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掌控世界 一千零四十章 再一次打擊(中)

作者 ︰ 在皖人士

不管是在什麼時代,掌權者想要發揮自己的抱負,基層的人民想要有著安穩的生活,那麼必須要有著一定和平的環境,不然的話,越是看著繁華,也越是刻意招惹到餓狼的來襲。

就像是清代的時候一樣,雖然清代的發展還算不錯,雖然達不到巔峰,但是也還能夠保持基層人民的生活。但是因為自己沒有發展國力,卻坐擁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土地,所以才惹來了八國聯軍。這其實就是一種教訓,不管內部看著多美,要是沒有相應的武力,那麼這樣的美麗注定不能夠是自己可以長久擁有的。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場征服與被征服的歷史,就像是進化論之中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一樣的,雖然血淋淋的,但是確實道盡了這個世界的主旋律。現在的主旋律雖然看著是和平,但是這些和平是建立在無數的尸骨之下的,現在每個國家都在努力的增加著自己的力量,一旦有著野心家的出世,那麼這樣的和平脆弱的如同處女的那層膜一般,輕輕一踫也就破裂了,這才是現實。

事件的心理影響,只要社.會、軍隊和個人善于運用,都會轉化成巨大的精神動力。一先秦兵家以‘養勇用戰‘為最高價值目標,那時,要求軍隊‘明恥‘的教育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有‘明恥教戰,求殺敵也‘的論述。《吳子.圖國第一》中有‘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的見解。《軍事歷史研究》。

後世的2009年專刊《辭海》對‘恥‘字的解釋是,‘羞愧之心,恥辱、可恥之事,侮辱‘。通常把‘恥‘和‘辱‘聯合起來用,表達與‘榮譽‘相反的一種情感。正所謂‘人不可以無恥‘,而應‘知曉禮儀‘,甚至‘有死而榮,無生而辱‘。可見明‘恥‘目的是為了達到一種‘榮‘。所以吳子說‘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通過各種形式的教戒方法,使軍隊能明理知義,‘尚羞惡‘,具備‘有恥‘的覺悟和行動,從而為追求榮譽而戰。

華國古代,受儒家禮教思想的影響,恥辱感成為民眾道德實踐的心理底線,也是個體或社.會團體思想和行為的最基本的德性準則。恥辱感有內含和外彰兩種存在形式,一般的民眾可能不直接面對生死、榮譽的考驗,屬于內含型居多;而軍隊則處于勝敗榮辱直接的考驗中,通過作戰行為表現出來,屬于外彰型群體。

因此,基于社.會對恥辱這個道德底線的敬畏,軍隊則充分地加以利用,通過教戒達到‘近乎勇‘的目的,即所謂‘知恥而後勇‘。可以看出,把負面事件的心理影響轉化為明國恥、民恥、軍恥這種教育的實質,就是國家和軍隊用一定的具有能激發恥辱情感功能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對軍人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樹立榮譽感為目的,培養作戰勇氣和戰斗精神的一種政治行為,它應當屬于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或重要方法。

特別在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在培育革命軍人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感,在圍繞軍事斗爭準備培育戰斗精神的過程中,應當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和領域。二檢閱古代戰爭史,我們可以把以負面事件的心理影響轉化為‘知恥而後勇‘的過程稱為‘軍恥教育‘。軍恥教育通過‘明恥‘,幫助軍人確立恥辱感,而軍人為了維護恥辱這個道德底線,從道德責任上產生出作戰的熱情和勇氣。

明朝郭士俊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論述,他強調指出:‘兵不知恥,非王兵也。將不知恥,非王將也。‘可見,兵將是否具有知恥之心,是否具有‘明恥‘之道德情感,已經成為是否勝任本職的重要標準。先秦兵家吳起也強調:‘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不難看出,軍恥教育的目標在于作戰本身,在于保證軍隊有勇氣作戰。同時,‘養勇為戰‘,軍恥教育也為軍隊平時練兵熱情和作戰勇氣的養成提供基礎的訓練方式。

通過培養有強烈的‘禮、義、廉、恥‘之道德情感的軍人,實現作戰勝利的最高價值目標。如果從古代軍恥教育的內容上系統地加以分析,可以看出這種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以‘禮‘‘義‘‘仁‘等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等作為‘軍恥‘教育的基礎內容。

‘軍恥‘作為一種道德行為規範也同樣不是空中樓閣,它以社.會和國家的基本指導思想、理論觀點、社.會規範為其穩固根基。古代兵書中的‘明恥教戰‘,亦即‘明禮教戰‘、‘明義教戰‘,‘禮‘、‘義‘就是‘恥‘的基礎性內容,因為既然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義‘為標準的榮辱觀,它就必然成為‘恥‘的基礎。

這樣看來,‘恥‘的內容又具有廣泛性,它是社.會主導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具體到軍隊建設和作戰要求的表現形式。可見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軍恥‘教育與其它教育有著共同的教育內容和形式,二是‘軍恥‘教育更側重于道德規範特別是榮辱觀方面的影響。

軍事文化研究.略論戰爭史中的負面事件對培育軍隊戰斗精神的作用二是以‘教戰‘即提高軍事素質、軍事技能等為主強化軍人業務素質思想,這是構成‘軍恥‘教育的重要內容。‘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因為在古代兵家看來,軍人如果不懂陣勢、用器、賞罰、戰法之道,也是一種‘羞辱‘的事情,而懂了這些,才能‘負以勇‘,藝高人膽大,軍人不能具備本職需要的基本業務素養就是奇恥大辱。顯然,在華國古代,創新戰法、苦練殺敵本領也是軍人非常光榮的表現,反之就是羞恥的表現。

三是對恥辱事件即負面事件的反思和教育等思想和理論,是古代‘軍恥‘教育最有特色的重要內容。對恥辱事件即負面事件的反思和教育具有激發和強化有利于統治階級正面的觀念、觀點、規範的情感等心理功能。古代‘含恥雪辱‘的戰例比比皆是,就是充分利用了軍恥教育的激勵作用。像勾踐‘臥薪嘗膽‘、曹操‘割發自刑‘等等直到今天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事例,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將士們奮勇作戰。

三‘軍恥‘教育是要激起對方內心強烈的‘恥辱感‘,起初是較強的心理體驗和心理落差,其後促使對方能較快地表現出行為傾向,而且這種行為傾向的動力強度比其它動力源來得更加強烈和穩定。

根據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看法,一般說來,人的‘恥辱感‘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對個體背離社.會義務行為的否定性評價,是否定、貶斥和譴責;另一方面是個體的心理感受,即個體對自己行為的負價值的自我意識和恥辱感。‘這兩個方面其實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前者是恥辱感產生的社.會因素,後者是恥辱感產生的個體因素。

如果這個觀點揭示的是‘恥辱感‘的規律,那就也應當適用于或基本反映出古代‘軍恥‘教育的方法.論。在古代,軍恥教育的途徑主要是‘教戒‘,依據恥辱感產生的兩個方面分為兩種,一種是‘他律‘、‘外求‘,就是執行軍紀軍法,外在強制要求,重視這種方式多為接受韓非法家思想的主導者。另一種是‘自律‘、‘內省‘,就是通過教化,讓軍人明白標準從而主動反省自己,主張‘重禮輕法‘,重視這種方式的多為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的教育主導者。

而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從實質來看,這兩種方式是殊途同歸,在實踐中基本上是並用的。隨著社.會的進步,這兩種方式也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至于更具體的教育手段,古代軍隊一是采取‘明恥‘的方式進行說理,借鑒古代社.會比較盛行的‘講道‘的形式,從統治階級立場灌輸‘禮‘‘義‘‘仁‘等道理,明確什麼是恥辱的,完成觀念上的統一。

「武王伐紂」時的檄文比較典型地反映了向官兵「明恥」的方式。二是采取守信立威、樹立榜樣的形式進行身教。古代軍中幾乎盡知「孫武練兵斬美妃」、「王翦陣前練軍體」的典故,就是證明。三是以史為鑒、吸收經驗和教訓。如「痛失街亭」,「大意失荊州」,這幾乎可以從許多兵書中主讀到。四是通過練兵作戰等實踐鍛煉,接受各種榮辱標準的檢驗,不斷強化勇氣的培養。作為現代軍隊,「明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側面,作為戰斗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徑,還應借鑒古代軍隊「明恥」方式的合理成分,在實踐中得到應有的重視與合理的運用。特別在榮辱觀教育、價值觀教育、任命感教育中,應當說還有較大的開掘空間。戰斗精神的培育如果能夠激發起廣大官兵最強烈的心理體驗,才算達到了目的。(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之掌控世界最新章節 | 重生之掌控世界全文閱讀 | 重生之掌控世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