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共和國自1965年從馬來西亞聯邦**出來之後,馬六甲共和國的締造者、第一任總統馬風雲就立即向南華聯邦發出了請求,要求南華聯邦幫助建立馬六甲的軍隊。
馬六甲共和國的高層認為自己一直處于周邊伊斯蘭國家的包圍中,再加上和馬來西亞扯不清的糾葛、國家的安全形勢並不是太好,馬六甲和馬來西亞曾一度處于戰爭邊緣。
因此以馬鳳雲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非常注重發展國防。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馬六甲共和國在周邊都是馬來西亞領土的虎視眈眈下,在國防上的投入是相當巨大的。
馬六甲共和國的國防預算過去若干年來一直佔國民生產總值的5%-6%,佔政府年度預算的34%左右。
馬六甲共和國的三軍總人數只有3.6萬人,卻可以迅速動員戰備軍人25萬人。
其中陸軍1.3萬,已經實現全面機械化、高度機動性,擁有南華聯邦從未出口的t-12主戰坦克、m-11步兵戰車,是最有條件落實決戰境外的軍種。
海軍1.1萬人,擁有1艘世界一流的4萬噸級海馬級兩棲攻擊艦,1艘1萬噸級的海獅級導彈驅逐艦,2艘5000噸級的海豹級導彈護衛艦和4艘3000噸級的海狼級常規攻擊潛艇。
空軍1.2萬人,擁有f-11戰斗機,f-12戰斗轟炸機,kc-200空中加油機和e-20預警機等。
這樣的軍隊規模對一個300萬人口的城市國家來說是相當龐大的。
馬六甲共和國國土面積狹小,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沒有戰略縱深,因此必須能夠御敵于國門之外。
為此,馬鳳雲提出了著名的毒蝦理論,即馬六甲共和國應成為能產生劇毒的小蝦,既能與魚群共存,又不會被大魚吞掉。
這實際上是強調馬六甲共和國的武裝力量要保持有效的威懾能力,使大國不敢對馬六甲共和國輕舉妄動,這是馬六甲共和國實施全面防御國防政策的重要支柱。
具體來講,馬六甲共和國的軍事安全戰略有三項原則︰一是毒蝦原則。
軍事安全戰略講究威懾,一是讓對手懾于其軍隊的戰斗力,二是讓對手懾于其全民的抵抗力。
馬六甲共和國有一支在東南亞地區現代化水平最高、有較強的空中打擊能力和地面突擊能力的精銳部隊。
除正規軍外,馬六甲共和國還有25萬預備役部隊,只要6個小時就能基本完成動員。
與此同時,馬六甲共和國的經濟、社會、民事、心理等諸多方面的應變能力也非常強。
二是魚群原則,馬六甲共和國國小人少,軍隊沒有國外的實戰經驗,單靠自身力量難以確保國家安全。
所以,馬六甲共和國十分注重聯防自保,尋求集體安全,靠集體的力量遏制潛在的敵人。
總理吳欽勇把馬六甲共和國比作一條小魚,小魚要活著就要和其他魚在一起,置身于魚群之中,靠結群來自保。
馬六甲共和國的安全體系有3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維持和加強與馬來西亞、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的5國聯防。
第二個層次是推動東盟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合作,並創造條件把東盟合作的領域擴大到地區安全方面。
第三個層次是支持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安全方面充分發揮作用。
三是大魚原則,新加坡講遏制,靠的是雙管齊下,既要加入魚群,又要拉住大魚。
這條大魚,就是南華聯邦共和國。
馬六甲共和國認為,南華聯邦是一條友善的大魚,能阻止其他大魚到本地區鬧事。
所以,馬六甲共和國一向支持南華聯邦在本國保持軍事存在,並把南華聯邦的軍事力量在大規模沖突作為唯一的依靠。
如果有人想吃掉馬六甲共和國這條小魚,除了要考慮五國聯防和東盟這兩個魚群外,還要特別考慮一下南華聯邦這條大魚答不答應。
如此,馬六甲共和國就能借助其他國家的力量達到保衛自身安全的目的。
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出來時,擁有的軍人總數不足1000人,海軍只有幾艘巡邏艇,空軍只有一架飛機。
但現在,新加坡國防實力雄厚,擁有威力巨大的艦艇和先進戰機的海軍、空軍傲視馬來半島,加上日益精銳的陸軍,戰斗力不斷上升。
由于馬六甲共和國國土面積小,軍隊很難找到訓練的空間,因此,馬六甲共和國的軍事訓練大多在別國進行。
目前,馬六甲共和國有兩個戰斗機分遣部隊、一個運輸機分遣部隊和一個直升機分遣部隊在南華聯邦受訓。
此外,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有馬六甲共和國空軍訓練之所。
駕駛員訓練部署在南華聯邦的蘇門答臘軍區,短期集訓則有時會安排在泰國和西非。
此外,馬六甲共和國還非常注重與鄰國進行聯合軍事演習,與新加坡合作進行軍事演習的國家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森林作戰訓練在南華聯邦首都軍區的伊里安島進行,炮兵訓練則在新西蘭完成。
如此一來,既可解決馬六甲共和**隊的訓練場地問題,又可比較各國之間的軍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