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最新的zx-201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的詳細配置,李寧宇並沒有過多的關注,而是仔細看起射擊的數據,這次分別試射155毫米和203毫米兩種火炮。
203毫米的誤差小,3千米誤差6米,5千米誤差11米,8千米誤差13米;火炮的威力,203毫米炮彈的殺傷半徑為470∼480米,150毫米炮彈的殺傷半徑為320∼380米,綜合兩種口徑的射擊效果比較,一發203毫米榴彈炮的威力相當于二發155毫米炮彈。
雖然說203毫米的火炮強于155毫米,但是身為職業軍人的他心里還是很明白,火炮的口徑越大,在後勤補給和戰斗序列中,所需要和佔有的比例就越重,就像一個一般炮台都是配備10個人,而主炮台則是最少需要15人,或者更多。
因為火炮的口徑越大,炮彈也越大、越重,203毫米自行榴彈炮的自重也不輕,總重量大約在3.3噸,炮管長度3.1米,采用後膛閉鎖和水平閉鎖雙系統,為了緩沖發射的壓力,還有固定液壓系統,射擊初速為392米/秒,最大射11.3公里,射速一個小時35發左右。
同時自行火炮還采用了,專門設計的專屬底盤,全車共長5.67米,車寬2.85米,車高3.93米,整個炮車由火炮及動力底盤兩大部分一起組成,其優點主要是結構十分簡單,便于減輕全車的總重量,但是,自行火炮都有的重大缺點就是沒有裝甲防護。
遠東設計部門計劃,整個自行火炮的戰斗全重量為23.15噸,一個火炮班13人組成,其中乘坐自行火炮車為5人,分別是班長、駕駛員和3名主炮手,其余8人員乘坐履帶式或者輪式彈藥運輸車上,跟隨戰車同行。
根據李寧宇的回憶,20世紀初期以後,武器裝備中的近程攻擊小口徑平射山炮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而遠東以前大量裝備的小口徑迫擊炮,也將只適合在短兵相見的情況下使用,未來各國都將開始研制生產大量的遠程攻擊火炮。
口徑也會隨之越來越大,射程也會越來越遠,原本李寧宇並不想在這方面投入太多,但是面對各國都在大量裝備,遠東也只好隨著局勢的發展,研究制造出更加精良的火炮,用于在今後突發的戰場上,壓制敵方的火力。
所以,位于朝鮮地區的遠東兵工制造廠,就根據李寧宇在戰後的指示,研發生產了五種新式火炮,其中榴彈炮最多,一共有四種口徑,分別是305、203、155、105毫米,另一種就是用于坦克的主武器火炮,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
遠東第一代的坦克車,將采用全履帶的裝甲戰車,裝有一門主火炮,需要具有優良的越野機動性和堅固的裝甲防護,這樣就可以在戰場上突出,其強火力和強大的突擊能力,不過目前旋轉式火炮塔,以及履帶式推進器,還在設計研發階段。
在十九世紀至20世紀初期,各國之間的陸地戰爭頻頻發生,不過這是的交戰雙方主要采取用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各自的防御陣地,都處于陣地戰的僵局之中,所以各方都迫切需要研制一種火力強大、機動性能高、防護裝甲厚三者結合的新武器。
十九世紀末期,柴油動力的出現讓各國有了新的希望,但是一時間,各國都沒有結合出新式的武器,不過隨著遠東在東北地區和南亞地區的陸地戰爭之後,那些裝上重機槍的鐵甲戰車讓各國眼前一亮,因為那不就是他們要的陸地無敵嗎?
所以,在遠東和沙俄帝國,第一次東北戰爭結束之後,世界各國紛紛開始仿制遠東的裝甲車,不過因為在柴油動力系統上,遠東早就處于世界領先的水平,所以部分國家首先將要克服柴油動力的限制,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有充足的經費,所以除了英、美、德、俄四國,已經有很多的國家開始向遠東購買柴油發動機。
在面對紛紛而至的訂單之後,李寧宇自然笑得最都合不攏,因為這些訂單都是白花花的銀子,所以遠東自然毫不猶豫就開始出售柴油發動機,不過卻只是出售第三代的柴油發動機,而遠東此時已經開始設計生產第五代發動機了。
雖然在東北地區和南亞地區的戰斗中,遠東的特種裝甲車,前進可以進攻,停止可以防守,在戰場上幾乎的是所向披靡,無所不能,但是在一年的時間內,還是暴露了一些主要問題,因為在跨越壕溝和開闢道路的時候,輪式裝甲車還是常常陷入坑內,等待後續部隊的救援,最後查明主要還是在動力系統和爬坡的能力上不足。
所以在戰後,李寧宇就立即命令遠東軍事裝備部們,開始在特種裝甲車的基礎上,設計新一代的陸地戰車,同時將現有的特種裝甲車,進行更新換代,采用第五代的柴油發動機,不過履帶裝置目前還在研發階段,主要只是更換了動力系統。
但是在新式裝甲車還有成型之前,李寧宇已經做出了未來的規劃,遠東的裝甲車,將分為三大類,由輕型、中型、重型。
自重在8噸一下的裝甲車,無論是輪式還是履帶式,都是輕型,一般采用50-85毫米口徑的重機槍和小口徑炮為主要武器,一般將用于戰場的警戒和對目標地區的偵察,或者其他特殊使命任務。
中型一般自重10-30噸,采用105-125毫米的武器,主要執行作戰任務,重型一般30-60噸,用于支援中型裝甲車的陸地戰斗。
然而,各種口徑火炮的設計生產,則是遠東兵工廠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在翻看完所有的電報內容之後,李寧宇一手托著下巴,看到李寧宇這樣的表情出現,眾人輕聲的離開了船艙走到通道中,而李寧宇想了一會之後,便在電文上寫了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