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物體,在某種意義上講,維持它們生存的食品對于生命個體來說,是第一重要的。哈
綾羅、綢緞,可以不穿,高樓、大廈可以不住,但是一碗裹月復的稀粥不能沒有。
經過了一九五九、一九六零、一九六一年以後,人們深深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把生產人們食品的「農業」提升到了「第一線」
國家組織了大量的人力去支援「農業第一線」
工人、干部各條戰線的職工「下放」到農村支援「第一線」的生產。
從一九六一年以後,同在一班念書的學生有了居民和農民之分,居民畢業的學生國家分配了工作,而農民畢業的學生回農村參加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建設。
我是一九六四年初中畢業的,我比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二年初中畢業的學生幸運得多和奢侈得多,從一九六三年開始,農村中學的學生可以參加升學考試了。
從一九六三年開始,一方面允許農民出身的學生參加考試,另一方面又積極鼓勵,新畢業的學生積極支援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建設,我們一上了初三,在黑板的上方就掛出了紅布、黃紙、黑字的橫幅標語。「一顆紅心,兩種準備。」
標語的涵意是「既要有升學的準備,又要有去農村參加生產建設的準備。」
班主任頻頻組織我們學習在我們之前拋棄了城市的優越生活,拋棄了考大學機會的邢燕子、董加耕、侯雋等等先進人物。
升學雖好,但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更是大有作為的。
我從小有很多理想,但從來沒有想到過,長大了到農村當一個農民,總覺得干什麼都比自己當農民要對國家的貢獻更大些。
我們報考的學校有兩個,一個是師範,一個是高中。
師範可免掉學費、食宿費、是公費的學校,而高中全部費用都是自理。
在填志願的時候,我費了很多腦筋,報師範只能去當老師,而要上高中,將來可以考大學,而上了大學後,自己前面的道路就異常寬廣了。
而要供一個上高中的學生,僅憑幾個掙工分的農民那是異乎尋常的難,但是我想「只要我考上了,媽媽和哥哥姐姐會不顧一切的供我的。」而且我也想了許多應對的辦法。
比如︰買飯,人家買菜我可以不買菜,甚至連飯也不買,禮拜日回家帶上幾天的干糧,從家里拔上把小蔥兒帶到學校當菜吃……
畢業考試考過了,升學考試考過了,初中三年我在這個學校的全部事情已經做完了。
在我的前面,一個是農村那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一個是更高的學堂。
我戀戀不舍的走出了我的座位,走出了初三的教室,走出了那蒼松翠柏覆蓋的古廟,那個教了我三年知識和文化的學校,我一步一回首的望著它,那里曾給過我快樂,也給過我費解和憂傷,但那里究竟是我產生希望和美好憧憬的地方,如今她不要我了,還有第二個學校能接納我嗎?我這輩子還有可能再步入學校這個神聖的殿堂嗎?活了十六歲的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心里沒有底,像現在這樣惆悵。
我的一切想法是應該的,也是正常的,更是多余的,命運早把我給安排好了,這一生該走的路是個什麼模樣。
我們學校,原來考上初一的學生有七十多個,分成兩個班,到了初三,只剩下三十多個學生,已變成了一個班,而這三十多個學生,有信心再去升學深造的也只有十來個,其它的學生,因為看到了念書的最後前途是去農村,已經陸陸續續的到廣闊的天地里大有作為去了。
我戰戰兢兢的但又滿懷希望的等待著那入學通知書。
九月一日開學的日期已過了,我不願意看到的已變成了現實。
我們去了十來個學生只考上了兩個,一個同學在我們班向來是品學兼優,首屈一指,他考上是無可非議的,而另一個考上就讓人匪夷所思了,以往有許多作業他時常來問我,我向來對他是不屑一顧的,而這次他為什麼能考上呢?
也難怪我產生疑惑,那個時代考生的分數是不公布的,錄取不錄取是內部定的。
過了有一年,我與那個考上縣立高中的我「心悅誠服」的那個同學,偶然邂逅。
他跟我說︰「全縣兩個縣立高中,錄取的考生只有一個家庭出身是‘上中農’,現在跟我同班的高中同學,有許多學生的學習遠不如你啊!」
我不知他說的話是真是假,也許是真的,也許是假的,如果是假的,他是出于好心在安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