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殿連同文武樓一起被燒後,又是一番重修,甚至還特意縮小三大殿體積,並將奉天殿改名「皇極殿」,又將華蓋殿改名「中極殿」,謹身殿改名「建極殿」。
就這,都沒能逃過雷劫。所以,天啟即位後的三大殿,只有空蕩蕩的台基
這次,就連台基,都被隕石砸得滿目瘡痍,這也是大臣們高叫上天示警的原因所在。
「皇上,皇上還在里面。」終于,有個大臣想起除他們身家性命外,最重要的東西,群臣又一起涌入塌了半邊的奉天門。
「太醫,快去給皇上診病!」某閣老裝作忠心的樣子催促。
「遵命!」太醫都快愛死剛剛發生的隕石大災了,這樣就算宣布皇帝身死,責任也不全在他們身上。文官都跑了,我們還沒趕到,看誰好意思硬讓我們背黑鍋?!
「不用了!朕還沒死!」一直挺尸的天啟,突然掙扎著坐了起來︰「你們……你們好啊,平日里滿口忠心,遇見災難,就丟下朕先跑!」
徽娟用憤恨不已的目光掃視群臣,她是真的痛心,經歷此事,可算看清滿口仁義道德的「君子」,都是什麼德行了。
「皇上恕罪!」文武百官裝出惶恐的模樣,集體跪下請罪。只有很少的幾個文官,臉上的惶恐不是假的,因為他們早已得知,天啟會于今天死于一場天災。
已經死透的人,怎麼可能活過來?!!
「你們無罪!朕也沒指望你們什麼,回寢宮!」天啟有氣無力地說著,顯得心灰意懶。
奉天門值守太監,立刻叫人抬來太輦,自己還想上前攙扶,卻被天啟的眼神狠狠瞪開。等皇帝虛弱得獨自走上大輦,一路回到乾清宮,才對奉天門值守太監再次下令︰「你去告訴他們,以後只在乾清門早朝。」
這正是江雷給她出的主意,徽娟畢竟是女身,走出受天地庇護的後三宮,很有可能被某些大勢力盯出真相,只有躲在這里不邁出一步,才能保證繼續裝下去。
將早朝地點由皇宮三大殿的正門奉天門,挪到後三宮的正門乾清門,並不是他首創的,事實上,建州入關後,為了拉近外朝與皇家的關系,采用的就是這個辦法。
事實上,就算在地球大明,皇帝和**嬪妃的生活區域,也限定在乾清門以內。按地圖比例計算,只佔整個皇城的五分之二。乾清門以外的五分之三,都算是外朝。把早朝以及處理朝政的地方,從前宮正門挪到後、宮正門,對于皇家來說,根本沒有損失,也沒有不方便的地方。
江雷打算過一陣子,就讓女鬼重重提拔魏忠賢,再把大明內閣牽入隆宗門,把司禮監設在隆宗門對面的景運門,讓掌管天齊最高權力的兩撥人,天天門對門臉對臉的掐架。看那些眼光過頂,又百無一用的書生,還好意思罵太監是內宦不。
「奴婢遵旨。」奉天門值守哆哆嗦嗦前去傳旨。太監和文官不同,文官的根基在皇宮之外的整個天齊,而太監有巴掌大的皇宮作為根據地。作為皇宮主人的皇帝,一喜一怒,都關乎他們這些宦官的生死榮辱。
現在的情況很明顯,他已經被皇帝厭了,能不能保住腦袋都是未知。
「要不要殺了他?」徽娟揮退寢宮的太監侍女,恨聲問江雷。
「殺?你殺得完嗎?這滿天下,有誰是真正忠于皇帝的?」江雷故意和她並排坐在御座上,距離很近很曖昧。既然有心拿下對方,當然不會在守什麼君子之禮。可惜女鬼現在的外形是天啟,實在讓他生不出邪惡心思。
「那怎麼辦?」徽娟沒有對靠過來的他有任何排斥反應,很自然地問著。
「以前,在奉天門當差是件美事,可現在,處理朝政的地方,已經挪到乾清門,奉天門值守立刻就變成了閑職,還管那麼多干什麼。你已經是皇帝了,自然要把目光放大一些,別在意這些小事。」
「我听你的。我知道,整個皇宮,除了你和我帶大的那些妹妹,沒有誰是真心為我好的……」女鬼聲音里帶著濃濃倦意,身子也自然地靠在他身上。
江雷忍住想吐的沖動,任對方倚在自己身上,實在受不了,才抬頭看著房頂上的大梁,心中默念︰「她不是男人,她不是男人……」
「怎麼了?」女鬼注意到他的異常,低頭一看才明白心上人為何由此反應,立刻輕笑道︰「看我大意的。」說完,形貌一變,換回那個千嬌百媚的長公主。
江雷一直翻騰的胃,這才平靜下來,伸手將對方輕輕擁在懷里,低聲安慰道︰「累了就休息一會吧,等下還有無數大事等著處理。」
「我知道……」女鬼話未說完,便在他懷里沉沉睡去。
反正暫時不能使用挪移陣回神木,江雷也不著急,只是靜靜籌謀以後打算。首先,不能四處晃蕩了,既然已經進入天宮勢力的眼線,便要小心謹慎。再就是,天宮派來保護皇宮的所謂護宮靈官,只怕應該叫做間諜靈官才對,同樣不能疏忽,必須避開對方監視。
幸好後三宮受天地庇護,也不是所謂的靈官能夠窺視的所在,以後就算常來,只要不出這個範圍,也無需太過懼怕。至于為何常來,還用問嗎?這里可有兩個稀有命格︰徽娟身為女皇,命格自然會轉為黃龍,那天啟沒有動過的皇後,也是正牌的紫鳳。
「如此,九命格就只剩雀一個沒著落了,這倒不用著急,該我的,終究會出現。」對于這點,他還是頗有信心的。「只是如何方便的在神木和皇宮之間來回,倒值得思索。用挪移陣是最好的選擇,可別處容易被大勢力察覺,受天地庇護的後三宮,又人多眼雜……」
江雷琢磨著難題,腦中突然閃過一道靈光︰交泰殿!二十五寶璽!
所謂的寶璽,創始于秦,一直都是皇權的象征,秦漢八璽制一直傳承到隋,其後唐朝將八璽變成九璽,又將「璽」改稱為「寶」,北宋將寶璽增至十二枚,南宋則十七,明朝又增至二十四,清朝則增至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