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河 戰太行 第一百六十二章 臨安污濁地,瓊州靜淨天。南渡!

作者 ︰ 老酒里的熊

再興在信中,對泉州造舟之舉全力,並告之阮灕師,舟成之日,足孚應用,不須為此顧慮。緞坊之事可另行擇地而建,倒是江西景德鎮高嶺一帶,須不計高價,購買或興建大型瓷窯,其作用不下緞坊,或者利潤更高。江南各茶場也應如是,雖朝庭對茶葉壟斷,但只要能夠與各地茶鹽提舉司關系搞好了,應該也可以獲得充足的茶葉供應。

但王蘭前往瓊州一行,卻另有要務︰洪皓告訴楊再興,大宋沿海有二十余處港口對南洋貿易,但瓊州一地就有五個港口,只是由于人口太少,生產不發達,除了少量的當地黎人,漢人都集中在瓊州府中,實在發展不了大規模貿易,因此朝庭一向不太重視。楊再興一听,大感興趣,遂令王蘭在瓊州開設分號的同時,盡力尋找合適的港口,日後必有大用。

王蘭閱書大喜,當下發書至泉州,令江南浙西、福建二路諸分號,各遣人萬至泉州張遠才處交割,並遣得力人手襄助,不盈月而致四十余萬,張遠才駭得呆了,忙著人趕往各船行催工,隨後親往福建深山中,采購所需應用的紅松,並向虔、吉二州船行預訂半年的貨量,至500船三十艘,一時間泉州轟動,都曉得張遠才奉晉城商號之令,大造海船,次年將出海貿易了。泉州諸貨行紛紛找上門來,要求提供江南貨產。並預訂來年艙位。泉州分號為此在城外新購土地百十余畝,大建倉儲,城中周、邵、朱、楊等數家聞說動靜,面子上皆不置可否,私底下去派人紛紛打探消息,看張遠才偌大動靜,究竟有多大本錢,有多少人手。等眾廝僕從各錢莊調查後回話。曉得張遠才不過有四五十萬。恰足付船錢。貨錢還未備妥,甚至連積年的船工也不過高薪聘到四五十人,才夠一船一人,都是哈哈大笑,遂不再放在心上。

王蘭不曉得自己已經在泉州掀起如許大地風波,此刻卻在從廣州到瓊州的海船上,憑海臨風。意氣飛揚。廣州港口處亦是千帆競發,只是不如泉州興盛,畢竟這里遠離江南最為富庶的大郡,只不過作為貨物中轉的用途居多,核心的貿易還是在泉州至平江府一帶。但廣州港的規模也只是與泉州相去較遠,卻與明州等地只在伯仲之間,遠遠超過北方江河中的碼頭。這艘前往瓊州的商船上,便有三百余石貨。並有客商百余人。猶自顯得頗有余裕,大約因為在瓊州還可補給,是以船上地自用物資並不多。王蘭站在船頭處遠眺海天之間。曉得遠處便是瓊州方向,卻是一絲陸地也看不見,竟然有些遠涉重洋地味道,與當初從平江赴泉州一路沿海岸而行感覺大是不同,身後地十余位廣州分號伙計卻是見慣不驚,懶散地四處閑逛,渾不以為意。

這日天氣大好,遠方海天一色,天空一片湛藍,時已隆冬,此間卻無半分寒意,只有海鳥在船上鳴噪,盤旋不去,王蘭立在船頭,閉目深深呼吸撲面而來的海風,愜意之極,卻听得耳畔傳來蒼老豪邁的吟唱聲︰「兵氣暗吳楚,江漢久淒涼。當年俊杰安在,酌酒酹嚴光。南顧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蕩,矯首訊穹蒼。歸去謝賓友,客路飽風霜。閉柴扉,窺千載,考三皇。蘭亭勝處,依舊流水繞修篁。傍有湖光千頃,時泛扁舟一葉,嘯傲水雲鄉。寄語騎鯨客,何事返南荒。」

王蘭雖然不解文字,卻听得正是眼下流行的「水調歌頭」曲,只是辭中豪邁,有「大江東去」風範,且涉南北之事,又合當前之景,末句卻頗蒼涼,似是閱盡塵世後,騎鯨出游般,渾不似人間氣象,不由得睜眼回頭而顧,卻見一清瘦老叟,皓首布衣,雙目有神,眼望天際,神情意態頗為蕭疏廖落,只是氣度高絕,睥睨眾生,自有一番出塵氣慨,倒與辭中之意暗合,王蘭雖久在軍中,卻也並非毫無見識,曉得此人不凡,也自肅然起敬。

「爺爺,咱們這是去哪?為何看不到岸?」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孩子跑到這老人身邊,雖身上襤褸,卻是機靈可愛,仰頭問那老人道。

老叟微微一笑︰「此去乃是天之涯,海之角,大宋的極偏遠處,有無盡風光,絕妙人物,乖孫兒可想去麼?」

那小子拍手雀躍︰「好!好!難怪爺爺這般高興,咱也去天邊看看,有甚麼物事!」

王蘭見後面數位官差死死盯著這老人,曉得又是一位被遣發的文臣,不由得心中浩嘆︰秦檜把持朝政,朝中稍有恢復之志者,便立不得腳,像這位老者,如此年邁,仍被發往瓊州安置,何其酷毒!只他辭中之意,只怕對河北恢復之心未死,所以在此以辭言志,果然窮而彌壯,老而彌堅,令人敬服,不由得心生親切,隨口道︰「先生果是達人,早已勘破世情,瓊州之地何幸,能得先生駐足!」

那老叟聞言微微一驚,還未作答,卻听那小孫兒道︰「爺爺,去了天邊耍耍,何時能回臨安?」老叟面色這才微變,輕撫孫兒頭發,緩緩道︰「瓊州哪里不好?臨安城中倒不如這瓊州干淨,何必回去?」王蘭听了,越發肯定這老人必是朝中大臣,不曉得如何得罪了秦檜,才吃這等苦頭。只是同為抗金志士,心有所感,見老人意下不平,遂貿然道︰「老先生且看著,河北義士正積儲糧草兵甲,必不令先生愁居瓊州,他日捷報來時,先生必可以詩酒自樂,或者返臨安也有日矣。」

那老叟霍然而驚,注視王蘭道︰「這位壯士,莫非與楊再興相熟?」

王蘭也不覺大為訝異︰「先生也曉得某家大哥?某家正是楊再興麾下統!」

那老叟正色拱手,和聲道︰「原來是王將軍!老夫李光。大宋罪臣,有幸在此見到將軍,得知河北之事,實大慰平生,此行不虛矣!」

王蘭這才失聲道︰「竟然是參知政事李大人!王蘭失禮,大人勿罪!」

李光搖搖頭︰「老朽戴罪之身,哪里是什麼‘大人’?倒是將軍襄助大宋神槍,深入金賊月復地。保全河北宋人數十萬。功蓋當今。方是大宋棟梁,有楊神槍在河北一日,大宋有如磐石之安!老朽芶且于江湖間,而今又竄貶海外,只怕是等不得將軍立下大功,恢復河山了!」

王蘭久不在臨安城中,不曉得李光如何會被貶到瓊州去。再三詢問才知道,原來李光與秦檜交惡,其來有自,紹興十一年,岳飛北上救濠州時,張俊、楊存中等輩連連冒功請賞,李光獨不信,且謂︰「觀金人布置。必有主謀。今已據東南形勢。敵人萬里遠來,利于速戰,宜戒諸將持重以老之。不過數月。彼食盡,則勝算在我矣。」後果如其言,任江西安撫、知洪州兼制置大使,並擢吏部尚書,才逾一月,又任參知政事,卻大為秦檜所忌。既而秦檜論和議,罷諸帥兵權,撤淮南防御,李光又極力反對,所用地事由與岳飛如出一轍︰「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備不可撤。」更為秦檜所惡。

但真正讓李光不得不離開臨安地,卻是秦檜薦舉鄭億年為資政殿學士,李光卻于御榻前面折之,又與秦檜相爭于御前,因曰︰「觀檜之意,是欲蔽陛下耳目,盜弄國權,懷奸誤國,不可不察。」是以秦檜不敢自辯,卻在最後陰柔地總結了一句︰「李光無大臣體。」

李光見終不能改變大宋朝命運,次日便憤然求去,趙構卻並不希望滿朝都是秦檜黨羽,極力挽留道︰「卿昨面叱秦檜,舉措如古人。朕退而嘆息,方寄卿以月復心,何乃引去?」但李光自知與秦檜相爭,哪里有立足之地,遂再三上表求去,趙構無奈,只得讓他領了資政殿學士虛名,卻赴外任了個紹興知府的實職,最後又拗不過秦檜,再召李光回臨安任提舉洞霄宮的虛職才罷。可是當年岳飛獄成,李光哪里坐得住,遂在臨安城中四處奔波,為岳飛求告,言語中頗忤秦檜與萬俟等人,深為兩人所恨,遂由萬俟上奏李光有「陰懷怨望」之罪,授建寧軍節度副使,藤州安置。數年後又因秦檜之意貶于瓊州,遂與王蘭同舟。

王蘭听罷,虎目含淚,拱手躬身道︰「老大人如此為國,尚且遠放天邊,臨安城污濁可想而知,此去瓊州,在下有幸隨行,必不令大人有失,只是在瓊州府中一切皆須小心在意,若有何急難處,著人尋晉城商號,或者可以襄助一二!」

李光扶起王蘭道︰「將軍大事在河北,如何到了這等海外蠻荒之地?」

王蘭遂將楊再興大計托出,李光听罷,捋須點頭︰「近年來楊神槍舉動,江南士子頗有非議,謂楊神槍只曉得阿堵物,于恢復大計只怕生疏了,若非年內取了潞州,還不曉得有何種說法,老夫卻早早料定楊再興非是等閑之輩,昔時在臨安城中之舉,也不過聊以自晦而已,且看岳案一成,楊神槍飄然而去,仗手中槍在河北開創偌大局面,豈是一眾短智豎子可比?江南士子未免眼界太小,容不下真英雄!便是此番令王將軍赴瓊設分號之事,也不無布局之意,老夫倒還小瞧了楊神槍!」

王蘭聞李光對楊再興如此高的評價,也是大悅,卻道︰「楊大哥一片忠心,天日可表,只是那秦檜直如此容不得人,才逼得大哥救岳二公子上太行,如今雖四面是賊,反而過得自在些,諒那河北地面,兀術尚不敢捋大宋神槍虎須,余子何足道哉,只等兵精糧足,便是用兵之時,眼下雖行商賈之事,卻是為大業積蓄,大哥豈會與豎子一般見識!倒是李大人如此知己,若有機緣與大哥一晤,或者知之更深。」

隨後附耳對李光道︰「眼下洪皓洪先生便在晉城澤州府衙中措畫大事,便是看不得臨安城中污濁,才行此計,豈不勝于隱居葛嶺百倍?」

李光一愕,卻是若有所悟,苦笑道︰「怪道葛嶺好大火!老夫在藤州,只恨秦檜趕盡殺絕,卻原來有這等安排,楊神槍好計!卻是便宜了洪皓小子,才返江南,又逃回江北,豈不謬哉,當日便不該離晉城而南下,如今去而後返,徒增關節。」

王蘭見李光色動,正要再說幾句,卻見一名官差緩緩靠近,當下也不多言,反正在瓊州時間正長,以後有的是機會說話。遂一路無言,直至瓊州,此時瓊州下轄五邑,各自皆有港口,只是海船不多,往往只是補給之用,島上總共不足十萬人口,瓊州府州治所在,城內城外也才不足萬戶,果然煞是荒涼,到處皆是雜樹亂草叢生,猛獸蟲蛇猖獗,只有港口至州府沿路略有平安景象,其余地方皆不堪行。

王蘭入城後,自與麾下伙計覓地買屋,安排分號開張事宜,手中有的是銀錢,雖然此處物價騰貴,也不愁沒錢支使,李光到後卻編入當地軍管,幸好有王蘭打點,將百十余送至軍中諸統領校卒處,才讓李光未受苦楚,李光口中不言,卻深銘五內,與王蘭心照不宣罷了。

此時上京城外,一隊人馬匆匆而行,為首的一騎勒馬駐足,遙望上京城,輕輕「哼」了一聲,卻是當日與羅彥、術赤在汪古部草原上擦肩而過地完顏亮!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小商河最新章節 | 小商河全文閱讀 | 小商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