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風雲 195 中庸之道(中)

作者 ︰ 孤舟六百

這一年多來,天啟在做很多事的時候都要先講很多道理,讓一幫老臣心里很不爽.但凡一個成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是非觀,這些觀點隨著人越老越顯得成熟,當然也讓人越顯得固執。本書最新免費章節請訪問。對天啟的道理很多人都不舒服,都想的是你要做什麼事直接做就是了,反正你是皇帝不需要借口,大家都不是小孩子沒必要听那麼些廢話。

這些不喜歡講道理的人中不包括劉宗周,劉宗周是個死腦筋不會裝糊涂,想了幾個月現在居然提出要搞個平等對話出來,對此高攀龍都感到很無語,很想找個空告訴他朝中事務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現在一听天啟和劉宗周兩個碎嘴要討論中庸之道,高攀龍和徐光啟都很高興,認為這樣一來至少能讓其中一個以後會收斂些,對不喜歡把時間ang費在講道理上的眾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高攀龍說︰「劉大人開始說要平等對話,臣不敢說來主持,就跟徐大人一起當個旁觀者來記錄,皇上看可好?」

天啟點頭說︰「可以。」

劉宗周見天啟胸有成竹的樣子,心中頓時生了疑,但仔細想了想認為除非天啟扯歪理,否則絕對不會難倒自己。不過也不能大意,根據這半年的經驗來看天啟講起道理來也是有一套的,想明白了後劉宗周說︰「皇上也對中庸之道有心得體會?」

天啟說︰「看過半本《中庸》,大概了解一點意思。」

劉宗周一听更放心了,于是點頭說︰「皇上英明睿智,看半本就勝過很多人了,不知道皇上在里面看出了些什麼?」

天啟說︰「朕曾經听人說半部《論語》可治天下,高興之下看了一下《論語》,可是看過之後才發現看《論語》只能治事不能治國,就算是治事也要引進法家的嚴明律例,否則會出現情大于法的結果。後來朕在偶然間看了半本《中庸》,覺得中庸之道才是治國之道,不過後來想了想覺得看半本都多了,認為只要明白‘中庸’二字就夠了。」

劉宗周見天啟開始說中庸之道是治國之道,心里覺得很高興引為知己,後來听天啟說只要明白中庸兩個字就夠了,意思就是里面的內容約等于廢話,心中就微微有些不舒服。不過劉宗周沒有把不舒服表露出來,只是淡淡地問︰「不知道皇上從中庸二字中明白了什麼治國思想?」

天啟把劉宗周的情緒看在眼里,不動聲色地問道︰「朕的見識可能很膚淺,听說劉大人對中庸之道有研究,尤其對里面的‘慎獨’思想有心得,曾說過《大學》、《中庸》都可以用‘慎獨’來概括其精義,能不能請劉大人先講一講對中庸二字的解釋?」

見天啟說得謙虛,劉宗周微微點頭說︰「對中庸二字的解釋古往今來有很多,但意思大同小異。中就是持中守平,不偏不倚;庸就是庸常,強調與周邊事物的和諧。臣之所以說‘慎獨’為《大學》、《中庸》之精義,是因為臣認為獨既本心,或者按陽明先生說的是良知,人如果都守住本心良知,由格物致知而誠意,由誠意而達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

劉宗周的這番話一出來,連高攀龍和徐光啟都連連點頭,天啟心里很不爽,決定打擊一下他的得意心情,于是說道︰「劉大人對中庸二字的解釋令朕很滿意,不過朕認為這種解釋不具體,容易被人把中庸之道誤解為折中主義。而且朕還認為劉大人的‘慎獨’思想不符合中庸之道!」

劉宗周正微微有點小得意,被天啟這麼一懷疑一否定,忍不住問道︰「那以皇上之意什麼才是具體的解釋?臣的‘慎獨’思想又哪里不符合中庸之道了呢?」

天啟說︰「朕認為應該用八個字來解釋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極端,與時俱進’這八個字。中庸一書開篇明義,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不偏就是指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快不慢等等意思,歸根結底就是不走極端♀個不偏是指個體的行為,可以稱其為折中主義很好理解,普通百姓都能說出‘前面真辛苦,中間最舒服,後面挨’的話,說明折中主意是深得人心的。不好理解也容易被人忽視的是‘不易’二字,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劉宗周想了想問道︰「依皇上的意思,這‘不易’二字該如何解釋?」

天啟說︰「朕前面已經說過,不偏是指個人的行為準則,那麼不易就應該是指個體在整體中的位置和作用,古人不喜歡說廢話不可能用兩句話說一件事。不易就是不改變,不因為外部條件、周邊環境、內部意願條件的變化而改變,但我們知道社會是在不斷前進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要使自己在整體中的位置和作用不改變,就必須隨著整體的變化而變,不太過也無不及,這就叫與時俱進。」

劉宗周想了好一陣說道︰「皇上的話看起來有一定道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可以算是中庸之道的具體解釋,不過臣要回去好好想一想,再跟其他人商討一下才能認可。」

天啟兩手一擺說︰「沒關系,劉大人開始說過了,平等對話可以就同一話題舉行多次。」

劉宗周點頭問道︰「那麼皇上說臣講的‘慎獨’思想不符合中庸之道又怎麼解釋?」

天啟說︰「不僅僅是劉大人,歷朝歷代包括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等很多思想都不符合中庸之道∞開始已經說過,中就是折中,就是執其兩斷取中節的意思,在思想傳播上要在所有人中找到一個中間點,目的是讓大多數人認同你的觀點。但是,無論是程頤、程顥、朱熹還是王陽明,包括你劉宗周劉大人,你們哪些思想不是僅僅針對讀書人來的?在大明的萬萬百姓中,讀書人是很少很少的部分,所以朕說你們的思想不屬于中庸之道,因為你們走極端了。」

天啟也知道自己這話有些近于扯歪理,見劉宗周不說話天啟開解道︰「其實這也不能怪你們,要怪就怪孔聖人,他曾經說過‘吾幼也賤’的話,從他的話里可見他是把低層的農夫、工匠看成低賤之人的,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劉大人不必耿耿于懷。不過朕要說明一點,現在的大明沒有低賤的職業,你們在制定政策是要切記不能制定出歧視政策。每個人都只有兩只眼楮一個腦袋,包括朕在內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劉宗周問︰「皇上說不走極端是折中主義,需要考慮所有人的意見再執其兩端取其中,這點臣不敢苟同。天下的讀書人掌握了治理國家的道理,普通百姓服從教化就好,正所謂風行草偃是也。就算要折中也應該在讀書人的意見里折中,而不應該包括普通庶民,聖人說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就是這個意思。」

劉宗周的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思,大明的治國原則就是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則,沒有人會把普通百姓看在眼里。听了劉宗周的話,連一貫具有親民愛民形象的徐光啟和高攀龍都微微點頭,可見這大明的士大夫階層從心底里是看不起普通百姓的,其內心想法就是對百姓可以施舍、可以同情,但誰要想跟他們坐在一般高的位置上,那就沒商量。

天啟想了想說︰「朕在去年說過一句話,就是現在最需要的有兩種人,一是有能力的人,二是听話的人大夫不一定都是有能力的人,有些有能力的人不一定都是士大夫。弦高退秦師時不過是鄭國的一個牛販子,曹劌幫魯莊公打敗強大的齊軍之前,不過是魯國的一名隱居者,這說明勞心者治人只是一般情況,特殊例子還是有的。」

這商議政務一般來說都是討論普遍存在而很少考慮特殊例子,天啟用特殊例子來否定普遍存在令大家很無奈,劉宗周正想出言反駁,只听天啟又說︰「我們主要說的是中庸的中是不是折中主義,至于在什麼範圍折中以後空了在討論如何?」

見天啟讓步,劉宗周說︰「既然皇上這麼說臣同意中庸的中作折中主義來講,但是皇上說的與時俱進又怎麼解釋?主要是該向哪里看齊?」

天啟說︰「還是那句話,誰先進誰有用听誰的,就像泰西人的知識比大明的先進有用,我們就要不恥下問向他們看齊跟他們一同前進。我們看齊的目標就是孟子說的天時、地利和人和,也就是說無論是外部條件、周邊環境還是內部意願出現了變化,只要這種變化比現有的制度更先進更適合更有用,我們就要放下架子去學習去改進。很多朝代的君主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會亡國。」

見大家沒說話,天啟笑道︰「不過話又說回來,假如秦始皇明白這道理讓子孫與時俱進,現在也沒朕什麼事,估計跟你們說話的現在是秦一百世。」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天啟風雲最新章節 | 天啟風雲全文閱讀 | 天啟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