈強大自己。並且從始至終都堅持以武強國的策略。

舟行江上,若逢逆境,不思進取,哪怕能保持原始基礎。站在大局上觀望,這舟其實也是在自行後退的。在周邊小國漸漸強盛起來的基調之中,南周若只想著眼前局面,將存在被他國超越甚至覆蓋的危機。

不過,周帝國行運三百多年,即便中後期沒有什麼卓越建樹。只是在原地踏步,如此大國積累起來的底子也是夠厚,域外鄰國想要一股氣撬開,一口吞並,也絕非易事。

令舉國民眾預料不到的是,周帝國最後亡覆,不是毀于敵國之手,國君昏庸也還只是到了削弱國力這個程度,真正給了帝國致命一擊的,是邊軍反叛。

周帝國地域分三大州區。並駐有三大州軍。西面川州軍團戰力最強,因為川州地勢復雜,匪寇大多喜歡于此扎寨,川州軍團一直以來逢大小戰事不止,最為辛苦,耗損也大。東州臨海。戰事較少,因而東州軍團偏安一隅缺乏實戰鍛煉,綜合能力要排在三州軍最後。

至于中州軍團……那時的帝京所在,還未遷至東洲湖陽,于中州鄴都設帝京三百余年,鄴都無論是人口面積、繁華程度,還是軍防實力,皆為舉國都城之首位。時至如今,由南昭君主十年勵精圖治的新帝京湖陽都仍然無法將其超越。

然而正是因為前朝末年的遷都之事,硬是把這穩固的金三角格局給扯松、擊散了。

帝都東移。三州軍中戰力最強悍的川州軍團已然開始松韁,不僅如此,原來可以通過中州軍團連線,消息直達帝京的北疆邊軍,因為帝京東移。消息便需要轉一個彎,內部傳遞系統多了道凝滯。

如果當時還在位的周帝國君主能夠勤勉一些,也許會認真考慮這些因為遷都而帶來的種種軍事管理上的巨大漏洞,但話說回來,如果他能有勤勉精神,也就不會遷都了。

漏洞的存在,外加上北疆邊軍王氏一族,外加上川州軍團,對周帝國的失德之治早有積怨,崩潰之勢一觸即發。

當王氏一族帶著在北疆百般磨練而得的精銳嫡系軍隊越過中州第二軍防線,即將邁入中州核心城郡時,才在東州新帝京鋪開儀仗沒過多久的周靈帝才剛剛接到消息。

因為護駕遷都往東,周靈帝帶走了中州軍團中半數的精銳兵卒,若站在靈帝的看事角度來評定這事,做得倒也沒什麼大錯。中州軍團原本就有一半屬于保衛帝京皇族的嫡系兵卒,各處武將重餃大多都由皇族親系擔任,權屬捆綁得跟一張網似的縝密。

作為王牌之師,不管皇帝怎麼貪玩,這支軍團的綜合戰斗力卻並不弱。用著遠遠精良于川州軍團的軍械兵器,又近臨天子腳下,軍紀不敢怠慢。不過……若到了要拼命的時候,在周帝國三大州軍當中,中州軍團一直被川州軍團壓在頭頂,只能居于次位,原因也在于此。

所以,中州軍以半數兵員,要對陣北疆邊軍嫡系,穩勝雖有險,但這預期結果對于逆向征程的北疆邊軍也是一樣的,可直到……川州軍團忽然一夜間消失的消息傳入中州,這些沒有機會護駕往東遷都,而留在中州,此時參與血戰的中州軍團兵卒,頓時就有些失了硬拼下去的穩心了。

川州地勢古怪奇險,而駐守在這里的州軍竟然一絲消息都未走漏,便直接自動解體,此事比起川嶺之奇,更為詭異。最要命的還是,川嶺之地變得令叛逆邊軍如入無人之境,成為屯兵駐防的天然堡壘,即便中州血戰失利,殘兵進入川嶺躲避,也還能保存邊軍的星星之火逢時再生。

值此亂事之中,川州軍團的自動解體,從大局上來看,明顯算是幫了叛逆邊軍一把。

可是後來叛逆邊軍險勝,王氏終得霸業,那消失了的川州軍團也再未出現過。如果這支消失的軍團真的有意幫助王氏邊軍,為何在亂局得定的時候,這支作戰悍勇的軍團沒有回歸軍事陣列?或者說,從一個冷森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倘若王家要干卸磨殺驢的事,川州軍團十余萬之眾,若要揮刀切割,不會一點動靜都沒弄出來。

難道這支曾經悍勇之名傳貫大半個周帝國的龐然軍團,真的就這麼消失了,蒸發了?

憑自己的看事習慣,石乙很難相信這個推斷,可是既然連魂穿二世這種事都發生在自己身上了,連自己現在身處的這個天下都變了,石乙覺得自己有必要改變一下自己在前世養成的一些習慣,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思維態度。

軍由民生,一支龐然軍團要解體編制,消失無蹤,恐怕只有還歸于民這一條出路,而他們要藏得絲毫不留痕跡,恐怕還得是屯兵為民在他們曾經保衛和戰斗過的川州大地,那里有他們熟悉的氣息,那里的人也熟悉他們的存在。

除此之外,朝廷的有意維護,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如果朝廷真的下了決心,要在川州大地尋找這支軍團,耗費幾年時間,還怕尋不到蛛絲馬跡?

而這個問題現今已展露得很明顯了,王氏皇庭似乎從來沒這麼做過。

這支兵卒數量佔前朝常戰軍隊總兵力五分之一的軍團,既沒有旗幟鮮明的幫過王家叛逆邊軍,也沒有在當時的正統皇廷需要幫手時幫一把,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恰時思歸?不,即便此軍團的兵卒厭倦戰爭的心緒蓄積一久,一朝爆發出來,也不會顯得這麼齊整。

這種表象極為詭異的大變故,定然是有人為引導所成就。只是石乙目前還無法想象,十多年前可能存在的一場密謀,兩方首領向對方展示的談判籌碼會是何等具有說服力,能讓這密謀達成,且密謀結果經歷了十余年光陰磨練,至今還未變質。

除了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這個時代的人,在行為準則上,遵守的禮教法度還比較「傳統」,約束了盟約變質的速度,還可能是因為當初的盟約目標,目前還處于進展階段,未能完全達成。

俗話說︰同困苦易,共富貴難。此等謀國大事,當然不會是草草擬定,所以從某個角度上來講,在大事未成之前,雙方合作的意志也會顯得牢固一些。

倘若這種推想成為現實,石乙倒真要忍不住對推出此計策的某幾個人道一聲佩服。

此事萬一談崩了,後果不堪設想。

而在沒有無線電、不能提前知會對方心意的時代,能把合作雙方的心意拿得這麼準,策劃此事的人……應該說是某個謀士團隊,實在可畏。

在沒有高科技作為輔助工具的遠古時代,多智之士更能體現其用處,智者可算是成為爭權者最珍視的資源了。

但在石乙剛剛來到這個時代時,常常會感覺無所適從,因為他在前世經受的十幾年教育所學,在這個時代能運用的到的地方很小。這是一個幾乎不存在工業的時代,有許多他前世見過的自然資源,在這個時代不知是不存在、或是異名了、也許是還未開發?總之在他看來,可用資源匱乏得厲害。

至于歷史知識的借用,那就基本上等于零存在。這個時代不存在夏商周的文明前啟,雖然在眼下的昭歷朝之前,的確存在一個周,但那顯然跟他前世了解的那個周朝是完全無關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歸恩記最新章節 | 歸恩記全文閱讀 | 歸恩記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