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河 戰太行 第一百五十二章 潞州不可棄,霹靂不可敵。誘餌!

作者 ︰ 老酒里的熊

河北州府眾多,卻只得一處可安宋民,皇兒與秦相仔知端的。後宮不可干政,就當本宮沒說過罷了。」韋後輕描淡寫地說罷,任秦檜與趙構發呆,自返寢宮去了。

「是極是極,怎麼沒有想到還有澤州府這一著?」趙構漸漸開顏,秦檜卻滿口發苦︰若是宋人渡河後直奔澤州府,楊再興自然卻之不恭,但金使卻未必去了就不再回來,那時又如何交待?但趙構之意已決,自己難道堅持要把宋人送到燕雲諸州去?雖說有趙構在上面罩著,但天下罵聲四起,卻是誰也堵不住的。

當下臨安府諸州縣鬧得雞飛狗跳,四下搜索南下的宋人,金使見趙構與秦檜如此用功,才漸漸松懈些兒,遂日日周旋于臨安諸坊肆瓦子間,留連忘返,不再以差使為念。官差至牛家村時,竟犯到了梁山後人所在的宅院,眾好漢雖一再隱忍,可惜滿口的山東口音卻是誰也遮掩不得,臨安府衙差役幾乎便要與眾好漢動起手來,最後還是吳姓漢子喝住眾人,小心陪了不是,又送上些銀錢,方才免去禍事一樁。但眾好漢卻頗為不平,最後相商之下,主動想要過河投奔晉城、太行而去的竟佔了半數,無奈之下,紛紛收拾行囊,院中只有郭家妻子就快足月臨盆,留了下來,其他人都漸次北上,與晉城商號同行至澤州府。

江南諸路紛紛打听消息。臨安府動靜自然瞞不過其他州縣,也不過裝模作樣地遣發些宋人北上,卻是以隨晉城商號行動地居多,再造些名冊到臨安,秦檜匯總後報與金使。可憐沿江一帶的金人所設的接待處,閑坐竟月。居然一個宋人都沒有接到,倒是瓊所轄開封李家渡上,一船船宋人拖家攜口北上,瓊明知他們是投奔晉城而去,卻樂得裝傻,詳為造冊而已。待兀術得報時,開封府所報遠甚其余諸路,大約前後也有二三萬宋人北上。只是落在何處卻不知曉。兀術問明燕雲一帶,略無一家遷來,心知此事難為,只得暫歇。

只是這里趙構裝模作樣,可苦了晉城「張子魚」!洪皓派遣大批人手,不斷從開封轄下帶宋民至澤州府,其中倒以青壯年居多,老弱在江南者,哪個肯輕易北上?只是晉城規模,也不過五六萬人到頭。眼下除了沿城牆一帶還有十來丈空地,因防火攻不許修房外,城中舊房已經修繕一新,全部住上了太行山下來的宋人,連城外榷場中都住了不下兩萬人,早就超出負荷。眼下新增三萬宋民,糧食還能夠供應得上,居住卻成了大問題。待要擴大晉城,修建工程非同小可,只得另謀他法。

「高平、陵川、沁水諸縣,皆不下兩萬人,實在住不得了,雖然不計城防。卻也已經住到了城外,再者土地實在不多,若要住下去,怕是明年耕種時為難了些。」王蘭一向負責三縣建設。雖然管理已經移交給了洪皓,但詳細情況還是知道的。楊再興立在城頭上,任春寒料峭,不肯回府︰城外里許內皆是宋民搭建的臨時住宅,亂成一團。若是此刻金人要來為難,連晉城都將遭池魚之殃。

「罷了!」楊再興咬咬牙,知道澤州府已經裝到了最大容量,這不是後世地集約化農業時代,晉城所在的澤州府就可以住得下兩百萬人,不僅農業無法支撐,更加無法進行戰時攻防,遂轉頭對王蘭道︰「咱們向州借地方安住些宋人!」

王蘭道︰「自殺了麻札之後,岳縣、沁源已在我軍手中,眼下也各安置數千太行宋民,雖然尚未住滿,卻是有後顧之憂︰只怕拔里虎率部清剿,那時人少還好辦些,人多了就進退兩難。多虧太行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諸寨兄弟不時下山攪擾,襄垣、屯留、黎城等縣時時易手,才未殃及岳縣、沁源宋民。眼下拔里虎率部死守潞州府,絕不輕易招惹太行兄弟,倒也無功無過,諸寨誰也沒有這個實力去踫他,但得相安無事便罷。襄等三座空城佔之無益,偶爾歇兵罷了,只勝過曠野駐營。」

楊再興沉默許久,與王蘭下了城牆,返衙召洪皓相商。

「先生以為,若某著人去取了潞州,上京會有何等動靜?」楊再興開門見山問道。

洪皓卻並不錯愕,澤州府城外三萬宋民,擠得榷場江滿滿當當地,連城牆腳下都暫住了上萬人,開春時還不為難,等過得幾月,風雨無常,疫疾必生,再者,總不能靠晉城中府庫總養活這些人,必竟多少積儲些糧草,都在為練兵與北伐大業作準備,不能全用在救災民上。

「大人,上京諸酋,未必就肯安心讓大人佔了澤州府,只是無力左右罷了,據老夫所知,兀術麾下可用精騎不過兩萬余,近年南北議和之後,頗對蒙古諸部用兵,雖以三數千騎為常,卻仍然損耗不小,若是要取澤州府,卻非十萬大軍莫辦,便征齊漢軍,攻下澤州,只怕上京也難保平安。是以大人若攻州,老夫以為,上京或者責以言辭,或裝作不知便罷。但若大人師出無名,只怕兀術也為難。此外,州府並非岳縣、沁源可比,城高池深,不下晉城,兵馬也有萬余,女真精騎也有三五千,如何攻克,倒須思量。」洪皓當然知道楊再興急于取得潞州以安宋民,只是古之上黨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按常忖度,晉城軍能夠出動的兵力也只堪仿佛,是極難以攻取潞州府的。

楊再興只略一猶豫,便追問道︰「先生以為,潞州之地如何?」

洪皓心中喟嘆,曉得楊再興需要一個充足地理由對潞州用兵。問這話只是方便下決心而已,當下慨然答道︰「潞州為古之上黨,地勢高絕,居高臨下,沃野百里,昔日曾治今之澤州府。實扼太行東西沖要,河東路用兵之竅要,用兵者不可不取之。其東出中原,可阻絕京西路河洛諸,再輔以太行八,則開封以西,百余城池,千里江山。不復為金人所有矣。太原府、解州等地,如在囊中爾。州諸山環繞,惟水可出,白又在太行義軍手中,此為用兵之絕地

不可不佔,亦不可輕棄。只是若晉城軍去佔了,兀何,異日大人大舉發兵之時,必出自潞州!」

楊再興遂不再問。而是召岳雷、高林、王蘭、羅彥等,細商用兵之策,自晚餐時起,直到子時過後方罷,眾將自回營中安排將校不提。

紹興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楊再興輕裝簡從。悄悄往太行山下,郭鐵匠新設的「火器作」而去。其地址在一絕谷中,當日即在此殲晉城中女真精騎千余。還未到谷口,遠遠就有哨探鳴鏑止住眾騎,待近前看到是楊再興,屁顛屁顛地換了哨聲,跑去通報了。不消一刻,眾騎進入谷口。三道寨柵前後阻斷,最後一道竟然是石柵,山坡上胡亂堆放許多碎石,若有人來攻時。便有百十人自山上拋下亂石來,也可阻止上萬精兵!

楊再興見這里防備得如此森嚴,也不覺暗暗稱是。

「兵者,國之利器,《武經總要》上早有明言,利器不可輕易示人,是以小老兒擅自安排了些防御,哪里入得大人的法眼,不過是防備些宵小之輩罷了。」郭鐵匠出迎時,居然說得有板有眼,楊再興聞言,開懷大笑。

「怎麼樣?郭先生,某家所托之事辦得如何?」楊再興隨郭鐵匠步行前往谷後的一片石砌房,看到連房上都蓋地薄石板,周圍抹上濕泥,曉得是防火的火器作,信口問道。

哪曉得老郭語音發顫︰「大人天縱英才,實在是不世所出,連武經總要上未載地奇方,也知之甚詳,不瞞大人說,小老兒一生,見過不少先祖遺下的火器,卻沒有一件有大人的配方所出的這般威力,若大宋朝早年間有此利器,只怕番賊渡不得河!」

楊再興止步,輕輕拍一下老郭肩頭,笑道︰「郭先生見聞廣博,當知利器只用得一時,勝敗之機,端在用利器的人,而非利器。如今晉城雖有此利器,卻也不可輕用,深藏之,慎用之,若為賊子所獲,反過來對付宋人,卻又如何?」

郭鐵匠聞言,略一思忖,額頭見汗,見楊再興已經走了數步,默然跟在後面,心中訝異︰「楊大人早年間只聞說英勇無敵,幾時曉得偌多事理?連老夫這些年來,也未明白此節︰大宋許多火器,並非金人所有,偏偏到用時總是無法取勝,原來是在用火器的人!」

經過十余間石屋,楊再興都見到里面匠人小心翼翼地用水浸石,將火藥原料細研粉,想來這一片石屋中都差不多如此,也就沒有再看下去,問郭鐵匠道︰「可有制好的火器?」

老郭前行帶路,過得兩里,又是一片石屋,卻有數座高爐依矗立,怕不有數丈高下,百余匠人在這里煉鐵鑄模,以盛火藥,制成的火器卻還要往里面深入二三里。

至谷中開闊處,有數里寬地一處河谷,河床深陷入谷中,地面不可見,只聞水聲震動山谷,聲聞數十里,楊再興點頭稱許︰在這里試驗火器,確實不易為山外所知。山腳下相隔數百丈遠,便有一石洞,倒好做天然的軍火庫,郭鐵匠吩咐一聲,幾名小徒弟飛奔而去,片刻間捧出數枚「鴨蛋」來,卻與最早看到的形狀相仿佛,只是形體小了許多,只得碗口大小,楊再興提起一個,在手中掂了掂,當有兩斤上下,比上次看到那個重量近二十斤的輕多了。「鴨蛋」上一端封死,另一端卻留了一條引線出來,長約尺許。

「幾位爺,便請退後,小老兒這就試炮!」老郭意氣風發,這里是他的地盤,自然由他說了算,楊再興率高林、岳雷二人緩緩退到山腳的一個土堆後,看老郭表演。

靠近河邊處有一個大坑,大約那里試過不少火器了,老郭著人在坑里放了幾件盔甲兵器之類,然後取出數尺長地引線加在鐵鴨蛋上,將其置于坑中,引線搭在坑邊上。點火的方式頗為新穎︰老郭拾起一塊碎石,猛砸在引線頭上,碎石與地面石板間迸出火花,老郭立即轉身飛奔,很快消失在河邊的一聲巨石後。

稍過片時,轟隆一聲震響,饒是岳雷與高林都曾經歷過戰陣,仍然被駭得面面覷︰這樣的火器,且不說殺傷力如何,單是這聲音,便可讓久經訓練地騎兵馬隊出現混亂!

楊再興卻帶二人下到坑中,細細檢視︰坑中所安放的盔甲皆有損傷,卻是輕重不一,頭盔只是破損,胸甲卻被直接擊穿,但四處嵌滿鐵珠,如數十支勁弩齊射過,若是近處當此一擊,便是萬人敵的猛將又如何?岳雷與高林再次被震懾,二人所練多年的武藝,在這樣地火器面前一文不值!

郭鐵匠見三人表情,面有得色,只是緊張楊再興的評價。

「郭先生——」楊再興拾起坑中地一片鐵炮殘片︰「某家上次說的那個‘鐵蒺藜’,不曉得可有制成地樣品?」

老郭一張臉通紅︰「大人畫的圖樣,《武經總要》上也有相像的,只是小老兒手拙,與眾兄弟費了多日,也不曾做得出來,日後定如大人所願!」

楊再興一嘆,曉得後世的手雷還是有些難度的,當下也不好多說,只道︰「這個已經不錯了,聲如霹靂,便還是如書上所言,叫他霹靂炮吧,只是不可外傳,谷中還須增加人手,防備得謹慎些。」

高林點頭稱是,有此利器,晉城哪里還怕十萬大軍?

五日後,一隊隊宋民途經潞州府城外十余里處,緩緩前往屯留縣城,魯秀林聞報,說是這些宋民都是從江南北返的屯留縣故人,約模有三千余戶,其中倒有不少原來就住在潞州府城中地,只是「過家門而不入」,不肯到潞州府城來罷了。

「魯大人,這怎麼可以?且派些漢軍,定要將這些個宋人都驅到此間來,莫要又落入了太行山賊之手!」拔里虎在潞州府衙喝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小商河最新章節 | 小商河全文閱讀 | 小商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