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四十三章知州老爺得罪上司找路子逃離窘境

作者 ︰ 金石聲

卻說上次劉掌櫃附在知州老爺耳邊嘀咕了幾句,你猜說的是啥?這劉掌櫃說︰「您要想月兌離現在的困境離開這里,只能托人走門子了。」

托人走門子,找小的不頂事,只能托那大腦袋瓜的,可托誰呢?

知州老爺是書香門第,爺爺是進士出身,曾官至戶部尚書,當了這麼大的官兒,當初自然也有三親的二厚的,祖上做過大官,子孫還有做大官的,只是梢門找梢門,柵欄門找柵欄門,什麼級別的人交什麼級別的朋友,知州老爺由于自己官運不佳,只做了一個小小的州官,再不好意思和那些本來能說得上話兒的達官顯貴們聯系。

劉掌櫃上次的一句話給知州提了醒兒,人家為了升官發財,沒門子還剜門子找眼楮哪,何況自己本來有門子,為什麼不用用原來那些老門子,來改變一下自己目前這窘困的狀況呢?

知州老爺挖空心思,在他的腦海里,搜索著他想得起來的高朋貴友,功夫不負苦心人,他還真的想起來那麼一位。

這位是誰呢?

這位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禮親王」代善的八世孫——八世禮親王。

知州老爺的爺爺在世時曾和六世禮親王交厚,知州小時曾和爺爺去過禮親王府,當時八世禮親王尚小,大人在室內說話,那時,尚是小孩子的知州老爺和那老禮親王的孫子在院子里玩耍。後來老禮親王和他的兒子相繼過世。老禮親王的孫子世襲了禮親王,知州因自己的級別和禮親王相差甚遠,自覺寒酸再沒有走動。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現在去拜訪禮親王,不知禮親王是否認也不認這個想當初的朋友,不管是認也好不認也好,因情況緊急,硬著頭皮闖一闖吧。

既然是拜訪老朋友,還要托人辦事,就應該拿點禮物,送什麼?應該送人家打心里喜歡的,听說這位小禮親王對名人書面「奇好」可這上檔次的,能驚得動這麼大「爵位」的「書畫」上哪兒去找呢?

知州老爺想起了劉掌櫃得的那幅唐伯虎的「葑田行犢圖」。

知州老爺對劉掌櫃說︰「萬望你能把那幅畫轉讓給我,我也不白拿你的,祖上留下五百畝田產,我以五十畝田地換你那幅畫,不知兄弟意下如何?」

劉掌櫃听知州老爺說的一席話,臉騰的一下漲得通紅,說道︰「您這不是在罵我嗎?我的東西和您的東西有什麼兩樣?您要有用,您就拿去!還說什麼錢財不錢財!」

知州老爺又道︰「祖上留下五百畝田產,由于自己是一線單傳,又由于自己本份,到我手里並沒少半畝,自己雖然娶了幾房太太,但只生有一個寶貝女兒和一個兒子,要那麼多田產有何用處,有錢花在刀刃上,我用五十畝地,假如能換得個合家平安,祖上在天之靈也不會責怪于我,地如果你不收,這‘畫’我也只能到別家去找。」

劉掌櫃看知州老爺把話說到這份上,他再說旁的,自覺沒意思。言道︰「畫我給您拿來,地我先給您種著,別的咱就什麼也不說了。」

知州老爺言︰「這樣好!這樣好!這樣最好!」

劉掌櫃沒有怠慢,第二天送來古畫,州官拿出了五十畝地契,送予劉掌櫃。

知州老爺拿了古畫,又拿了些土特產品,就跨上了奔北京的大路,延慶到北京,一百五十多里的路程,由于有四十里的山路又為的是私事,沒有坐轎,知州騎了一匹馬,帶了兩個跟班的僕人,到了昌平州,歇了一宿,第二天又馬不停蹄奔北京而去。

昌平到德勝門六十多里,到德勝門外找店住下。

知州老爺小時雖然去過禮王府,但那總是小時候,大人帶他到哪兒,他就去哪兒,不用他記「道兒」,這麼多年了,因為再沒有去過,早已忘掉了,他叫僕人把店家找來打听禮王府詳細地址。

禮王府,在西安門,皇城根南街路西,南起大醬房胡同,北至領賞胡同,佔地三十公頃,門前車水馬龍,看那騎馬的坐轎的排場,知州覺得都比自己的官兒大,知州心里像揣著個小兔子忐忑不安,像我這芝麻綠豆大點兒的官兒,人家會接見我嗎?

又轉念一想,「既然自己來到了這里,自己的處境又是那樣糟糕,就管不了這些那些了,圓臉一抹撒成長弧臉,豁著干吧!」

知州壯著膽子走到王府大門,把貼子遞給管門的太監,又悄悄塞給一個門包,悄悄的跟太監說道︰「我跟禮王是幾代的世交,我跟禮王小時就在一堆兒耍,這次進京特意看望禮王,望您把這層意思一定要轉達到。」那管門的太監手里攥著沉甸甸的銀子到了王府內宅,把貼子遞給那內宅太監道︰「這個求見的人是王爺的世交,小時的朋友,望公公把這貼子交給王爺,以免誤事,王爺以後埋怨你我。」

內宅太監听得此話,不敢怠慢,走進禮王住的屋子,把貼子親自交給了禮王。

這八代鐵帽子禮王,看到了知州的貼子,在腦子里搜尋著往事,依稀想起老王爺有這門子朋友,自己小時也有這麼一個在一塊兒耍過的伙伴兒。

小時候的感情是真摯的,小時候說的話是真誠的,禮王想起了他和這個小時候的伙伴一塊兒耍的情形,不免懷起舊來,想念起了這個小時候的伙伴,「他現在究竟長成什麼樣子了?」

他決定,今天誰也不見了,今天專門接見這個小時候的伙伴——延慶知州。

因為知州沒有穿官服,傳喚的太監沒有喚延慶知州而只是叫了知州的姓名,傳喚完了知州的姓名,太監又對門外等候的眾官員道︰「今天誰也不見了,請各自回府吧。」

在門外等候的眾官員也有天剛亮就來的,也有天沒亮就來的,都伸著脖子瞪著眼依次等著王爺的傳喚,沒想到,等來的就是這麼一句話,雖然不敢大聲嚷嚷,也在小聲嘀咕,發著各自的牢騷︰「干什麼也得有個先來後到啊?可這後來的卻先進去了,不知這是來的哪路神仙?」

知州被領進內宅,嗑頭向禮王施禮,禮王喚他趕緊起來,禮王抬起走下座位,轉著圈子,仔細觀瞧知州,想在這知州臉上找出孩童時的影子,可怎麼也找不到,說是冒充的,應該不可能,哪個敢冒這天下之大不韙。

禮王轉圈瞅知州,把知州瞅得發了毛,倒地又拜,說道︰「您忘了?我是扣生子呀!您忘了?您的腳,杵進假山石頭縫兒里,是我幫您拽出來的。」

知州這麼一說,禮王听出了「門道兒」兒時那一幕幕往事兒浮現在眼前,他越看眼前之人,越像那個四十年前和他在一塊玩耍的扣生子,他把知州拽了過來,忘記了自己王爺的身份,抱住了知州轉起了「磨磨」,然後又往知州身上打了兩拳,說道︰「你就是扣生子呀!這麼多年,你鑽到那里去了,可把本王想死了!」

八世禮王瘋了一陣,然後分賓主坐下,禮王問知州這麼多年的經歷,知州答過。在知州的印象中,禮王母親歲數應該不小了,問道︰「‘老福晉’身體可安好?」

禮王說︰「我額娘已八十有二,老太太不吭吭、不咳嗽,耳聰目明,一天還要翻幾頁書來解悶兒哪。」

禮王想給他額娘來個突然驚喜,帶著延慶知州來到老福晉的臥室,禮王給額娘行過禮,指著後邊帶來的延慶知州問額娘︰「我給您帶來一個人,不知您可認得否?」福晉雖然耳聰目明,但究竟已八十開外,每天見過的人不計其數,況且,這又是個已四十多年沒見過的人,她哪里認得,她看了看言道︰「是張三是李四,你就趕緊告訴我吧,你就別跟我繞圈子打啞迷了!」

禮王知道老太太猜不出來,才說出這樣的話,怕再跟額娘兜圈子額娘罵他,就實話實說告訴了,站在他眼前的這位,就是四十年前的戶部尚書之孫,小時候來過咱們家,我小時曾和他一塊玩耍,老福晉略一停頓,猛然醒悟,言道︰「是不是那個叫扣生子的?」知州跪下給老福晉磕頭道︰「下官正是。」福晉讓知州站起來走近眼前,老福晉覷著眼楮端祥老半天道︰「還是小時候那個模樣,就是老了些。」問︰「你今年多大了?」知州言︰「五十三了。」「你父母和爺爺女乃女乃可安好?」

知州答︰「都已過世。」

福晉想起年輕時的伙伴大多過世,萬分感慨,老淚縱橫,自言自語道︰「這人算什麼,就活得是這麼一口氣兒,有這口氣兒折騰來折騰去,爭長道短,沒這口氣兒就灰飛煙滅,萬事俱休啊!」

福晉又問知州現何處為官,知州言︰「下官不才,在延慶做一知州。」

福晉又問︰「知州進京是為公事還是為私事?」

知州答︰「進京有些公事,可多年不見福晉,趁著進京想看看福晉,繞了幾步道兒就來了,我沒有什麼孝敬您的,有個朋友從天津捎來個洋座鐘,我拿來一個供您賞玩。」

說著,傳出話去,讓恭候在門口的僕人抱來一個包裹,打開包裹,里邊露出一個精致的包裝盒子,打開盒子,拿出一個玩藝,開開門,拿了一把鑰匙,咯吱、咯吱,擰了幾下,里邊就叮叮當當的敲起來了鐘點,然後就  走了起來,知州言︰「這是座鐘,能給您報時辰。」

這麼大的親王,洋座鐘自然是有得是人效敬,但人家是人家的,自己是自己的,福晉笑笑言道︰「難為你啊,有這一份效心!」

知州轉瞬,又拿出一包點心饃樣的東西,告訴老福晉說︰「這叫酥饃饃,是延慶特產,或涼吃,或熱吃,都別有風味。」

知州拿過了酥饃饃,侍女接過,又從僕人帶的包裹里拿出了錦盒,打開盒蓋,從錦盒里拿出一幅書畫立軸,展開立軸,古色古香撲面而來,王爺瞪大眼楮定楮觀瞧,是唐伯虎的葑田行犢圖,此畫已有三百多年,上有乾隆爺的親筆題詩,此畫原為乾隆爺所藏,不知何時流落出宮。

八世禮親王嗜畫如命,他家收藏的名人字畫,雖然不計其數,但唐伯虎的字畫卻沒有半張,而此畫又有乾隆爺的御筆題詩,其價不可估量,禮王伸著脖子,瞪著眼楮,看了半天,忽然醒過神來道︰「這畫是給我看看哪?還是給我啦?」知州言︰「自然是給您了。」

「好!今天你別走了!本王想跟你好好嘮嘮。」

知州今天本不想走,因為正事還沒說哪,但又苦于沒有台階兒,听王爺這麼一說,也不推辭,就在王府住下了。

王爺高興,安排晚飯和福晉知州一塊吃,吃飯時又拉起閑篇兒,老福晉道︰「你看我人老糊涂記信賴,忘了你在何處為官了。」

「我在延慶為知州啊。」

「你幾歲了!」

「我和禮王同庚,虛度五十三個春秋了。」

「怎麼這麼快啊!本來是小孩子,你們都五十三了,也難怪啊!我都八十多了,五十三了,剛當個知州,芝麻綠豆大點的官兒,怎麼也沒個升遷啊?」福晉自言自語。

知州接過話茬道︰「小佷兒在延慶為官,本來盡職盡責,就因判了一個案子,這個案子的主犯是宣化知府的大舅子,宣化知府來求情,因這個案子鐵證如山,我沒給宣化知府這個面子,宣化知府因此記恨在心,在上峰面前總說我壞話,給我小鞋兒穿,我在延慶已做了八年知州了可還是個知州。」

福晉听了此話,跟禮王說︰「兒啊!改日你去查一查,看是那個大膽的,不兼公辦事。」

知府在京城住了兩宿,一是因官身子由不了自己,二是多好的親戚,多厚的朋友,也只能住個三天兩日才有個新鮮勁,趁著這新鮮勁還沒過,告別了八世禮王和福晉回了延慶州。

告別福晉之時,福晉千叮嚀萬囑咐延慶知州︰「再來時,想著給我帶幾個酥饃饃。」

延慶知州答道︰「一定,一定。」

要說禮王府老福晉,什麼山珍海味沒吃過?沒見過?但哪道山珍海味,也沒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唯有這延慶的酥饃饃,只吃了這一回,還想著下一回,這似乎就像慈禧太後吃了王志和的臭豆腐。

不知八世禮親王是沖著和延慶知州打小的交情?還是老福晉的那句話?還是知州送給他的那張畫?待延慶知州走後,他別的事兒放在一邊兒,先托人打听宣化知府的背景,說那宣化知府,也是個有背景的人,輕易不能搬得,唉!想那陣兒為官為宦耀武揚威的人,哪個後面沒有靠山,即使原來沒有靠山,也得挖空心思找個靠山,不然這官兒怎能做得踏實哪?

既然知府動他不得,八世禮王到吏部走了關系,把延慶知州的祥細情況跟吏部說了,又說︰「如哪里知府有缺,就讓延慶的那個知州補個缺。」

真是朝里有人好做官,八世禮王的話雖不是聖旨,但八世禮王這個馬屁,是都願意拍的,這官嗎,讓誰做也是做,為什麼不順水推舟送個人情呢?

過了半年,還真有個知府的空缺,知州升知府明正言順,就讓延慶知州去升任了。

吏部下了公文,到了延慶州衙,知州看過,大喜!消息傳到臨河劉掌櫃那里,劉掌櫃自來送行,四里八鄉百姓,听得知州老爺要離開延慶,聚在一起,擁到州衙門前跪拜不起,挽留知州老爺,可這官身子豈能由得了自己,不要說這知州老爺,本人願意離開這里,即使他本人不願離開這里,可調遷公文已下,走與不走,豈能由得了他哪?

據說,這州官老爺來到了新任,因為政績顯著,又由于有八世禮親王的舉薦,不過兩年,又升任京官,說朝里有人好做官真是一點不假。

知州老爺後來躺在炕上「思想」我要早知道這樣,我早就托人了,範不著這麼多年受那宣化知府的窩囊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