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五十五章說南桃花和平寺話潭峪溝一路景

作者 ︰ 金石聲

咱們說了半天,這趙掌櫃大舅哥是何方人世,何許人也呢?

趙掌櫃大舅哥,是昌平縣南口西「八里」桃花村人,桃花村分成南桃花和北桃花,北桃花村靠北山根兒,北山根下有兩眼山泉,無論天氣多旱,都沒有甘過,人們把兩眼泉,砌成井,叫上井和下井,下井到了雨季,水瓢能從井沿舀出水來。

這里本來荒無人煙,大明永樂年間,永樂皇帝從山西洪洞縣抽調出大批居民一批又一批向全國地廣人稀的地方遷徙,這一次,這批移民被領到了桃花村這個地方,人們已累得人困馬乏,這里有山有水,山桃花漫山遍野,有個于姓人家實在走不動了,跟那公人言道︰「我不走了,我就住在這山泉邊了。」又有個谷姓人家說︰「我也不走了,我跟你做伴吧。」于是于姓人家住在了山泉邊,谷姓人家住在了山泉南一里地的地方。

于姓在山泉邊墾荒種地,谷姓在山泉南一里地方墾荒種地,于姓離水近,谷姓雖然離水遠了一點兒,但在他住地的南面,有著大片肥沃的荒地,離懇荒的荒地近。谷、于兩家是各得其所。谷、于兩家經過世代繁衍各自行成了一個村子,靠山根兒住的于家的村子叫北桃花村,在于家南邊谷家住的村子叫南桃花村。

北山根兒的兩口山泉,滋潤著南、北桃花村谷、于兩姓人家的子孫,他們感謝上蒼賜給他們的兩口山泉,在北山根兒山泉旁修起了一座廟,叫「雙泉寺」,兩個村子的人年年歲歲到這里燒香、上供,祭拜神靈保佑兩個村子,人丁興旺、福、壽、年豐。

有水的地方人才能生活,北桃花村西一里,有個山溝,叫「長水峪」,之所以叫「長水峪」,是因為這個山溝里有個泉眼,成年累月流淌著清涼甘甜的泉水,當年洪洞的移民來到這兒,有高姓、李姓,看中這里,在這里居住了下來。

從長水峪往西再走一里,有個山溝叫「檀峪」,這個山溝名字的來歷是這樣的,山溝口有棵生長三千多年的青檀樹,樹干凸凹不平,凹者如縱橫交錯的溝壑,凸者如奇形怪狀的山峰,樹干向天空伸展著她那嬌嬈嫵媚的身軀,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她三千年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有一潺潺溪水,從山溝里流出,從青檀樹下流過,她既澆灌著這棵青檀「哥哥」,又撫育著從山西洪洞遷徙來的,劉姓、古姓、邢姓……幾個家族,這個村子叫檀峪村。

從檀峪村往西走二里,是「花塔村」,未來到「花塔村」,遠遠就能看到北山坡上蒼松翠柏遮掩下的古剎,古剎傍山而建,山門上有敕建「和平寺」五個大字,是哪朝哪個皇帝命令建造的呢?祥情無從查考,但據清代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編纂的昌平州志上記載,是唐時所建,進山門左首有棵大槐樹,大槐樹有兩摟半粗,大槐樹旁有依「駁岸」而建的五間南房,這是茶房,是專供「廟會」時,善男信女喝茶用的。

迎山門有三十二等「礓礤子,步上三十二等礓礤子,把人平地拔高了一丈六尺,回首遠望,遠處山戀起伏,近處房舍院落歷歷在目;扭頭拾級而上,是天王殿,天王殿有殿堂三間,供有四大天王,腳下踏著八大怪物;穿過天王殿,眼前豁然開朗,好大一處院落,院內綠陰蔽日,古樹參天,樹是有一千三百年樹齡的銀杏樹,雌雄兩株,雌的掛果,當地人管它叫白果(銀杏),每到秋天白果由綠變黃,樹葉也變黃了,秋風漸涼,樹葉一片一片落地,地變成金色的了,是佛光普照吧!拜佛的人踏在上面好不愜意。

兩株銀杏樹,矗立在迎天王殿的九等台階兩旁,台階兩旁還矗立著四通石碑,三通高大,一通矮小,高大的是清代所立,矮小的是明代嘉靖年的。

石碑是累次修廟捐錢的人的功德碑,抬步步上四通石碑中間的九登台階,撲面而來的是供奉釋迦牟尼的佛祖殿,佛祖殿「歇山頂」,佛祖殿里迎面端坐著如來佛祖,兩邊拱衛著「十八」羅漢,別處宙宇拱護如來佛的羅漢都是十八尊,而唯獨和平寺是十九尊,為何如此?請听下面這斷匪夷所思的故事吧。

都說佛國是一片淨土,哪里曉得,佛國也有相互傾軋,你欺負我,我欺負你的事情。

在和平寺,東十里,往北有個大山溝,叫潭峪溝。

在潭峪溝口兩側的山坡上,有大片的松柏樹,覆蓋著東西兩側的山坡,給那大山溝,增添了揣摩不盡的神秘,和無窮的誘惑,這些松柏樹,听老人們說,是燕京大學的洋學生們栽的。

燕京大學,是後來作了美國駐中國大使的司徒雷登創建的,司徒雷登,是否來過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哪?也未可知。據老人們說,植樹之初,燕京大學,對新栽的樹保護甚嚴,有兩個扛槍的整日在山上巡視,才使得後來,在潭峪溝口兩邊的山坡上,無論冬夏,都能郁郁蔥蔥。

這條大山溝叫潭峪溝,史書和現代書,也有叫湯峪溝和唐峪溝的,但縱觀潭峪溝的地名地物,應該叫潭峪溝合理合適。

因為潭峪溝,溝口叫「響潭」,名字的來歷,應該是這里有潭,而且能發出聲響,這里的「響潭」因修起了蓄水七百五十萬方的響潭水庫,響潭已經消失了。順響潭往上鑽十里山溝,有一地方叫「龍潭」,終年不斷流淌的潭峪溝水,流到「龍潭」這個地方,陡然出現十米落差,這十米落差的地方,兩邊山體的山根在這里相連,檔住了流淌的河水,使流淌的水流不能舒緩流下,而猛然沖下,猛然沖下的水流把它流下的地方砸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坑,發出隆隆的響聲,發出隆隆響聲的地方蓄滿了水,人們把那蓄滿了水的地方叫潭,藍幽幽的潭水神迷莫測,人們說里邊住著龍,人們因此管這里就叫龍潭了,每到天旱,人們敲鑼打鼓都要到這里求雨,一去的時候,那鼓點是這樣打的,「   !   !  !  !   !」而一回來的時候鼓點又是這樣打的,「  洽!  洽! 洽! 洽!  洽!」人們說那鼓點里說著這樣的話,一去的時候說︰「甘愣愣!甘愣愣!甘愣!甘愣!甘愣愣!」一回來的時候說︰「今兒個下!明兒個下!今兒下!明兒下!後兒還下!」據說,龍潭里的龍王很講信義,求雨的人一去頂著炎炎烈日,一回來就會被濯得像落湯雞一樣。人們感謝龍王的恩賜,在這里修了龍王廟,頂禮膜拜。

龍潭遠近聞名。

如此,把有龍潭和響潭的這條山溝,叫潭峪溝,就順理成章了。

龍潭,所在的地方狹窄,可往上走二三百米,地面異常開闊起來,東西有一里,南北二里有余,本地人管這里叫「石牌坊」,「石牌坊」這個地方,為何叫「石牌坊」?皆因在這個地方的東西山根兒各有一座「碑坊」,當地人管它叫東石門和西石門。東石門,只有一個門,由很細膩的大青白石頭做的,西石門,由紫紅色的花崗石做的,有三個門,中間的門高大些,兩邊的門矮小些,中間高大的門楣正面上刻著「潘氏先瑩」背面刻著「潘公神道」,在三個石門後面,立有一通石碑,碑上刻著,「大明(某)仕潘雙泉之墓」,在東石門門楣上刻有小字,小字記載了墓主人生平,墓主人是明朝欽差大人奉旨視察居庸關防務,而死在任上,欽差視察居庸關防務時曾來過這里,臨終,囑托家人把他死後埋在這里。

從東石門舉頭往西山坡上看,西山半山腰,山脊梁上,有一高大的用石頭壘的平台。當地人管它叫穆桂英點將台,從穆桂英點將台,揚頭往北望,可看到北山上的居庸關長城。從東石門往東坡上走不遠,山坡不高,叫灰嶺子,過了灰嶺子就是南站,南站就在居庸關南門外。那石牌坊西山坡上的點將台,是不是穆桂英的,是說不準的,要說是居庸關在石碑坊馴練兵馬的點將台,倒是有理可說的。

過了石碑坊這塊開闊地,往北走不遠,山溝向西拐去,前邊山溝里有一道南北走向的大牆,早年,人說是瞎闖王(李自成)壘的,又有人說是崇禎為防李自成壘的,究竟是李自成壘的?還是崇禎壘的,現已無從查考,這道牆或與李自成有關,或與李自成無關,但他絕對與軍事和防御有關。

潭峪溝是並行于關溝的一條姊妹溝,溝深也有四十里,不過在它的北端沒有出口,但假如從小路穿過北端的山梁而到潭峪溝,居庸關就失去了防御作用,因此說,潭峪溝里攔山溝的那道大牆說是李自成攻佔北京後為防止明軍反攻而壘的,還是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沒進北京之前為防李自成壘的都是有道理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