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溝里,清水、沙子、石塊、水草、小魚、小蝦,各是各,自成一體,卻又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個小天地。
孔子操琴圖里,一棵大樹下,孔子奏著古琴,他的弟子們,坐在近旁,或手持書簡,或撫須,或兩兩對望,或低首,或探看,或注視,或側頭的在旁傾听著,樹、石、琴,台,人,構築了一幅美妙圖畫。
這世間,誰能夠取代誰?徒弟未來繼承了師傅的衣缽,師傅依然是師傅,徒弟任何是那位師傅的徒弟,就像父與子,是各自的存在。
也許僅僅是一閃念,像是在某個課堂上,見過幾幅古畫。那位持古畫的老師似乎曾點了班上成績最好的幾位同學,談談師生關系。
有同學曾這般說︰「師傅教會了徒弟,待徒弟出師拿了師傅的信物,徒弟就變成了師傅。」
老師問︰「如此一來,師傅又該如何?徒弟又該如何?」
那位同學說︰「師傅就可以退休享服了,徒弟就接替了師傅的工作。」
老師問︰「那之後呢?徒弟為誰工作?」
那位同學想想說︰「徒弟為師傅工作,也為自己工作。」
老師問︰「那什麼是師傅做的?又什麼是徒弟做的?」
那位同學說︰「師傅退休前是師傅做的,師傅退休後是徒弟做的。」
老師說︰「那就是說,師傅退休前,是師傅的業績;師傅退休後,是徒弟的業績。那你如何能夠說,師傅退休後,徒弟既是為師傅工作,也為自己工作?」
又一位同學說︰「師傅就是師傅,徒弟就是徒弟;不管未來,師傅是否退休,徒弟也變不成師傅;因為他們是兩個獨立的人。」
老師問︰「如果,等到徒弟出師,只能有一位師傅的時候,那將如何?」
那位同學答︰「如果徒弟繼承了師傅的衣缽,那師傅就是父。」
旁邊有同學插話︰「那你家不就有兩位父親?」
新點到的同學說︰「等到徒弟繼承師傅衣缽的時候,那就是分別的時候。徒弟將去另外的地方,做好一位老師。」
一個成年女人說,一個家里兩個父,能夠調和的只有︰親父和岳父。至于養父嘛,終究還是要回自己家的。如此一來,能夠繼承老師衣缽的弟子,就成了兒媳或者女婿了;那做不成兒媳或者女婿的弟子,就需要在另外的地方開創新天地。
一首詩里寫到︰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于那些別師另覓天地的弟子們,很多可能就在那不高的山里,不深的水中;當然,也會有個別會飛進高牆大宅內。
如果每個人都有本位論,又都想體現自身價值,又尊重他人價值;那就得懂得相得益彰,又自成一體。那般的美妙,就可以形成一個美好的天地。
隆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