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主沉浮 第一卷 江湖浮萍 第十章 無良道人(下)

作者 ︰ 漁皋

听到老東西報出的名號,羅士信差點沒摔一跟頭。敢情和自己一起住了這麼些天,最後還擺了自己一道的這個老無賴就是傳說中的‘無良道人’乾坤子。瞧這作風,‘無良’之號還真是名不虛傳。看來當初自己的猜測真是沒錯,眼前的這位還真是一個不著調的主兒。韓若冰怎麼就向自己介紹他呢,這不明擺著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嗎?還沒正式拜師,就先替這老東西背了個大黑鍋,可想而知這以後的日子將是怎樣的悲慘!

就是‘無良道人’乾坤子?!」

羅士信現在的表情已經不能用驚訝來形容了,應該用驚駭才更確切些。

「怎麼!小兄弟也听過貧道的名號?那些都是江湖上的朋友看得起,給的虛名而已,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這老家伙似乎很滿意自己的外號,對‘無良’二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道長大名如雷貫耳,小子當然听說過」

現在的羅士信正在做著激烈的思想斗爭,他很躊躇自己該不該向這老貨表明來意。這老貨的本領自是沒的說,但這老東西的人品實在是有點兒太說不過去了。若是真的拜他為師,以後這老家伙會不會沒事就弄點兒黑色的鍋碗瓢盆之類的給自己扣上。

「小兄弟,你說的那位高人可是‘雲中子’韓若冰嗎?」,乾坤子打斷了羅士信的思路道。

雲中子?原來韓若冰的道號叫雲中子,那天她向絳雪自我介紹的時候並沒有提及她的道號。不過想來乾坤子與她彼此相識,應該是很了解的。

「正是韓若冰韓仙姑!」

「哦。那你與她是什麼關系,她為何將這麼貴重的東西交予你手?」,老道士滿含深意問道。

「這個」,羅士信略一沉吟,終于還是下定決心道︰

「事情是這樣的,小子偶然之下救了一個幼女,此女全家因為得罪了大興的一個權貴而慘遭滅門。就在那權貴的惡奴們欲對我倆下毒手之時,幸得韓仙姑出手相救,擊退了那些惡奴」

羅士信說著看了一眼無良道人,就見這老貨安靜的听著,表情浮現出一絲凝重。羅士信繼續道︰

「韓仙姑看那幼女孤苦無依,天資又很聰穎,于是心生喜愛之情,便收了那小姑娘為徒。韓仙姑念我于她們師徒有牽線之功,又有些小聰明,便欲引薦我于一位德高望重的高人門下學藝。仙姑思來想去最後覺得天下間唯有道長您才當得起這‘高人’二字。于是就介紹我來了這里。這匕首就是信物!」

既然決定拜在這老貨門下,那就得和他搞好關系,「戴高樂」是最簡潔也是成本最低的不二法門。

老家伙很吃這套,一臉賤笑的道︰「虛名而已!虛名而已!天下間能人又豈止貧道一人爾」

羅士信已經無語了,人的臉皮還可以更厚的嗎?

老家伙兀自在那「謙虛」了一會兒,才收斂了表情,鄭重的問道︰「你當真想拜我為師?」

「想!」,羅士信很堅定的道。

其實羅士信也是無奈的選擇,經過這幾天的挫折,羅士信明白了現在的自己不過是一個小孩兒而已,如果不去拜師學藝又能干什麼呢?這十來年的記憶羅士信不會忘記,一個一無是處的窮小子比路邊的野狗也好不到哪去,每天只能搖尾乞憐的指望著別人施舍口飯吃,有上頓沒下頓的。運氣好的能招人白眼,運氣不好的別人連看都懶得看一眼。

羅士信知道,一個窮人,如果他沒本事,那他就永遠都被人看不起。間或也許會有些對他表示同情的人,但同情不等于尊重。其實同情也是一種看不起,只不過方式更人道了一些罷了。

那些縣民之所以那麼執拗的堅持自己就是偷雞賊,不也是因為自己又窮又沒本事嗎?跟著這老道至少能學到本事。有一技傍身,也不用像現在這樣被人歧視。再有一點兒辦法,羅士信也不會找這麼個不著調的老東西做師傅。

「哈哈哈哈」,乾坤子很滿意羅士信的態度,開懷大笑道︰「好,我乾坤子收徒也沒什麼苛求,只要不是心術不正之徒,貧道都能讓他人盡其才。這幾日對你也有了些了解,還不賴!」

老家伙很明顯是同意了羅士信的拜師請求。羅士信也不傻,撲通一聲雙膝跪倒,道︰

「師傅在上,請受小徒羅士信一拜!」

說罷向乾坤子「咚——咚——咚」的磕了三個響頭。

老東西欣然受了,然後攙起羅士信,一陣蕩笑道︰「哈哈好徒兒!哈哈好!我又收了個好徒兒!哈哈」

羅士信怎麼听怎麼感覺慎得慌,總有種萬劫不復的感覺,于是急忙打岔道︰「師傅,不知我派名字為何?」

「噢?名字?我們沒有門派,何來派名!」

「」

暈,你都收了不止一個徒弟了,怎麼會連個門派都沒有呢?人家韓若冰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還自稱仙霞派呢。羅士信真是無語了。

「不管那些了。來,乖徒兒,快些隨為師回觀去吧。為師雲游已有多日,想你那三位師兄也該有些焦急了。」

雲游?應該是流竄作案才對吧。羅士信也不揭穿,很听話的隨著乾坤子向五台山趕去。

讓羅士信稍微有些欣慰的是自己頂上還有三個師兄,這樣自己至少不用每天只對著這老貨一個人。萬一有個黑鍋什麼的,也自有三個師兄去背。

一路無話,兩人很快就到了五台縣地界,在五台縣兩人稍作休整。因為乾坤子幫定襄郡的縣民捉住了「偷雞賊」,為了表示感激,那些縣民給了乾坤子一些銀錢作為酬勞。乾坤子用這些羅士信稱之為「血淚」的銀錢買了些干糧後,兩人就直奔五台山而去。

五台山位于先進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在隋朝時五台山位于雁門郡地界,橫跨忻州地區的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縣、定襄縣,中心地區是台懷鎮。五台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從漢朝時就成為了佛教的中心,大孚靈鷲寺和洛陽白馬寺都是中國最早的寺院。到了隋代,隋文帝楊堅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完全不同︰東台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北台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寺廟里禮拜,叫做朝台。傳說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得天下,所以視五台山為「祖宗植德之所」。李淵在起兵反隋時,就對佛教許下大願,說當了皇帝,一定大弘三寶。武德二年李淵便在京師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務。唐太宗即位後,重興譯經事業,使波羅頗迦羅蜜多羅主持,又度僧三千人,並在舊戰場各地建造寺院。貞觀九年,下詔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剎,度增數百。」,而中國的佛教也在這時進入的鼎盛時期,玄奘和尚就是在這段時期遠赴天竺取經。

還有一種傳說,說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踞。現在的五台山雖然佛教鼎盛,但偌大個山區也建有不少的道觀。所以這個‘無良道人’盤踞在五台山也是合情合理的。據乾坤子講,他的道觀位于西台和南台之間人的跡罕至之處,下山要走很遠才能見到人家。

隨著乾坤子進了山內,羅士信感到陣陣寒意。五台山平均海拔一千米以上,最高點北台葉門峰高三千零六十一米,是華北地區最高峰。五台山方圓六百余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羅士信很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乾坤子帶羅士信所過之處滿目皆是奇花異草,奇峰靈崖。羅士信總算明白為什麼修道之人都喜歡在深山中修煉,在這樣的環境待久了,人都會沾上這天地的靈氣。

兩人在山里轉了很久,終于在黃昏時分趕到了乾坤子所說的「道觀」。只見在林中有一片空地,三面環林,另一側是一面絕壁。空地用一圈木柵欄圍住,中間開了一扇院門。院門的一側是絕壁,上書︰「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另一側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院門上有一塊木匾,上書︰「四寶觀」。院中有三座木屋,木屋是連在一起的,呈現一個「凹」字型。

看著這「道觀」,羅士信一陣的泄氣,這人不*譜也就算了,怎麼住的也這麼寒酸?

「但願我這師傅的本領不像這道觀一般就好!」,羅士信現在也只能暗自在心中祈禱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隋主沉浮最新章節 | 隋主沉浮全文閱讀 | 隋主沉浮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