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七十九章清王朝塵埃落定劉元允郁郁而終

作者 ︰ 金石聲

「命」這個東西,好多人說它是唯心主義,但我有我的看法,看法有可能對,也有可能不對,如果不對,您就批評指正吧。

要說成就某個大事,就得有成就某個大事的條件,如果成就這個大事的九十九個條件都具備了,而只差一個條件不具備,那麼您這個大事還是成就不了。

能做成某個大事的這一百個條件都是什麼呢?就拿做買賣來說吧,您必須得有資金(但也有身無分文也作成了大買賣的,那另當別論。)但有了資金,這買賣就注定能做成嗎?也未必,為什麼?那就看您有沒有勤勤懇懇的敬業精神,以上的條件都具備了,如果遇到的天時不對,您想做的事,還是不能成功。

人說現在的買賣不好做了,掙不著錢了,我說,過一萬年以後還有掙大錢的,沒有不掙錢的買賣,只有不掙錢的人。做買賣沒有千篇一律的模式,但做買賣的模式又是千篇一律的,只要是掙錢的買賣,必須符合掙錢買賣的規律,人說到哪山砍哪柴,到什麼時候說什麼話,說得是人要學會適應環境,適應環境的生存了下來,不適應的被淘汰掉了。

把事業做成功了的人,肯定符合了事業成功的條件,這些條件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有了先天的因素,沒有後天的條件,事業干不成,有了後天的條件,而不具備先天的因素,事業還是干不成,先天的因素自己左右不了,而後天的條件自己還左右不了,但是究竟自己具備不具備先天的因素,還是遇到沒遇到後天的條件,你自己怎麼能夠知道呢?只有自己干了,才能知道,你去認認真真的干了這個事情,但是最後沒干成,只能說你命中沒有了。你沒有具備這個事情成功的因素。

你說我這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主呢?

劉元允在買賣場中,人稱他為劉掌櫃,在官場上,人稱他為劉相公,在鄉間,還有個雅號,叫劉二先生,劉二先生分家這年,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劉二先生家的老二,也就是下面書中的主人公,劉家二爺,這年已經有五十歲了,鄉間的人管他父親叫劉二先生,人們背後都稱他為小劉二先生,小劉二先生膝下有二子一女,二個兒子老大厚誠、老實、從小念書刻苦,努力,但是秀才這道門坎總是久考不過,到了光緒二十八年又考了一次,有小道消息傳下來說︰如果能繳上一百兩銀子,這秀才就是您的了。一百兩銀子得賣十五畝地,可此時的劉二先生已分了家,小劉二先生家八十畝地少了十五畝,就少了一大塊,小劉二先生想︰「我爹拼搏了一輩子,也沒跳過秀才這道坎兒,也沒吃上仕途這碗飯,難道他孫子就能越過‘秀才’這道坎兒,吃上仕途這碗飯嗎?」

小劉二先生不願意賣十五畝地,而讓他兒子得到秀才這個頭餃,而他的兒子听說要賣十五畝地,才能得到秀才這個頭餃,極力反對,他的理由是,能考上則考上,考不上也不能走後門花銀子,如果這「秀才」是花銀子買來的,讓人知道了,還不把人羞死。小劉二先生家的老大不同意這麼做,小劉二先生又怕花錢,兩下里夾攻這麼一湊合,小劉二先生家老大秀才這個事兒也就擱車了。

小劉二先生的三個孩子都已成家,大兒子同治十三年生人(1874年),已經二十九歲了,這就是我的姥爺,娶妻離臨河五里的「花園」孫家姑娘,二兒子二十五歲,娶妻南山陳家窯子陳家姑娘,女兒婚配給永寧瞿家為妻。本來已是人齊家齊,可惜在分家的第三年,光緒三十年(1904年)小劉二先生的大兒媳「孫氏」因難產而亡故,撇下一個三歲小女無人照看,孤苦伶仃,這個嬸嬸給口糊糊,那個嬸嬸給口飯養活著,老大媳婦死了已過三年,老大這年已經三十四歲,正值壯年,家里又不是吃不上,喝不上,怎麼著也得續一房。

劉二先生家,原本是三二十里內有名的主兒,他孫子續一房媳婦應該是手到擒來的事,媒人婆子給物色了孟莊子康二先生的閨女,康二先生是祖傳的老中醫,家里的日子過得自然很富裕,閨女找主兒賴的相不上,找來找去,閨女找到了二十歲,還沒找到合適的主兒哪,那年月,二十歲的姑娘,就如同現在三十歲的姑娘一樣,已過了搞對像的大好年華,只能降低檔次當填房了,到劉家雖然是當填房,但哥兒兩個,有十一間房,八十畝地,來到這家吃喝穿戴肯定不用發愁,也算掉進福天坑了。

結婚的日子擇好了,轎子笛喇叭也定下了,可是誰知哪兒那麼巧哪,咱們家里要辦紅事,可是皇帝年紀輕輕卻駕崩了,要辦白事,又過了一天,太後「老佛爺」一命歸西,皇上和太後相繼駕崩,舉國致哀,百日之內,不許有任何娛樂活動,包括紅白喜事各種響動。

小劉二先生家老大的第二房夫人,就這樣坐了啞吧轎子,進了劉家,這年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結婚,辦喜事,鼓樂鞭炮之聲沖走了煩惱、不快,迎來了新生活的開始,而沒有鼓樂的喜事,沒了神氣,灰暗了許多。

慈禧太後是同治皇帝的親生母親,大清王朝到了同治,同治六歲登基,十九歲而亡,當了十三年皇帝;光緒四歲登基,三十八歲而亡,當了三十四年皇帝。一個皇帝當了十三年,依然還是個胡須沒長長的小孩子,而另一位皇帝雖然當了三十四年,但是多次太後垂簾听政,自己從來沒有真正做過主兒,好容易自己做了幾天主兒,掌了幾天權,可是慈禧太後,對光緒做的事情不滿意,把光緒手下的人,砍了腦袋,把光緒圈了起來。堂堂正正的一國之君,被人來回折騰,使他在三十八歲就「撒手人寰了」。實際在這前後四十八年中,中國是由一個女人統治著,可惜這個女人生不逢時,如果生活在武則天的時代,也許會把國家治理得繁榮昌盛,可她偏偏的生在了全球工業革命,風起雲涌的時代,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興起,使得世界許多國家迅速強大起來,而此時的慈禧太後墨守陳規,使自己的國家遠遠的落在了別人的後面,落後的結果只能是被動挨打,從而跟世界上的那些列強們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那些喪權辱國的行徑,激起了人們對統治者的不滿。遂之,就發生了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

劉二先生,這年已經八十三歲了,外邊的事情,這個歲數的人已不怎麼關心,他也不怎麼知道。

民國二年,也就是1912年的春節,各房兒孫照常給他來拜年,在一個孫子給他磕頭時,看到這個孫子腦後邊沒了辮了,叫到前來問道︰「你的辮子怎麼沒了?」這個孫子答道︰「現在已經是民國了,皇上沒有了,辮子都讓剪掉哪!」劉二先生一時半會兒,翻不過齒,轉不過彎來言道︰「這皇上怎麼能夠沒有哪?沒了皇上誰來管咱們哪?」這個已剪掉辮子的孫子答道︰「皇上沒了,管咱們的叫大總統。」

每年州里發給劉二先生那份犒賞,早就該發了,可是今年,已經過了幾個月了還沒發,劉二先生找來他的兒子小劉二先生,讓他到州里討要自己年年都有的那份犒賞,小劉二先生來到州里,看到州官頭頂上的頂戴花翎沒有了,穿著馬蹄袖服飾留著長辮子的州官找不到了,換上了的,是穿制服梳分頭的州官,新的州官跟小劉二先生說︰「現在是民國了,秀才這個頭餃已經沒有了,給他的待遇自然也就沒有了。」

小劉二先生無奈的從州衙走出來到城門,兩個穿制服的大兵,拿槍橫住了他,立刻走上來一個洋學生對他說︰「先生,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曾經教導我們要‘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現在韃虜已被我們趕下台,我們就要清除韃虜給我們留下的劣跡,您頭上的辮子必須剪掉。」然後拽過小劉二先生頭上的辮子,不管他願意不願意,從腦後頭「嚓喳」一聲剪掉了。留了近五十年的辮子猛乍沒了,腦袋失了平衡,怎麼那麼覺得別扭和不舒服,他有好些日子嫌寒傖不敢出門,他告訴他的兄弟和子佷們,千萬不要再進州里,州門口有抗槍的大兵和洋學生,出城進城要給絞辮子。

說起辮子,我們的老祖宗——漢人,並不梳辮子,當初滿清入主中原,為了消除種族隔閡,滿人命令漢人也要梳辮子,漢人不梳,清政府發出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指令」這辮子才梳了二百多年。本來很不順眼的豬尾巴似的辮子,由于留得時間長了,不順眼變成了順眼,可這順眼了的東西又要把它去掉,大家覺得又不順眼了。

人們對于老的已經習慣了的東西,總是依依不舍,我記得在我們生產隊,有個本家大哥,還有個異姓的按輩份應該叫「老爺」的人,清朝的辮子一直梳到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紅衛兵」那嚴酷的「指令」他們的辮子會留到死的。他們兩位都活到了一九八零年左右,如果不是有了文化大革命,在清政府倒台後七十年,還會看到清人留下的遺跡,可見,一切習慣一旦在人們群體中形成,就很難在短時間根除,即便是陋習,比如「纏足」,本來「民國」一誕生,「纏足」這個摧殘婦女身心健康的陋習就應該立刻截止,可是「纏足」在中華民國誕生後又繼續了有二十多年。

我母親是1918年生人,她五歲(虛歲)「纏足」是1922年,我看過比她小十三四歲的也有「纏足」的,那應該是1935年左右的事。

辮子剪掉了,封建社會的遺存,在中國人頭上可以很快消失,但是纏足截止了,人們不可能把腳也砍掉,封建社會在結束了一百多年後,還會看到它們遺留下來的痕跡——小腳女人。

小劉二先生回家向他爹老劉二先生稟報︰「已經改朝換代了,大清國的規章制度已經不復存在了,您的銀子,已經沒有人供給了。」

劉二先生「啊!」了一聲,瞠目結舌了半天。

劉二先生雖然一生受過很多次打擊,但他覺得,世道本來就應該是那樣,他對那樣的世道,經的見的,混身都磨出了繭子,那樣的世道他已經習以為常了。

但這次這突如其來的新生事物他真沒有經驗過,對他的打擊太大了!

老劉二先生,看到小劉二先生早晨走時還是整整齊齊的發辮,半天的功夫,回來變成了披頭散發,滿腦袋的頭發沒了約束,他搖頭晃腦唉聲嘆氣,又听說自己吃了一輩子的「錢糧」現在已無人供給,自己賴以在兒孫們面前懸耀和教育他們好好讀書的資本已經不復存在了,他似乎讓孩子在自己臉上打了一個大巴掌,他似乎做錯了什麼事情,他在一大家子人面前抬不起頭來,郁郁寡歡,見了人再也不愛說話,偶爾蹦出一句半句自言自語︰「這叫什麼世道啊?這叫什麼世道啊??這叫什麼世道啊???綱常倫理都沒有啦!」他念叨著念叨著,日漸消瘦,半年以後,不成人形,瞪著雙眼離開了人世。

老劉二先生拼搏了一生,給每個兒子都留下了一份產業,兒孫們自然要善待他,在棺材鋪定做了一個柏木十三園的棺材,把他裝斂上了,在家放了七七四十九天,請來了僧道兩家給老爺子超度亡靈,兒孫們多,老爺子在世時交際面廣,文化界的、武術界的、商界的,還有鄉間的士紳,吊孝的,天天絡繹不絕,廚房,整日刀勺亂響,席面天天不拉桌,喪事辦完了後,又辦了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十周年。

……

甭管有多大能耐,多大本事,到時候都得死,都可以不公平,為有這一點,老天爺是公平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首三國演義開篇詞,訴說了古往今來多少事。

多少辛酸,多少愁苦,多少冤屈,多少哀怨,多少遺憾,多少捶胸頓足,都變成了過眼雲煙,大清國的一頁就算翻過去了,再說就該說民國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