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五十九章南口城的來歷與李鳳姐和小白塔

作者 ︰ 金石聲

劉掌櫃和張三兒一行人從平定堡返回,又來到長安嶺沙寨主地面,劉寨主跟張三兒說︰「你回去繼續到天津取貨送貨,我到你師叔沙寨主這兒有些事情。哈

劉掌櫃去了長安嶺沙寨主的寨子,又和沙寨主談起他媳婦之事,沙寨主言︰「我欲和您去看看他們娘兒幾個,您看如何?」劉掌櫃道︰「你跟我想到一塊去了,這正是我這次來的意思。」

沙寨主和劉掌櫃二人騎馬曉行夜宿,到了延慶,沙寨主執意要到城里買些東西到臨河看望嫂夫人,劉掌櫃想攔也攔擋不住。

劉掌櫃好福氣,六男一女,男兒成家,女兒出嫁,孫男嫡女見爺爺回來了,前呼後擁,好不熱鬧。沙寨主看到如此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本也應該是享此天倫之樂的人了,可自己卻沒能享上,可這怨誰呢?怨張三怨李四,怨誰也沒有用,這是八字兒趕的,這也許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

沙寨主看到別人兒孫滿堂,在炕上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一宿沒睡好覺,早早起來,吃了早飯,哥倆打馬動身,由于騎馬走得快,夏天天氣亮得又早,離南口七十多里的路程,中午就到了。

南口,距居庸關十五里,南口「北齊書」稱之為「夏口」「文宣紀」記載「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修築長城,從幽州北‘夏口’到恆州九百多里,看來夏口的稱謂,從1444年前就有了。

為什麼此地叫夏口呢?追根究源來歷應是這樣的。在詹天佑沒修鐵路之前,南口有集市,而且相當大,延慶到南口趕集的人,說到南口不說到南口,而說︰「下底下去。」為何說下底下去?因為延慶到南口,雖然只隔了一道四十里關溝,海拔卻高了許多,而底下這個地方又是個‘山口子’,久而久之,人們把南口這個地方就叫「下口了」「南口」在下面,就叫「下口」,文人們覺得太俗、不雅,把上下的「下」改成了「夏天」的「夏」就叫「夏口」了。

夏口改稱之為南口是元代以後的事。

元太祖鐵木真,帥蒙古鐵騎,從遙遠的蒙古草原上,來延慶地界籌劃攻打「居庸關」,南口到八達嶺四十里關溝行成的高度落差,在他們眼里,已經微乎其微了,在他們眼里,南口和八達嶺已沒有上下之分,只有南北之分了。

元太祖率兵攻打居庸關久攻不克,手下大將「札八兒」獻策︰「從居庸關北抄小路繞到居庸關南邊的南山口,破南山口而到居庸關南,元兵南北夾擊「居庸關」,居庸關破後,人們問札八兒︰「居庸關是如何破的?」札巴兒答︰「是從南邊那個山口子」攻入而破的。

從此以後「夏口」人們不再稱之夏口,而稱之為南口了。

夏口是本地的延慶人給起的名,南口是遠處而來的蒙古人給起的名。

南口在四十里關溝南端的入口處,有城,其城,上跨東西兩山,城牆周長二百丈五尺(667米),南北有城門兩座,敵樓一座,東西水門各一空。護城墩東山兩座,西山三座,峰燧九座。

別處城牆都用磚壘的,那位見過城牆「一水兒」都用大石頭砌的呢?可是南口的城牆就完完全全用石頭砌的,南口地區方圓十幾里是大河灘,地下除了大大小小的石頭就是沙子,就地取材不用花錢,又由于這里的人們生存在了有石頭的地方,練就了一身壘石頭的功夫,材料現成的,壘大石頭的人現成的,從而就用大石頭修築了南口城。

山山有道,村村有廟,舊中國凡有人聚集的地方都建有廟宇,人們祈求神靈保佑世道太平,人丁興旺,有災有難有人救助,每個人都有個好結果。

出南口城北門,西山坡有個菩薩廟,菩薩廟西北有個真武廟,進南口北門街西邊有個關帝廟,關帝廟南有座娘娘廟,進南口城北門街東邊是居民區,過居民區東有座李公祠,明朝中期有個太監葬在那里,李公祠東隔一塊地有個東大寺,前座殿供著彌勒佛,後座殿有十八羅漢守護著如來佛祖,東大寺後邊有個巨大的王八馱石碑,守護著歷史上的名門顯貴。

南口城住有許多回民,出南口城南門右側有座清真寺,那是回民們作禮拜的地方。

舊時的中國只要有城有鎮的地方,就要有集有市,給人們提供交易,買賣的機會和場所,集市交易定有一定的「時日」或逢三、六、九或逢初一、初五、初十、十五……大家按著約定俗成的時間到集市上去交、易、買、賣,可南口集卻與眾不同,沒有約定的時間,沒有約定時間何時到這里交易、買賣呢?是見天見,何為「見天見」就是天天來天天都有集。

南口城南達北京,北通內蒙首府歸綏,幾千里的官道,匯集了內蒙古大大小小的王爺到北京年年歲歲朝拜進貢,幾千里的官道,輻射出大大小小的商人,到內蒙淘金,由于這里過往的客商多,南口城內大街兩旁,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南來北往的客商,有騎驢的、有押馬的、有拉駱駝的,還有那官宦坐轎子的;趕牛車的,趕馬車的,趕騾子車的,每天川流不息;鋪在城門洞的大石條,人踩牲口踏,磨得像鏡子一樣錚光瓦亮;鐵瓦車的車 轆把那錚光瓦亮的大石條又軋出兩條二寸多深的溝槽。這絡繹不絕的人流自然就招徠了大大小小的商販,您天天到這里來這里都有買家和賣家在交易。這就是南口集「見天見」的由來。

南口離北京城只有八十五里地,所以這里留下了許多和皇帝有關的故事。

話說大明皇帝朱厚照,是個活潑的皇帝,聰慧靈力,父親早逝,十五歲登基他本可以有一番大的建樹,就因為旁邊沒挨著好人,有一個壞得出了奇的太監劉謹引他走入歧途,使他做了許多與皇帝身份相悖之事。

他借祖宗福蔭,生在大明盛世,不甘于皇帝的寂默,好到大千世界采風,看那原原本本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

一日里,他隨貼身太監,僑裝打扮,出德勝門過南口奔宣化經張家口到大同,迤迤邐邐來到了一家小酒店,和店家的妹妹李鳳姐發生了曖昧之情,臨走,皇帝告訴了李鳳姐,他本人的真實身份,並告訴她,他回到京城,就把她迎入宮中為妃。

從此後,李鳳姐就被這美好的憧憬所迷戀,天天想、夜夜盼,想著皇帝騎著高頭大馬抬著八抬大轎來迎娶她,可誰想得到哪,她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李鳳姐思郁成疾,終有一日臥床不起。

哥哥請郎中,郎中把脈,說是心病,心病要得心來醫。哥哥問妹妹有何心事?

妹妹知道自己在陽世,已時日不長,就把憋在心中的話說了,哥哥埋怨妹妹︰「你怎不早跟哥哥說啊?哥哥上北京給你找那個負心漢去,你在家好好等著哥哥,哥哥一定能給你把他找來。」

哥哥痛自己妹妹,曉行夜宿來到京城,費盡周折,把皇上和他妹妹有約之事稟報了上去。

話說,朱厚照從大同歸來,多日積壓的朝廷之事急需處理,早把應允李鳳姐的事忘到了九霄雲外,忽一日,有那內侍太監附耳向他稟報此事,他忽的想起,遂把那李鳳姐哥哥詔進後宮問詢李鳳姐近況,李鳳姐哥哥稟告他妹妹因想念皇上已病臥在床,皇上深覺愧疚,立刻派大隊人馬到大同迎娶李鳳姐,可惜的是,李鳳姐已病入膏肓,車馬鸞駕剛剛把李鳳姐拉到南口,李鳳姐就咽氣了。

快馬進京稟報皇上,皇上念其忠誠,命令工部在南口東山之上,用漢白玉修起一座白塔,把李鳳姐葬在那里。為讓李鳳姐天天見到皇上,矗立在半山腰的白塔,三二十里地外就能看見,而在天氣晴朗時,站在白塔邊,能看到北京的德勝門城門樓。因此白塔起名叫望京塔。

老南口人都見過那望京塔,可惜存在了四百多年的望京塔,沒有逃過文革的劫難,說那是四舊,不破不立,讓造反派拆掉了。

從此後之後,仰頭再向東山望去,山坡上的白塔消失了!南口失去了「望京塔」這個皇帝與百姓「愛情」的見證。

皇帝和百姓愛情的故事,只能憑那些愛懷舊的老人口口相傳了。如那些老人忘了,就再也沒有給人提示的物證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