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潼關城內處處鼾聲,不當值的官佐日上三竿尚且高臥,當值的倒霉蛋哈欠連聲,卻仍需兢兢業業,恪盡職守。
不過,雖然吃了酒的當值官兒們很是辛苦,卻沒人抱怨,因為甘陝總督大人大清早便升堂議事,政事堂里濟濟一堂,勝捷軍高層全數到場,這麼多高官不辭辛苦,一大清早便勤謹忙碌起來,別人還好意思抱怨麼?
總督府里,楊剛為一件事煩惱不已,這件事是昨夜宋康年所提遣使往金陵覲見新君一事,福王朱由崧登基稱帝,年號弘光,遠在三秦、注意力全放在滿清韃子身上的勝捷軍到得今日才得到確切消息,以前不知道也就罷了,如今知道了,立刻便引發了巨大反應。
大明二百七十六年,正朔地位深入人心,是以勝捷軍中不論文武,大多數人以為應該立刻與金陵聯絡,遣使覲見新君,在這一點上勝捷軍上下一致,幾無異議,可是,當楊剛將弘光帝當下國策講述出來,著重強調其與自己想法、與勝捷軍利益違逆之處後,林寧、顏越、武長清等文武官員便起了紛爭。
以武長清為代表,陝西布政使司以下一干文官以為,聯清剿賊一策並無不妥,李闖荼毒天下數十年,聲勢浩大時曾有百萬賊軍,是大明心月復之患也,滿清麼,雖然如今佔了北京,可是區區蠻夷小族,哪里能與李闖相比!
弘光帝是大明正朔皇帝,聯清剿賊也策略正確,勝捷軍便應當不打折扣地執行,更重要的是以此向金陵朝廷表達忠心,為勝捷軍,尤其是為一干文官今後的地位、富貴奔走一番!
相比文官們的想法,林寧、張路、姜瑰等人則有自己的想法,忠于大明,盡速遣使覲見,這一條沒什麼可說,可是派誰去則需大大商榷一番,至于聯清剿賊麼,想起不久前風陵渡一戰,深知韃子厲害的武官們紛紛嗤之以鼻。
李闖也好,韃子也罷,都是虎狼之輩,與虎狼聯手,一不小心便要被反咬一口,總督大人所想與文官們的主意都不靠譜,引虎驅狼,坐山觀虎斗才是上策!
武官們既不認同聯清剿賊,也不認同聯闖抗清,只想固守三秦,這一點與顏越、莫言等軍中幕僚意見是一致的,可顏越、莫言又有自己的小心思。顏越、莫言都自江南來,深知江南官僚貪腐,軍隊糜爛,已有五個月的金陵朝廷多半月兌不了黨爭之事,此時遣使去往金陵,好處是不用想的,要是被扯入派系斗爭,那才麻煩,再往深處想,金陵若在伸出手來,伸到三秦………
甘陝兩地施行新政,日異月新,勝捷軍固守潼關,三秦穩若泰山,這等情況下,顏越、莫言不願意讓新政冒一點點風險,不願意任何黑手帶來一絲絲改變,所以對遣使覲見一事絲毫不熱衷。
若是李闖敗亡,江南能守住麼?若是守不住,唔,總督大人連闖抗清一策雖不可行,可私下里悄悄給李闖一些物質支持,只要不為人知,不落下把柄,影響總督大人和我勝捷軍的名望聲譽,倒是可以考慮一二。
政事堂上,顏越、莫言站在一角,悄聲商討,林寧、張路則和武長清等一干文官爭執不休,為要不要出兵剿賊,也為由誰往金陵覲見扯皮、爭吵。
各執所見,堂上亂紛紛的,楊剛捂著額頭,真心覺得煩躁,可是再煩也得听著,得想辦法統一意見,拿出一個最終的辦法來。
遣使覲見不過是小事一樁,反正,哼,要是歷史軌跡不變,南明小朝廷短命的緊,根本無需費心,反倒是該如何處理與李闖的關系更為緊要!
出兵剿賊麼,哼,一干文官不懂軍事,鼠目寸光,純粹胡扯。與李闖聯手,共同抵抗韃子?唉,仔細想想,這個主意也不靠譜,我是一時沖動了,如顏老頭所說,悄悄給李闖一些支持是可以的,可聯手麼,就大可不必了。
楊剛心里反復衡量,努力思索,身為甘陝總督、勝捷軍總兵官,楊剛的決定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聲咳嗽之後,正在爭執的文武官員都沉默下來,齊齊等待楊剛開口。
「我勝捷軍屢經大戰,疲憊不堪,今年之內不宜再動刀兵,所以涉及李闖的所有事情都不必再議了!」
楊剛一開口就終結了一個議題,卻是玩了一招雲手,將問題推到了天邊,堂上文武互相看看,倒也有志一同得很,無人發出異議。
「遣使往金陵覲見一事麼,布政使司就不要管了,你們最緊要的是治理地方,積蓄民力,休養生息,使得甘陝太平安康,著落在你們肩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勝捷軍未來如何,能不能保家衛國,抵御外侮,也著落在你們治理地方的本事上!」
「林寧、張路,你等要一心操練兵馬,與兵事無關的就不要瞎操心了,我勝捷軍如今固守秦地,一時無力驅逐韃虜,復我漢家河山,可以後就永遠不出潼關了麼!若是有朝一日我勝捷軍東出潼關,與韃子一決死戰,你等有信心戰而勝之,將韃子趕出關外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