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十五章昌平城奧秘與始末由來

作者 ︰ 金石聲

約定十五是開張的是日子,正月十五這天,來得最早的是吳掌櫃,吳掌櫃今天穿得特別光鮮,黑緞子棉袍,外罩一件蘭閃緞面兒的白羊羔毛的皮坎肩,春夫呢的「毛窩」,頭戴一頂水獺毛的帽子,吳掌櫃年輕時本是個俊俏小伙兒,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發福了,四十歲發福的身體,更顯儀表堂堂。

吳掌櫃進了永興和糧棧大門,朝東家住的房子走去,還未進門高聲叫道︰「東家過年好啊?」小劉二先生听見,迎了出來說道︰「掌櫃過年好?掌櫃過年好?」

小劉二先生看看人都已到齊,把大家攏在一塊開了一個全體員工會議。公布了今年的戰略布署,這個戰略部署,其實只有那四個干活的伙計和廚師不知道,其它的人在頭年兒都已經知道了。

出去開拓業務,要爬山涉水,兩個東家年齡已大,體力不支,而掌櫃的,是請人家來主持日常工作的,而四個伙計呢?也只能賣賣力氣,那麼這個開拓業務的任務,也就落在小小劉二先生和瞿家老二兩少東家身上了。

瞿家老二,前二年去過順義,他自告奮勇去順義,而小小劉二先生也只能去昌平了。

去昌平,最近的道兒,是往南翻過四十里的大山到泰陵,到泰陵往南再走二十里就能到昌平。

昌平縣,在明清兩朝,下轄順義、懷柔、密雲三縣,昌平縣在歷史上,曾稱謂「軍都縣」,曾有過一段時間軍都、昌平二縣並存,軍都名字的來源,可能是由軍都關(居庸關)或軍都山而來。

昌平的名字自漢即有之,屬上谷郡所轄,縣城舊址是現在的「東郭村」;軍都縣城址,在現今的「土城」,而後昌平、軍都二縣合並,昌平縣廢,只留下了軍都縣,到了南北朝的東魏天平年,因置東燕州平昌郡,復置昌平縣並置萬年縣,昌平縣址設于「土城」,遂,軍都縣址,從土城遷往昌平城東四十里的「軍都屯」(軍都村)。

唐時把昌平縣城遷往白浮圖城(今舊縣)

元初,縣址亦在白浮圖城(舊縣),元皇慶二年十月(1313年)遷徙于「辛店村」,過了不多年,又從辛店村遷回到白浮圖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昌平縣為每年恭迎皇上祭拜皇陵方便,把昌平縣署遷至永安城內。

自此,永安城,就成為了新的昌平縣城,新縣城有東,西,南三門,周長一千九百四十二丈九尺八寸,高二丈一尺。天順三年,天壽山守備「廖鏞」奏建譙樓于城中,萬歷元年,因陵衛陸續增多,于城南復築一城連之,只有南門,東西南三面共八十四丈五尺,崇禎九年,兵部侍郎張元佑拆舊城南面磚石,隨後新舊城合二為一,總周長一十里零二十四步。

到了康熙十四年,康熙帝駕幸「小湯山」,駐蹕昌平城,看到昌平城殘破不全,問昌平城為何這樣殘破,州官回答︰「皆因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與明軍反復爭奪才至于此。」康熙遂命,「重新修築昌平城,城高長至三丈,池深八尺,寬三丈。

昌平城在明代,城高二丈有余,清代康熙年才長到三丈,而永寧城在明代就有四丈高,這就說明了永寧軍事地位的重要性,可昌平城雖然沒有永寧城高,但它的面積要比永寧城大得多,為何如此?是由于明十三陵的十二個陵衛的辦公地點在昌平城內。

明十三陵,有十三個陵,為何在這里,只有十二個陵衛呢?因為十三陵中的思陵是末代皇帝崇禎的陵寢,李自成攻入北京,他和周皇後自盡後,李自成命人把他們用柳木棺材裝斂送往昌平,昌平吏目「趙一桂」和眾州民攢錢把崇禎皇帝和周皇後送到十三陵的鹿馬山的田妃墓,打開田妃墓,把田妃從槨中取出放在右邊,把盛崇禎帝的棺材放在槨中,把周皇後放在左邊,用土重新封埋這才有了思陵,明朝已滅,思陵不可能再有陵衛了。

除了十二個皇陵衛的辦公地點在昌平州城內,在昌平城內還有許多其它軍事單位。

在昌平北部的大山上,還有許多長城的重要關城,比如黃花城、長峪城、鎮邊城、橫嶺城、白羊城、石峽峪城等,由于這些關城是在昌平的轄區內,它們糧食、兵甲、火藥的庫房也相應的安置在了昌平州城內。

每個關城都養著軍馬,養著軍馬就得吃草料,它們的草料場也在昌平城的四周。

在昌平城東西南北四門外有各關城的演武場,唯有南門外路東演武場最大,佔地有十頃,這是鞏華城的演武場。

除此之外,昌平城內還有許多其它軍事單位,如總兵署、坐營游擊署、左騎營、右騎營、左車營、右車營、游擊署、良涿游擊署、天壽山守備,除了有這些軍事單位,昌平城常駐守軍有馬步兵,一萬七千一百零八名。

在明朝中晚期,昌平是個軍事重鎮,在那個時候,州城內外大街上、大道上,騎馬傳達命令的,趕馬車拉給養的,和上演武場操練演武的各色軍事人員,川流不息。

雖然在昌平城駐有重兵,有這麼多軍事機構,在北部大山上有層層長城、關城,可是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八月,蒙古人「俺答部」,沖破昌平北部層層關城,還是入侵到了昌平地界,與此同時,宣化府總兵「趙國忠」帶領本部兵馬馳援昌平,分一部兵馬于「沙河」以北護衛京師,而自帶部分兵馬橫刀立馬于「大紅門」守護皇陵,當「俺答部」入寇于昌平東門外,想襲取昌平東門時,因明軍早已得到信息,予先埋伏于東門外松林內,奮力殺出,「俺答部」退卻,隨後欲襲天壽山,因趙國忠守護于大紅門,不得入之,即西竄,欲奪白羊城而逃,白羊城早有所防,緊閉城門,滾木雷石俱下,城不能奪,而後邊追兵又至,「俺答部」速奪路東返,追兵截殺,俺答部潰敗,死傷千余人,後出古北口逃走。

「俺答部」八月襲攏京師的目的沒有達到,在九月又派兵攻取居庸關,參將趙縝奮力守城將蒙古兵擊退。

時間過去了78年後,到1628年崇禎二年,「後金」勵精圖志,統一了東北各部族,改國號為清,闖關奪隘,越過昌平,入侵到德勝門下,雖然經明軍奮力拼殺,將清軍擊退,但崇禎皇帝愈發感覺到昌平城在北京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調河南巡撫範景文,率所部八千人,駐守昌平,崇禎七年秋天,清兵攻至宣化府,明「兵部」又召總兵「陳洪範」守居庸關,崇禎九年秋七月,清兵越過北部邊疆重重防線襲取了明皇陵北部的重要山口灰嶺口、賢莊口、錐石口,而復攻打昌平,巡關御使王肇坤戰死,崇禎帝,更加感到昌平情勢的緊迫,復派兵部侍郎張元佐鎮守昌平,派內監魏國徵守天壽山(十三陵)。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軍,從山西大同,過宣化,至延慶,直逼居庸關,崇禎帝之前已知時局日緊,封「唐通」為定西伯,和宦官「杜之鐵」共同監守居庸關。李自成軍涌至八達嶺關城前,八達嶺關防守備「余希祖」,看李自成軍勢大,發火炮轟擊,李自成軍不得入八達嶺關城,遂退駐岔道城,分一支奇兵東去柳溝,到得德勝口,入「高崖」山溝,翻過「高崖」西山,到得居庸關後面。

鎮守居庸關的「唐通」和宦官「杜之鐵」見李自成軍切斷後路,前後夾擊,戰心俱失,獻關投降。

十二日,李自成軍破居庸關到達八達嶺背後,十三日,李自成軍,前後夾擊八達嶺。八達嶺守備余希祖看李自成軍勢大,設計刺殺李自成,未遂,而自殺。

李自成軍,遂得八達嶺,李自成大軍蜂擁而入八達嶺,穿過居庸關,過南口包圍昌平城,昌平總兵官李守鑅戰死,三月十六日,包圍北京城。

而到了四月,明朝「密雲」副將,率所部兵馬至昌平城下,寫好血書用弓箭射入昌平城中,聯系城中百姓里應外合夾擊城中李自成守軍,城中秀才孫繁祉同「鄉官」王廷授、舉人楊春茂、監生白紳,秀才楊應震、毛應元,鄉民白希顏等,倡儀五月朔日攻城,城中呼應,里應外合,隨後昌平城被明軍所破。

「昌平」在明朝中晚期戰事頻頻發生,在這里聚集了許許多多烈性漢子,那個烈性漢子不想喝口酒呢?

話說景泰三年,昌平州城遷到這里,有一個從山西來的姓陳的漢子,看準了這一方風水寶地,在南門外買了一塊地方,開起了酒坊,到了萬歷年,城南復築一城,這本在城外的陳家酒坊就跑到了城里,陳家酒坊,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經驗積累,酒越釀越好,方園百八十里都知道有一個昌平二鍋頭,民國初年,雖因世面動蕩不安,生意不景氣,酒坊伙計也還有二三十人,這二三十人的酒坊一年得消耗多少糧食呢?

听說大了去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