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這次剿匪戰果更加輝煌,但是代盛京將軍曾蘊卻不能立刻向朝廷請功。其他三路剿匪大軍竟然與土匪互相勾結一同攻打平寇軍。要是這樣報上去皇帝肯定是龍顏大怒,不要說升官,就是現在的烏紗帽都保不住。
想來想去,只有想辦法將其它三路巡檢使報呈「剿匪英勇,不幸陣亡。」,至于為什麼三路巡檢使一同陣亡,那就實在顧不得了。
死了一萬左右綠營兵卻需要補充,但是招兵的話還要瞞過朝廷,確實沒辦法做到。想來想去,不得其法,正好趙剛奉命回盛京述職,曾蘊就順便說了此事,看他能不能解決。
趙剛听了曾蘊的話,沉思半響,方才說話︰
「不知大人是否滿意盛京一職,如是,卑職有一法;如想更上一層,卑職也有一法。」
曾蘊沒想到趙剛竟然這麼說,大喜之下急忙問道︰「更上一層怎麼辦?」
趙剛環顧四周,也不言語。曾蘊見狀一揮手讓僕人退下。趙剛見只有兩個人就低聲說道︰
「曾大人如想做到總督之位,只需辦好一件事。」
「那件事?」
「洋務,大人可知為何張之洞為何總督兩湖,都是因為廣辦實業。雖然辦一個虧一個,但是越虧他升的官就越大,大人只要照例辦理,東北總督一職還不是輕而易舉。」
趙剛頓了一頓,看曾蘊全神傾听,知道自己的話起了效果,就接下來說道︰「辦實業需要工人,我們就可以借招工之名行招兵之實。」
曾蘊听了,心思十分活動,但是還有些顧慮︰
「你說得不錯,但是盛京並無許多銀子,我看那張之洞的漢陽鐵廠靡費幾百萬,我們的銀子差得太多了。」
「大人不用急,鋼鐵廠投入雖大,但是可以一步一步來,首期投入五六十萬兩亦可,以後聚沙成塔最後也可以建造成第一流的鋼鐵廠。輕工業本小利大,我們可以官督商辦,不但不用一絲一毫之費,相反還可以得其利補貼重工業。」
曾蘊心思活動,但是他手下並無懂行之人,想了想曾蘊對趙剛說︰
「趙巡檢,我看你如此大才,屈尊做一個巡檢太委屈了,不如擔任總辦,處理洋務事宜。」
趙剛急回道︰
「大人,卑職一介武夫,才疏學淺實在不能擔當此任。前幾天曾經听說張謇暫居丹東,此人才高八斗必可擔當此任。」
張謇大名海內無人不知,曾蘊大喜,讓人快馬去請。回頭吩咐趙剛馬上回遼陽招兵,並悄悄地問道︰「趙巡檢,我想保薦你出任盛京提督,你看可好?」
趙剛低頭回答︰
「大人,卑職資歷淺薄,做巡檢已經是大人開恩,哪敢得隴望川。」
曾蘊見趙剛如此說,心里佩服說道︰
「那就先委屈你兼任盛京團練總辦,負責這次招兵。等以後我再保舉你做盛京提督。」
趙剛這次沒有再推辭,接受了新的官職。曾蘊已經視趙剛為頭號心月復,心里打定主意要讓趙剛替自己執掌軍權,和趙剛說了一會官場閑話,有些倦意。嘴上打了幾個哈氣,端起茶碗,趙剛急忙告辭出門。
弟二天,張謇到了,曾蘊打開正門,布政使,知府在大門處排成兩排,恭恭敬敬的將張謇迎進府衙。張謇蟄伏十年,受到曾蘊如此重視自然感激涕零,當場接下洋務總辦的重任。在張謇來看,搞紡織所需資金比搞其它工業要少一些,生產周期短,能較快地獲得利益。這些有利條件再加上官方的,都促使張謇放手大干一場!
為了籌措資金,張謇把每年耗費二十余萬兩銀子的吉林制造局變賣,最後以五萬兩銀子的價格賣給趙剛。趙剛得了制造局,趕忙研制新的武器不提。
第二天張謇把盛京的布商樊燮均、劉維鏞、沈桂馨,洋行買辦潘茂芝、郭鶴琴,以及紳商陳時燻等人請到家里,商量集資認股的事情。
大家議定以100元為一股,並分別認定了自己負責募集的股數,成立了最初的董事會。這6個人被人們稱為紗廠初期的「通盛六董事」。當天,他們又現場勘察,選定了旅順城北15里的花園口間作為廠址所在地,並且確定廠名叫「大生紗廠」。
大生紗廠的旗號一打出來,開頭也是轟轟烈烈的。大家見領頭辦廠的是個名人,既覺得新鮮,也感到心里踏實,所以投股的人相當踴躍。特別是花園口一帶的農民听說土地可以入股,便紛紛以土地折股,省下了廠方不少購地款。張謇又仗著熟人朋友多,親自寫信到處為工廠作宣傳,也招來不少股東。
這樣算下來,建廠所需要的資金該夠了;可是,購買機器所需要的資金,就完全沒有著落了。听說張之洞為了在湖北辦紗廠,已經向國外購了一套機器,但是卻無人承辦,機器已經放在上海幾個星期了。張謇就找上張之洞,張之洞也很買張謇的面子,當場便決定,如果旅順的大生紗廠廠房先完工,就把這套機器先讓給大生紗廠用。
經過幾番周折,大生紗廠的廠房總算建成了,紡織機器也運到了廠里。1892年10月11日,大生紗廠正式開工,紡出了第一縷棉紗。面對震耳欲聾的機器聲,身為總經理的張謇激動得熱淚盈眶。為這紗廠,張謇不知吃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難!
他一個堂堂的「清流領袖」,不得不東奔西走,集資籌款,看人家的冷臉,听人家的嘲諷。直到前幾天廠里試機,還有不三不四的人在說︰「紗廠煙囪高,何時才冒煙?機器雖然響,何時紡出紗?」如今煙囪冒煙了,機器出紗了,張謇能不高興得流下喜淚嗎!
董事們也都興高采烈地互相道賀。張謇便趁著這個機會,把大家召集起來,商量訂立廠規廠約的事。他說︰「頭一腳雖然踢出去了,但正式生產,沒有個規矩是不行的。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麼大個廠,沒有廠約,怎麼負責理事?這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可是這些人對于辦廠並無經驗,也不知道廠約該怎麼訂。幸虧張謇早有準備,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從總董事、分職董事、車間執事的職責,到各車間、各賬房、各棧所的管理,以及考核標準,獎罰等級,一條條說得頭頭是道。
董事們听得心悅誠服,一致決定就按張謇的辦法去做起來。為了提倡新的風氣,打破陳規陋習,張謇還規定︰「工廠中凡執事人概稱‘先生’,不得沿襲‘老爺’舊稱。」
在19世紀末的中國,張謇就能制定出這樣一套比較完整新穎的管理制度,應該說是很有見識的。這些措施的實行,對于改善企業的管理,形成企業新風氣,以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都產生了較好的作用。
剛好在近幾個月里,棉紗的行情看好,售價連漲了幾次。紗廠的資金不斷擴展,不但保證了工廠的正常生產,而且還略有結余了。這一年,由于紗價大漲,大生紗廠獲利達到20多萬兩白銀。
張謇臉上的愁容終于煙消雲散。
這一天,張謇帶著紗廠出產的棉紗,到盛京去看望當時已經是盛天將軍的曾蘊。棉紗用紅綢布扎著,一共是兩束。張謇笑著說︰「這是我們大生紗廠自己生產的棉紗,送給將軍做個紀念。」
曾蘊接過棉紗,連聲稱贊道︰「好,好,我收下!過去人們稱這種棉紗叫洋紗,織出布來叫洋布,現在我們自己也能生產了。這可全靠你的苦爭苦斗啊,我要給你記上一大功!」
張謇說︰「苦是苦一點,但這是我‘自討苦吃’,怨不得別人。再說為了國計民生,雖說吃一點苦,我心里也痛快啊!」
有一句話張謇沒有說,那就是為籌措購買棉花的資金,他的妻子連首飾都賣掉了;而辦廠這麼長時間,他從來沒有在廠里支用過一文小錢!
張謇從來就不滿足于現有的事業,一直在不斷擴展事業的規模。1893年,他利用大生紗廠的盈利和新人股的資金,投資63萬兩白銀,增添紗錠3.4萬枚,所用的機器設備等也逐步加以更新。就這樣,到1893年,大生實業集團已經擁有150萬兩白銀枚紗錠。
張謇還以棉紡織業為中心帶動了其它行業的發展。1893年,張謇為了解決紡織機器設備的維修制造困難,與趙剛合開辦了本溪鋼鐵廠,還有廣生榨油公司、大隆肥皂公司、呂四鹽業公司、旅順鉛筆公司、旅順大達輪船公司、旅順漁業公司等也接連興辦起來,到甲午戰爭前夕,張謇已興辦各類企業二三十個,形成了一個以輕紡工業為核心的企業群,一個在東北沿海地區獨佔鰲頭的新興的民族資本集團。
在興辦實業之外,張謇一生中最為重視的就是辦教育了。因為他認為教育也是救國救民的重要手段,要想國家富強,人民就得掌握知識,因此,中國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他先後興辦了大生紗廠職工專科學校、紡織專科學校、鐵路學校、旅順商船學校等,為東北地區的實業培養了各種有用人才。張謇在1893年創辦的旅順師範,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師範學校。
此後,他還先後創辦了女子師範學校、城廂初等小學、幼稚園、盲啞學校等。1900年,他又將紡織、醫學、農學三個專科學校合並為綜合性的旅順大學。同時,他還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旅順博物苑,以及圖書館、氣象台、醫院、公園等,使旅順成為一個亞洲最大的海港城市。
但是,張謇和趙剛的比賽仍然輸了,直到1938年的時候,張謇所屬大生集團才以1359億華元的總資產超過了趙剛所屬的遼陽重工(1268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