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河 戰太行 第一百八十七章 澤州開科舉,晉城試工科。復仇!

作者 ︰ 老酒里的熊

皓在澤州府頗重治學.不惟晉城中設州學.並設/|諸縣.二州百姓人口不下二十萬,雖尚不及開封規模,卻也是河北地面上數得著的繁華大鎮,以洪皓之用心,自然學風興盛,早兩年也罷了,還沒有幾個生員達到可以應試的水準,便是靖康年以前的生員,學業也早已經被兵災所荒廢,自洪皓治州事以來,才逐漸有像樣一點的生員可以經得起洪皓一考。眼下大宋朝典制逐漸開始健全,于這科考一節分外重視,才有了洪皓的這番舉動,打算鼓動楊再興上書趙構,特許于澤州府開設類省試。

楊再興雖從骨子里痛恨科舉制度,但到了這世間卻發現,在沒有後世的「理科」教育前提下,世間文人將這科舉看得比天還大,若是在晉城沒有考科舉的機會,只怕澤潞二州人口還要流失!哭笑不得之下,才往臨安奏上一章︰「臣聞五步之內,必有芳草,河北雖經戰亂,猶有遺賢,澤潞二州十萬戶,豈無一二經濟之才?故雖以孤城陷賊境中,猶不可廢選賢與能。然二州去臨安數千里,又在賊境中,運轉艱難,頗為不便,乞效川陝故事,許開類省試于澤州,朝廷可派員至澤州監事,類省所試卷將封至京中復審,必不致陛下有遺珠之憾。然二州所取士恐須就任于二州,品餃一如有司所定,職司則由本州措置。此為臣一得之愚,未審如朝廷制度否。惟陛下裁之。」

趙構得書,示之秦檜,相與笑道︰「楊都統武夫,以勇名冠于天下,收河北宋民二十萬于澤潞二州,朕原本料他不過如此,近年尤以財貨為重,全無一言及于政事。豈料竟然懂得上書求開科考。也算難得!」

秦檜閱罷。皺眉道︰「楊將軍所請原無不妥,川陝一帶便早有舊制可效,只是朝廷官員往返金國不便,其中若有情弊,實難查究。再者金主曾封楊將軍治澤州府事,若行科舉,須按金國制度。方可免金主追究,又何必與我朝為難?」

趙構默然,片刻才道︰「楊將軍心在大宋,豈是他人可比?如此請旨,不過明正統罷了,澤潞二州士子,想來也不願受那金國功名,不可有負此赤子之心。秦卿可擬旨回覆。便許于澤州晉城中開科取士,所中省元按京中殿試一甲第五名入榜,品級亦如之。」

秦檜無語。只得依言頒旨予來使,回覆至澤州。其時京中已經設了鴿站,雖旨意才發,兩日後就已經到了澤州府。但洪皓得旨卻連半絲喜慶之意也無,皆因使者出發後,楊再興與洪皓為這考試內容已經鬧得沸反盈天,幾至翻臉。

「本朝制度,以紹興十三年國子司業高奏準,取士當先經術以本經、《語》、《孟》義各一道為首,詩賦各一首次之,子史論一道、時務策一道又次之,方是正經門路,雖說眼下南北隔阻,也不可壞了規矩,若是如大人所言,雖是便捷,卻怕壞了規矩,日後自澤州出身者不敢為天下士子楷模,豈不違了上意?」洪皓堅持要維護科舉的制度完整,一點也不肯讓步。

楊再興卻道︰「詞賦之道,不過游戲文字,于世無補,便是送往京中地卷子,按川陝例,也不過試策論罷了,何必硬走這舊路子?按某家之意,不過三五策論可見士子高下,及見事明否,其余吟風弄月之類,只怕于州事無所裨益,先生主澤州試,可不慎哉!」搬出趙構來,楊再興也不好過份相強,反正最後也須過策論這一關。于是由二州先行舉辦鄉試,澤潞二州分別舉行,與江南其他州縣相比,時間上晚了一些,但士子不用長途奔跑,只要一兩日內即可抵達考場,倒比江南的鄉試還方便些。其次便是「類省試」,集中在澤州晉城舉辦,洪皓親自操出題,其中策論一題仍請趙構親自賜一題,其余多是由洪皓包辦。

同時楊再興堅持要開武舉考試,也按大宋制度,馬步嫻熟,允文允武者方可進身,便楊再興堅持破例的是,大宋朝不能通過文試的武人不得入三甲,楊再興卻只要勇武超人者,即令登第,洪皓為此大是不滿,並據理力爭,卻只得楊再興承諾,凡文試不過關者,止許任職至副統領,若要再高,須補文試方可,洪皓這才稍微滿意一點。

最後讓洪皓徹底崩潰的是︰楊再興還要在文武兩科之外,增設「工」科,這個卻是大宋朝自開國以來聞所未聞的,便是翻遍舊典,唐時開科至今,未有聞考「工」科的。

「大人,‘工科’一說,自古未聞,若貿然開考,必貽笑天下,于大人名節有損,不可不慎!」洪皓深覺自家作為澤州省試主考,此事不可不爭,大是大非關頭,若是把持不定,豈是洪皓的為人?楊再興卻不是一時興起地話,來自後世高校里,自然曉得職業技術教育地重要,這個時代正是理學方興之初,自此以後數百年間,便是夫子大義壟斷了民間學識,雖有胡元攪擾,數十年不曾開科考,也未中斷儒家理學地延續。雖然自己按一點依稀的記憶,幫郭鐵匠做出了威力驚人的火器,但世間的技術發展與傳承卻不是一兩項技術可以輕易推動得了的,若總將新技術的創制視為奇技婬巧,只怕四大發明總是逃不出落後歐洲諸國的命運。自己雖不會什麼高深學識,總算能夠掌握一兩個州縣,若是不借此機會給匠作中地人才一個機會,只怕日後再無人會做這件事。

「先生過慮了!」楊再興也強項起來︰「工科之考,與其他不同,便是文武兩科,皆須有策論解往京城。這工科卻不必,只在澤州與潞州兩地,與天下何干?古人有言,學問之道,但求有補于世,唐代之前,有甚科考?聖人不過選賢與能罷了,豈在經賦策論哉?」

洪皓強耐下性子。苦苦勸道︰「大人之意。不外乎百工匠作間亦有賢人。屠狗輩間每多豪杰,自古如此,然科舉一途,天下賢才已居十之八九,豈能盡羅天下人才,使野無遺賢哉?若匠作間確有大賢,大人可按大宋制度。許其懷策論自見,若薦于京中,確有可取之處,一樣可賜同進士出身,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小商河最新章節 | 小商河全文閱讀 | 小商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