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戴 第一百一十六章 傳統手藝

作者 ︰ 龍城十二

更新時間︰2012-08-12

沐風搖頭的時候,從外面又走進一個三十多歲的漢子,身上背著一根碩大的竹根,臉上帶著興奮的表情,一進門就嚷嚷到︰「爹,你看我尋到什麼」,一抬頭看到院子里還站著一個陌生人,愣了一下。哈

「瞎嚷嚷什麼,地里的秸稈你不去收拾,又跑到竹林里尋這東西」老漢嘴上不客氣,可人卻走到漢子身前摩挲著這根奇形怪狀的竹根,眼中露出一絲炙熱,漢子看了看沐風又看了看老爹小聲說道︰「爹,這是誰啊?」。

老漢這才反應過來,他也不知道沐風是誰,板著臉說道︰「羅嗦什麼,還不趕快把東西放下,到地里幫你媳婦收拾包谷桿」。老人在家里估計頗有權威,漢子听了老人的話趕忙把身上背著的竹根放到院子中的棚子里,從沐風身邊走過的時候還朝沐風點點頭,沐風也笑著點點頭,漢子放下東西,水都沒喝一口,就拿起一邊的背簍向屋外走去。

老人看著漢子走遠,從屋檐下拿起個竹子做成的水杯倒了杯水遞到沐風面前︰「我兒子,三十好幾當爹的人了還這麼毛毛糙糙」,沐風笑著接過水杯,老人試著問道︰「看你這麼年輕,一看就是城里人,是來村里收野味山貨的?」。

沐風點點頭,放下杯子︰「是啊,乘著年前收一批山貨,老人家怎麼稱呼」,老人得了沐風的話,眼神又飄向他兒子拿回的那根竹根上,慢慢的走了過去,看得出,他對這根竹根也十分喜歡,嘴里說道︰「呵呵,今年六十二,大名叫何守德,村里的人都叫我老根頭」。

沐風也是好奇,老根頭兒子背回來的這根主根大小有一張茶幾大小,根須錯節,質地暗紅,怕有一米五左右,這麼大的竹根能做個什麼東西呢,跟著走了過去,主根上還有不少泥土,沐風好奇的問了問,竹根雕的手藝在這靠山村根本沒人當做一回事,老人听到沐風盤問,也來了興致,娓娓道來。

沐風從前只是听說,這會兒听了老人家的敘說總算有了個大至的了解,秋冬之季,當山民們砍掉一批竹子後,會這門手藝的藝人就會鑽進竹林,尋找能給予他們靈感的竹根材料,竹根的選擇也頗為講究,竹齡較大的根質地比較堅實,色澤更加深沉,然而竹根可塑性的強弱只有等到將竹根挖出來後才能見分曉。

並非所有的竹根都能成為好的材料,中規中距的竹根束縛藝術家們想象的翅膀,反而是那些奇形怪狀、扭曲變形的竹根受到他們的偏愛,夸張的形態往往展現出人物神情,契合著神形兼備的中國傳統審美原則,天趣和人意的巧妙結合是竹根雕作者的創作理念,懷著這種理念,雕刻藝人在完成對竹根的選擇後,就開始進入制作階段,這一套天人合一,人以自然的理論從一個邊遠村落的民間藝人口中說出,讓沐風深深震驚,也為這門手藝發生了濃厚興趣,當然他可不會自己制作,只是想好好了解一下這門手藝的歷史。

制作一個好的竹根雕作品,藝人們除了對刀具有嫻熟的掌握外,更注重的是對材料的深入挖掘和構思。一旦構思成熟,就開始了制作竹根雕的第一步,就是「打坯」。

在打坯前要對根進行必要的剪裁,用鋸子鋸出所需的長度,然後根據人物的形象對根須做必要的修剪,留出該留的根須打坯是用鑿子鑿出面部輪廓的過程,只要刻畫出人物面部大體的輪廓就可以了。

在打坯完成後,接下來將是對面部輪廓的細致雕刻,胸有成竹的雕刻家雕鑿時看似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的手法卻是幾十年功夫的積累,在已經成型的人物臉部進行細致雕刻,是竹根雕最為關鍵的步驟。

鋒利的刻刀隨時有可能留下功虧一簣的痕跡。人物面部和眼神的塑造是具挑戰性的時刻,成敗也在此一舉。竹根雕人物神情的傳遞全靠面部和眼楮。雕刻完畢後,粗糙的竹根將被拋光、打磨和上漆。

兩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聊了半天,何守德這位老人也是個愛說話的,不知不覺就聊了大半個小時,沐風看了看表,就小心的問道︰「大爺,你這個主根打算做成個什麼」,老人早就不知道繞著竹子轉了多少圈,听到沐風這麼一問,模著下巴的山羊胡,迷上眼楮,過了一會,睜開雙眼「這根主根造型不錯,高度也夠,而且還是老根,沒有蟲蛀病變的痕跡,加上我家那小子挖的仔細,沒有傷及紋路,你看這不少須蔓,完好如初,在看這多出的一截主干,像不像一把大刀,再加上就算細節都沒有腐蝕,意隨形走,一尊關公應該不錯」。

經過老人家這麼一說,沐風好好的看了看,還沒有雕刻就真有一點關公的意思,這意隨形走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主根的形狀,既節省了用功,又保存了材料原有的那一點自然之美。

「不錯不錯,還真有那點味道」沐風拍了拍手,不由贊道「這一尊關公制作完成需要多少時間」。

听了這話,老漢整個人委頓不少,嘆了口氣︰「什麼都不做,這麼大的雕件最少需要一年」言下之意自然是沒那麼多時間,家里還有田地,還有牲口需要打理,在時下的農村有誰會一年什麼都不做就干這個,做好了也換不來錢。

看到老人的表情,沐風心里也不好受,不止是根雕,這就是傳統工藝面臨的最大問題,現在不保護,以後不少工藝都會失傳,等知道要保護了,那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沐風記得後世的一個故事。

故宮博物院的東北角,在重重宮殿高牆的包圍里,有一座精巧別致的幾間連房。漫步過雄偉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又艷羨過「珍寶館」中琳瑯滿目的皇家珍藏,游客對這座建築的印象,最多是「珍妃井旁邊的小屋」,沒有什麼特別。在重新評估以前,別說游客,就連故宮的工作人員也沒有發現它的價值,只是把這里作為普通倉庫使用。

後世1994年在準備對這座倉庫的屋頂(進)行例行修補時,細心的工作人員看到這小房子的頂棚好像很有名堂!對于這里有畫這件事情,大家是早就知道的,但是以前只當成普通的壁畫而已,並不在意。沒料到倉庫的整個頂棚上畫滿了美麗的藤蘿花,枝葉招展、栩栩如生。雖然在蜘蛛網和灰塵的包圍里看不清楚,但是人們直覺感到,這一發現很重大。

聞訊趕來的專家證實了大家的猜測,這是盛清時代風行于皇宮的西洋風格通景畫,這座漏雨的庫房也不是平常的小房子,它正是乾隆傾注一生心血、寄托晚年向往而專門修建的養老休閑之所倦勤齋。

乾隆皇帝繼承皇位之初就曾表示,如果在位60年,就會將皇位「內禪」給兒子,自己則「寧息養神,平和養生」,做太上皇,「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閑」。為此,在1771至1776年的5年間,皇宮的東北角大興土木,遍征中原名匠,在原寧壽宮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座太上皇宮殿寧壽全宮。

作為太上皇宮殿的新寧壽宮從建築到裝修都仿照了皇宮西北角的建福宮。建福宮位于重華宮之西,是重華宮的西花園。而重華宮是乾隆皇帝「龍潛」即登基之前的舊邸。「胗為皇子時,于雍正五年大婚,自毓慶宮遷居西二所。踐祚之後,升為重華宮。其後,漸次將西五所構為建福宮、敬勝齋等處,以為幾余游憩之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頂戴最新章節 | 頂戴全文閱讀 | 頂戴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