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在其著名論文《師說》中,一開始就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他首先肯定自古以來師對于任何人總是不可少的,因為人不能「生而知之」,誰也不可能沒有「惑」——茫然不解的東西。因此,他認為師並不是什麼特殊人物,而是一種「傳道授業解惑」的人。他還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師,沒有社會地位或年齡的限制,只問他有沒有「道」,有就可以為師,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嚴格來講,嚴明還沒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資格。
他正在獲取這種資格。
按照要求,他通過了小學《教材教法》過關考試,還需要同全公社百余名民辦教師一道,通過《心理學》、《教育學》和中等師範學歷的函授、培訓、考試,才能參加每年並沒有固定指標的「民轉公」考試。
這就像在遙遠的一個山洞里放了若干桶金子,告訴人們大致方位,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到達那里並找到它就有可能屬于你了。其間要跋山涉水,排除萬難,不可以走彎路。克服不了困難不行,不按時到達當然也不行。即使按時按規定到達,也不一定能得到金子。
過了十多年,有的人終于熬出頭了,分到了一份金子,有的卻陰差陽錯白跑一趟。他們歷盡千辛萬苦,一同向放有金子山洞的大門擁去。一些人很幸運地進去了,與此同時大門在無聲無息慢慢關上,一些人永遠被擋在了大門外。
要知道,這一趟,讓他們中的許多人青春已經逝去,白發爬上了額頭!
「中秋節」剛過,嚴明接到教育組的電話,讓他到到古城教師進修學校參加為期十天的《心理學》、《教育學》聲像教學培訓。嚴明和嚴周商量好這段時間夜校掃盲班的課只好由嚴周一個人去上。
嚴周說︰「兄弟,你放心去培訓,‘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掃盲班的課簡單,有我呢!」,「有勞大哥了!」哪有這麼簡單,嚴明心里說。
嚴明按照培訓通知要求到教師進修學校報道並準時參加第二天早八點開始的培訓。
教師進修學校的階梯教室的主席台兩邊分別擺著一台25吋「東芝」彩色電視機,中間放著錄放機。負責培訓的馬老師將一盒黑色的錄像帶放入錄像機,稍後電視機屏幕上出現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講授《教育學》的錄像,伴隨著教授不疾不徐的聲音從揚聲器里傳出。首批參加培訓的五十人側耳聆听,認真記錄,偌大的階梯教室里顯得空蕩蕩的,一聲痰咳不聞。
嚴明是第一次參加聲像教學培訓,他覺得特別新奇。
從前的教學方式都是老師站在講台上,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教學,像這樣是用電影藝術形式來表現知識內容的視听結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吸引學生注意,引發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並使知識以鮮明的印象保存在學習記憶中,它與紙載體印刷文字的教學資料相比的獨特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嚴明想︰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比較適合成年人學習。如果對小學生,則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假如將來有條件的話。
更神奇的是培訓到最後一天上午,馬老師讓學員們背上行囊,將大家帶到古城風景如畫的後山,請縣教委電教室的師傅拍攝了三十分鐘學員們身背行囊,從不同的地方趕來參加培訓的錄像。拿到階梯教室一放,神了!畫面上的風光人物比真實的情景美多了。原來電影電視就是這樣制成的!培訓班的學員們過了一把當演員的「癮」,人人心里美滋滋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嚴明是第一次認識這叫錄放機和攝像機的儀器,也才知道教學是可以遠程進行的,師生不一定要面對面才可以進行教學活動的。
回到公社教育組,嚴明遇到了在小河小學教書的「洋芋」,「洋芋」是老師們對公辦教師楊寓的戲稱。「楊老師,你來教育組整啥子?」「最近我在‘沙家 ’養傷,啥子都沒有整!……」,「洋芋」甩了甩披肩長發,抽出別在緊巴巴的喇叭褲包里的左手,用中指將遮住左眼的一縷長發撥向耳後,一臉的憤憤不平。
楊寓在老師中顯得很「另類」。
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的楊寓行為怪怪的,說話總是「洋扯扯」的,顯得與眾不同。
上課的時候,他躺在自己的寢室里,用擴音機通過接入隔壁教室的小喇叭,給學生講課。校長問他這是干什麼?他自稱是搞「電化教學」。小學生們覺得好是好玩,就是講完課後,不會做作業。
有一次,家里請人干活,晚飯時楊寓旁若無人,一個人埋頭吃喝,「只顧自己,你哪里像個老師?!」,被父親數落了幾句,他把火發在弟弟身上,搧了弟弟臉上一巴掌,罵道︰「這些年,我受到了你們的左右干擾,還要教訓我!……」,把對「四人幫」的評述用來對付父親和弟弟,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在農村的妻子養了一些雞,他絕對不允許在自家院內見到雞屎,夫妻倆終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格格不入而離了婚。
最近,因為他要強迫頭晚放學後屙屎在教室里的小學生吃掉自己屙的屎,家長找上校長門興師問罪而被教育組領導安排到教育組停職檢查,所謂「在‘沙家 ’養傷」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