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宋 第三百一十二章 撞來的機會

作者 ︰ 金坐佳

張平等人想不到大理國相高智升。竟然說知道籍辣慶這個人。他們也恨不得馬上帶著他去見王旁。可是現在想見王旁太難了。王旁的時間被排的滿滿的。武齡是瞪著大眼︰「嗨。你怎麼不早說。王爺現在已經在去欽州的路上了啊。」

「那。那怎麼辦。此事事關重大。若是耽誤了。我怕王爺怪罪下來。你們幾個可真是擔待不起啊。」

折克雋不在。這里年紀和官職就是張平最大了。他轉頭想武齡和韓德容說道︰「韓德容你留下。負責府宅守衛。我和武齡跑一趟吧。」

「有勞二位了。麻煩見到王爺一定要說明。我是真的有重要事情相告。」高智升滿面的誠意說著。

張平一拱手︰「國相客氣了。麻煩國相跟我們兩個人一起去吧。不然一來一回照樣耽誤時間。」

「對。這樣也好。那咱們走吧。」武齡催促著。

高智升一愣。別說這位王旁性格自己不了解。就是王旁身邊的人。行為做事也與一般拘禁的人不同。

「這就走。」他還沒問完。武齡已經快步轉身出去準備馬匹。知道籍辣慶的事可是大事。更何況是大理國相要見王旁。

要說王旁。這幾天這幾天可忙壞了。每天一早便有官府的議事。這議事會就像晨會一樣。官員們拿著要他批復的事項。一件件問清楚再辦。王旁也不知道會多了不好。但邕州剛剛接管所以大大小小的事都要重新立規矩。王旁這議事會也是有事則長。無事則短。有重要事的官員散會留下。沒有疑義問題的馬上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幾天下來。王旁的雷厲風行。處事果斷就讓邕州的官員們有了體會。也讓他們知道了什麼事該請示王爺。什麼事可以自行決定。王旁還規定。每隔十天。就要將重要的事重新審議。看一下進度和結果。這樣一來凡事有大事待辦的官員更加不敢拖沓。

而王旁一上任第一件要做的大事。就是頒布各種邕州治理的法制。

在臨川的時候。王旁與父親王安石。幕府先生侯書獻。賀行遠。以及兄長王元澤等人。一起又詳細了研究父親當年的萬言書。根據王安石的想法。他們起草擬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王旁一到邕州。率先責令官員推行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保甲法和將兵法。

青苗法與農田水利法是為了百姓生計以及基礎建設。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由政府出面向農民借貸。另一方面。把青苗錢與農田建設的錢組織到一起。整治農田興修水利。

另一方面。王旁來邕州朝廷不派兵力。王旁既不能擁兵自重。又不能棄守邕州。如此關鍵的位置。這個難題放一般人都會愁死了。可王旁偏偏不是一般人。王安石的募役法。保甲法。兵將法剛剛好解決了這些問題。

在這幾個項法制中。王旁下令免除官府對百姓的差役。官府用人派差必須要從招募兵役。但是官府的經費是要經過嚴格審批。這樣官府在招募用人的時候。便不敢濫招。同時百姓也送服攤派的上差中解月兌出來。而保甲法則起源很早。自春秋戰果時候就有了。簡單概括就是鄉村住戶組織起來。每五家組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為保丁。農閑時集合保丁。進行軍訓;夜間輪差巡查。維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當地壯丁接受軍訓。與正規軍合並為用。更可以建立嚴密的治安網。同時還節省了大量的軍費。

當然。王旁之所以要推行保甲法。也不簡單的為是為節省費用。邕州屬于邊境重地。保甲法除了能防止農民作亂。而且還增加了抵御外地的防衛力量。這點上王旁絕對是贊同父親的真知灼見的。

至于將兵法。則是精簡當地軍隊、裁減老弱病殘。合並軍營……每將置正副將各1人。選派有武藝又有戰斗經驗的軍官擔任。專門負責本單位軍隊的訓練。將兵法的實行。王旁就是要讓兵知道將。將練其兵。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

制度頒布地方官府官員忙上忙下去執行。基礎的事做完王旁接下就是要開發建設的項目。首先就是引資招商。銀行在王旁沒來之前。就已經在邕州設置了分號。蔡京他們先來的人。在京城有過了一次辦銀行的經驗。這次自然是輕車熟路。從選址到培訓人到置辦各種辦公所用。基本已經到位。就等著王旁宣布開張之日。

其次就是碼頭和榷場的建設。地址已經選好了。就在王旁要去的宋壽郡。宋代的宋壽郡就是現在的欽州。距離鎮南王府所在的邕州有二百多里地。王旁選中這個地方。是看中了它的地理優勢。欽州背靠大西南。面臨北部灣。;海岸線東起大風江口。西至茅嶺江口及龍門島。陸地的海岸線綿延一千多里。王旁要在這里建最大的碼頭港頭以及繁華的商貿區。這可是宋人想都不敢想的。

總之他要做的事太多了。而且榷場建立起來如果只是宋朝人在交易。那就沒什麼意義了。征集了大家的意見之後。王旁下令成立市舶司。自己親自主抓市舶司的工作。

市舶司從宋太祖開寶四年就已經在廣州建立。邕州歷來屬于偏遠地區。朝廷鞭長莫及。本來就疏于管理。後來又有了南亂。所以邕州就像一塊未開發之地。王旁規定對商人從邕州出海貿易者。要在市舶司登記;而對于來宋朝貿易的船只。或出海貿易的國內商舶。都必須經過市舶司驗查。根據貨品的情況的不同。進行征稅抽買。

同時王旁還制定制度。征稅、抽買之後。市舶司給以憑證。方許與民自由貿易。抽買的品種與數量隨國內情況隨時變動.至于出口商品的品種也有一定的限制。如金銀。銅錢等與貨幣相關的是禁止商榷的。而物資。糧食礦石等則作為嚴格審核的商榷品種。王旁在進出數量和稅率上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比如要求市舶司根據當年產量。產品屬性以及是否會造成商品價格的大幅波動都要經過詳細測算。做成報告自己親自批示。才可進行交易。

另外還有王旁在邕州開設學院。也是當務之急。除了開始文史以外課程。比如數學。商學。工程學等內容。還有天文地理等專門的學科。這些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完的。就像韓德容說的。王旁已經忙的是不亦樂乎。這個時候他怎麼顧得上。府宅之內那個被他半關半禁的大理國的國相呢。

再說高智升也顧不得會住處。跟著張平武齡出了王府。翻身上馬向宋壽縣疾馳而去。三匹快馬風馳電掣。張平和武齡也沒想到。大理這位看上去文質彬彬的國相。竟然有這麼好的身手。張平一路飛馳一邊不由得提高了警惕。心想這位國相要是半路跑了。那自己可失職了。

他們又怎麼知道。這位看上去年紀大不了王旁幾歲的大理國相。也是文武雙全的大理第一人。說起高智升。本來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大理岳侯高方的後裔。自幼練武習文。前一兩年。大理國楊允賢叛亂。大理皇上段思廉請高智升出兵。高智升佔據了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晉封高智升為鄯闡侯。賜給王室直轄領地白崖、茹甸兩地。按說高智升是功臣。而且他與段思廉就像王旁與趙仲針的關系一樣。但時間長了大理皇室力量削弱。段思廉听信讒言。覺得高氏大有取代段氏之勢。高智升與大理皇上之間有了間隙。就在這時候發生一件讓高智升意想不到的事。

大理國地處交趾。吐蕃與大宋之間。三面臨外邦。所以如何與諸國打交道一向是大理歷代君王最頭疼的事。就在幾個月之前。大理國來了一位道士。大理國本是信佛。而且任用師僧為官。當地民俗講究「家無貧富皆有佛堂。少長手不釋念珠。」這位道士從交趾而來。宣稱佛道本是一家。大理國皇上段思廉召見並禮待這個道士。這道士除了講佛道相通之處。又給段皇上引薦一人。這人自稱精通吐蕃。大宋與西夏之事。大理皇上就將他留下。做了一名謀臣。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武齡一直耿耿于懷更名賈慶的籍辣慶。

籍辣慶從西夏逃竄之後。先是去了吐蕃。本想在吐蕃謀點事做。但雖與西夏經常有正在。卻與大宋關系很好。不但朝貢大宋金銀馬匹。還與宋通商榷。就算籍辣慶是因為反叛李諒祚而逃到吐蕃。但他在吐蕃卻討不到好差事。無奈之下。他輾轉到大理。隱姓埋名更名賈慶。要說這小子也夠能忍的。好死不如賴活著。他就這麼賴活著。還真就來了機會。

因為听說了國相高智升的勢力。賈慶先是到了白崖想投奔到高智升門下。這小子別看本事不大。但是心高臉皮厚。可高智升跟本沒看上他。听說有人精通吐蕃。西夏大宋的事。就請他一敘。說了沒幾句。高智升就看出這人沒什麼大出息。便賞了些銀子。想把賈慶打發了。

賈慶氣哼哼的揣著銀子出了國相府。剛剛下了台階。一頂轎子停在他不遠處。轎子上下來一個女子。賈慶頓時看傻了。這女子怎麼這麼好看。這麼俏皮。他正一邊走一邊盯著那朝國相府走去的女子。砰的一聲和迎面來的一個也盯著女子看沒看路的道士撞了個滿懷。這一撞。撞出了他的一個大機會。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爭宋最新章節 | 爭宋全文閱讀 | 爭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