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隨著中國攻擊機航程的加大,以及對地攻擊的威力坡已經不能單憑自己的固定陣地來防御中國飛機的攻擊。被動的防御已經不適應越來越強大的空軍了,只有主動進攻才能挽救頹世。
新加坡上總共有3個主要的機場群,最主要的安德森機場主要供轟炸機使用,兩個稍小寫的機場分布在安德森機場的左右,拱衛著這些珍貴的大家伙,這兩個機場主要供戰斗機使用,這些機場將成為整個南洋戰役的起跳點。
所以,就需要美國人拿出一種新型的重型攻擊機,首先要能夠擊敗中國的大鵬號飛機,而且航程要遠,能夠在幾百公里之外攔截敵機,給自己的基地與留下充足的時間準備,並且還可以在自己的活動半徑內攻擊金蘭灣的中國海軍基地。
在這種情況下,還不算成熟的「海盜」式重型攻擊機倉促上陣,因為如果再不上陣的話,美國人就會輸掉這場空戰,然後連累自己的艦隊,導致這場南洋大戰的最後失敗,最後失去整個二戰。
令人感到吃驚的是「海盜」與中國的某款重型飛機竟然相差無幾,這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一直以來都成為軍事愛好者的研究熱點,到底是誰模仿了誰?不過令美國人感到高興的是,「海盜「飛機真得十分強悍,在與大鵬的較量中佔據了一定的上風,而且隨著飛行員的熟練,交換比正在不斷地升高。已經接近1損比。
每個飛行員都必須對整個海域了如指掌,熟知每個島地情況。萬一迫降的話就要盡可能游到友好的島上。新來的中隊從新加批出發,跟隨著-24導航飛機一路向西北飛行500英里;首先看到的是海防,繼續往北,飛過鐵底灣,就可以看到港,那里是中國海軍潛艇的泊錨地,不過並不具備轟炸價值。潛艇根本就不在這里。在這里經常會受到第一批飛機的攔截,大部分是騷擾性質地,不過有的時候也會變成大規模的強襲,如果經過了這些考驗,在向北200里,就可以到達真正的目的地,金蘭灣!
金蘭灣是中國在南亞最大的軍港,周圍被陸地和半島環抱,具有極好的隱蔽性。金蘭灣曾是中國在海外行省的最大軍事基地。不過在年的時候。考慮到英國人地抗議,中國曾表示要從這里撤走大部分海軍。
不過接下來的撤更像是一次換防,雖然噸位每年都有所下降,可是戰斗力區沒有任何下降。直到二戰的爆發,金蘭灣的戰斗力在中國海軍序列中荏名列前茅,二戰爆發後,雖然金蘭灣在英美地突襲下損失嚴重。可是在中國強大的國力下,金蘭灣不但沒有畏縮,相反地在炮火中不斷成長,1917年的港口規模已經gt;:.軍是港口,僅次于旅順港。
戰事激烈,中國宣稱要保持這一基地。以彌補中國對南洋的影響力。中國軍隊在這里部署有一套完善地雷達防御監控體系和數目巨大的不確知的艦艇,還有數目眾多的機場,停駐著大量的的轟炸機和戰斗機。
當英美空軍飛到金蘭灣上空的時候,真正地戰斗才會開場,之前的那些戰斗不過是開胃的小菜,在這塊空域上,一般都會有幾百架飛機在天空上搏斗,那些轟炸機努力的投彈,盡量盡快的減輕體重,以躲避之後的追殺。而那些戰斗機則需要打擊自己的對手,這些對手十分頑強,而且技術精湛,一不小心就會掛掉。
這就是英美空軍進攻的戰斗路線,當然了,在向北800里,就可以到達中國南方的重要貿易港口-廣州,在向北1700里,就可以打到泉州,不過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單程,不能往返。那次糟糕的北京突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被激怒的中國人則抱以無限制潛艇展作為回應「既然沒有參與到戰爭中的平民都回被認為是戰斗人員,那麼,那些浮動在海面上的任何東西都應該被視為敵人的艦隊!」
所以,在太平洋上,中國的潛艇部隊封鎖了大部分的水道,美軍的運輸通道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就像被扼住咽喉的巨人,開始出現了呼吸不暢的局面,為了避免美國人不得不抽調一部分大型快速艦艇護航。
19年至1917年大洋洲應該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晚上時常有美國驅逐艦沿著大島礁急速南下,為美軍送去補給和彈藥,這就是有名的大島礁快車。中國海軍的潛艇群幾乎每晚都出發,憑借數量的優勢攔截快車,而美軍和中國海軍的大型水面戰艦也時不時夜間出沒,一旦相遇就爆發出激烈血腥的遭遇戰,但雙方都不敢太過戀戰,總在白天到來前離開這片危險的水域,以免遭到對方陸基飛機的攻擊。
無數的戰艦沉沒于此,鐵底灣因而得名。從新加坡到布甘維爾的所有小島上到處都有美中雙方的觀察哨,美國在這里部署了不少來自澳洲的情報員和土著,他們冒著被抓住的危險每天監視著天空,唯一攜帶的就是一袋大米和一部電台,根據他們發回的情報,美軍的戰斗機就會馬上前往預定空域攔截來襲的中國飛機,大島礁同時也提供了主要的空戰場地。
數以百計的美國和中國戰機落入海中,飛行員不得不在縮救生筏上听天由命,或是游到荒島上等人營救。
這些島都在赤道以南,南緯10度線剛好穿過新加坡。各島在地形上的差別很大,眾多的小珊瑚島在漲潮時就會被淹沒,不適合定居使用,而比較大的島都是火山噴發而成,高低起伏不平,既有平坦的草地,也有海拔8000英尺的高山。
居住環境毫無疑問是惡劣的,用杰克.國王,這里便是最好的流放地。這里不僅炎熱,平均氣溫在35攝氏度;而且潮濕,白天任何飛機在空中飛過都會留下凝結尾跡。在一些島上每年降雨可達80英寸,但降雨又是季節性的,1917年的氣候格外炎熱,整個新加坡降雨只有3英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