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師 第八章黃土地之殤1、綠色山村︰因“火”而消逝

作者 ︰ 祥雲飄飄F

在遠古時代,原始森林比比皆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因雷電或其他原因產生自然火是較為普遍的,至少比現在的森林更容易產生自然火。自然火對生態環境的變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一場大火過後,無數生命被吞食,幸存下來的人類只得從灰燼中尋找可以充饑的東西。原始人在從灰燼里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火雖然是可怕的,但靠近它時又可以取暖。原始人開始將自然火種帶回洞穴中保存起來,人類對火的利用也就從此開始了。

原始人開始吃熟食也許是在大火過後,由于饑餓,不得已到灰燼中去尋找食物,但當他們感到熟食比生食味道更加可口時,人類在進化的路途中就實現了一次大的飛躍。掌握和使用自然火是人類食物發生變化的關鍵。原始人捕獵歸來,把捕獲的動物或采摘的植物放在火中燒烤,並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改進食用熟食的方法。

從原始人到現代人智慧產生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火,可以說認識和掌握自然火是人類智慧啟迪的第一步;而人類在火光中得到光明,在寒冷中取得溫暖,利用火抵御野獸侵襲是火對人類智慧啟迪的第二步;繼而人類掌握了用火燒烤食物,擺月兌了茹毛飲血的時代,使人類大腦在吃熟食過程中更加發達,這是火對人類智慧啟迪的第三步,人類從此揭開了認識自然改變自然的新篇章。可以說,是火將人類帶進文明時代。

人類早期用火是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驅寒、驅黑暗、驅趕外來威脅。它能給寒冷中的人以溫暖,給黑暗中的人以光明,驅除漫漫長夜中其它生物對人類的生命威脅。

從遠古到現代,在電力未送入人們的灶頭之前,火的作用似乎仍然只是為了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滇東北高原地處北溫帶,許多地區海拔高于二千米,廣大農村地區取暖做飯每時每刻都在消耗著大量的樹木。

如果僅僅是取暖做飯、建設民居,如果管理嚴密,種植采伐有序,不因為近乎瘋狂自絕生路的毀滅性亂砍濫伐,燃料不會成為滇東北農民揮之不去的惡夢。在只伐不種,持續大規模砍伐後,男人為燃料累彎了腰,女人也為燃料鎖愁眉!童年用稚女敕的肩背去背柴,老了仍然無法逃避那沉重的負擔。到遠山,到看上去象嚴重月兌發一樣的山頂去「找柴」做燃料成為絕大多數農民農耕外的又一日常活動並伴隨他們的大半生,這一事關生計的日常活動惡性循環,給生態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特別是在人口稠密或海拔較高的地區,這種破壞往往使生態難以修復。

父親常常和嚴明講述過去風光如畫的茶花箐,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茶花箐是一個風光秀美的小村莊。村莊的東西北三面是挺拔峻峭錯落有致連綿起伏的大青山,南面是一片千畝耕地,雖不肥沃但產出的洋芋包谷蕎麥瓜菜足以填飽上百名鄉親的肚皮。大青山上茂密的磕松青松灌木叢或粗壯或修長,有的胸徑二尺有的細如修竹,有的盤在地上有的危立峭壁,似南天擎天柱河邊風擺柳苑中奇盆景飛天神虯。枯草松針象柔軟的地毯,厚盈腳面,枯朽的樹干、枝條雜陳林間,不時有野兔山雞出沒。那山茶花像天上的繁星,開滿山坡。夜半三更,村民們常常听到「山毛驢」的嚎叫,村口「山毛驢」的糞便常常讓村民們感到恐慌。隨著雨季的來臨陰濕的地面生長出千萬朵黑豹菌、蕎面菌、谷熟菌。山澗數股清流,急瀉而下,匯成小河,流經村莊,自東北向西南,將小村莊一分為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女人們到河里取水做飯,洗菜清衣。孩子們常到河邊擊水嬉戲,男人們牽著牛馬到河中飲水抽煙侃大山。

那時,村民們不用專門去「找柴」,抽空到大青山上隨便拾點已經枯干的樹枝就可以解決生活燃料的問題。大人們做飯時發現已無可續干柴,臨時到屋後山腳把干柴撿回來,火塘里的余火仍在燃燒,不會煮成「夾生飯」,燃料唾手可取,非常方便。雖然在靠工分吃飯的年代生活並不富裕,但青山帶給村民們愉悅,綠水滋潤著他們的心田。生活在青山綠水中的村民們盡情地享受著祥和寧靜。

可眼前茶花箐,滿目瘡痍遍體鱗傷……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民辦教師最新章節 | 民辦教師全文閱讀 | 民辦教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