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被轟炸之後,杜魯門政府也是慌亂一團,不知道該好,上一次世界大戰,美國也是不痛不癢的時候投降了事,但是其後承受的痛苦遠遠超過了當初的預期,美國的西部長期的被中國人佔據,只是在戰前幾年才勉強收了回來。如果這一次再投降的話,美國的待遇不會比上次好多少。
只是在這種心理的支撐下,美國政府才勉強沒有同意中國的最後通,但是普遍的悲觀情緒已經在美國民眾間流傳,就連最樂觀的美國好戰分子,也不得不降低論調,開始討論體面的結束戰爭的問題。而英國人則表現的更加沮喪,在他們看來中國已經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這讓原來的霸主感到失落。
而作為大戰上風的國家,趙剛內心中的不安並不比同盟國少多少,原子彈的威力雖然不如之前的預計但是還是一種極佳的戰略武器,所以在目前,作為唯一個核武器制造國,中國需要做的就是大規模生產核彈頭,不過趙剛的煩惱就在這里,中國不是一個礦生產大國!
礦有土狀、粉末狀,也有塊狀、鐘乳狀、腎狀等等。有些土狀的礦被稱為黑,而塊狀的則稱為瀝青礦。土狀的礦沒有什麼光澤,塊狀的則具有瀝青光澤。礦石是具有放射性的危險礦物。它們除了可以提取用于核工業外,還可以從中提取到鐳和其他稀土元素。
,是一種極為稀有的放射性金屬元素。在地殼中地平均含量僅為百萬分之二,其形成可工業利用礦床的幾率比其他金屬元素要小得多。礦是礦石家族中的「玫瑰花」,色彩絢麗,卻具放射性。是核裂變的主要物質,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是保持國家核威懾力量和維系核大國地位的堅強保障。
中國是礦資源不甚豐富的一個國家。據中國內政部提供的一批礦田地儲量推算,中國礦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0位之後,不核電地長遠需要。礦床規模以中小為主(佔總儲量地60%以上)。位偏低。通常有、硫及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礦產與之共生或伴生。
礦床類型主要有花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碳 泥岩型礦種;其所擁有的儲量分別佔全國總儲量的38%、22%、19.5%、%。煤地層中礦床、堿性岩中礦床及其他類型礦床在探明儲量中所佔比例很少。但具有找礦潛力。中國礦成礦時代的時間跨度為距今1900~3M之間。即古元古代到第三紀之間,以中生代的羅紀和白堊紀成礦最為集中。空間分布上中國礦床分南、北兩個大區,北方礦區以火山岩型為主,南方礦區則以花崗岩型。
雖然經過大量的地質勘探,中國共探明大小礦床(田)200個,主要分布在江西、廣東、湖南、廣西,以及新疆、遼寧、雲南、河北、內蒙古、浙江、甘肅等省(區)。
礦床以中小型為主。其中主要的礦床有︰相山礦田、郴縣礦床、下莊礦田、產子坪礦田、青龍礦田、騰沖礦床、桃山礦床、小丘源礦床、黃村礦床、連山關礦床、藍田礦床、若爾蓋礦床、嶺礦床、伊犁礦床、白楊河礦床。已經建成和新建地廠礦有︰衡陽礦、郴州礦、大浦街礦、上饒礦、撫州礦、樂安礦、翁源礦、衢州礦、瀾河礦、仁化礦、本溪礦、藍田礦、伊犁礦等。
也就是說中國的原子彈生產能力是十分不足的,而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在其領土上都有十分豐富的礦儲備,而原子彈的生產研制工作,雖然說是非常艱難的,但是對一個國家來說絕對不是完不成的任務,如果到時候這些國家都掌握了原子彈的制造工藝,那麼中國地地位就會受到威脅。
而想要制造更加強大地武器。才能保住中國的核彈先進國家的地位。趙剛地目光轉移到了彈上面,氫彈又稱熱核彈或熱核武器,它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做為「扳機」。將聚變燃料加熱至幾千萬開以上,使之發生自持的聚變反應,在瞬間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其威力在幾十萬至幾千萬噸梯恩梯當量。
利用核裂變釋放的能量引發等輕核的自持聚變反應和伴隨的裂變反應,瞬時釋放巨大能量的武器。又稱聚變彈或熱核彈。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因聚變裝料大得多。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梯恩梯當量,氫彈的威力則可以大至幾千萬噸梯恩梯當量。同時,通過增強或減弱氫彈的某些殺傷破壞因素,還可以設計出特殊性能的核武器(如中子彈,減少剩余放射性彈)。由于產生聚變反應的輕原子核都帶有正電荷,只有當它們的速度很高時才能克服正電荷間的靜電斥力,發生顯著的聚變反應。當熱核裝料的溫度很高時,組成裝料的原子核就具備了很高的速度(從而有很高的動能)。利用這種辦法發生的聚變反應叫熱核聚變反應,簡稱熱核反應。輕核中的同位素和原子核間的斥力最小。因此常常被選作彈的裝料。原子核間的反應方式有︰
D
D
D
式中,、T分別代表核和核,、分別代表中子和質子,、4分別代表C3核萬至幾億開爾文時,反應地速率約比反應快100倍。由于是氣體或液體。使用起來不大方便。彈中常用的熱核裝料是固態化C6,其密度約為0.8克/厘米左右。當-6吸收一個中子時,產生;與反應又產生中子,即進行-中子循環反應。、中子循環一代,消耗一個核和一個-6核,放出約電子伏的能量。在彈中,燒掉1千克化-6,釋放4—5萬噸梯恩梯當量左右的能量。創造自持聚變反應所必須的高溫、高密度條件需要大量能量。目前只能靠核裂變爆炸來完成。因此彈里都有一個起引爆作用的裂變爆炸裝置。即「初級」或「扳機」。彈的爆炸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初級發生鏈式裂變反應。放出大量中子和射線;利用初級爆炸所創造地條件,聚變裝料發生自持聚變反應,放出大量能量和聚變中子;聚變中子又進一步引器氫彈-238外殼中地核裂變,放出大量地裂變能量。
在趙剛的加急命令下,中國的核子研究小組並沒有停頓腳步,在三年之後,也就是1921年11月1日。中國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彈原理試驗,代號「盤古」,威力在1000萬噸梯恩梯當量左右,連同液冷卻系統的核裝置總重65噸。
打過槍的人都知道,槍是有扳機的。用手指扣動扳機,擊針觸發槍彈底火,靠彈殼內火藥燃燒的推力,彈頭就能飛出槍膛。氫彈也需要有「扳機」這樣地「點火」裝置。才能爆炸。當然彈的「扳機」遠不是我們想像中槍的扳機的模樣。
1921年11月11日。在比基尼群島的進行了代號為「盤古」的首次彈試驗。當彈在鋼架上起爆後,整個小島連同巨大的鋼架都在驚天動地的爆炸聲中沉入太平洋深處,爆炸力比投擲在廣島地「小男孩」原子彈大500以上。沖擊力使環礁炸成了一個深50、直徑兩千米地巨坑。威力如此巨大的彈是用什麼樣的「扳機」點火起爆地呢?
原子彈爆炸是核裂變。彈爆炸與原子彈爆炸原理不同,是一種核聚變。某些較重的原子核,如-235-239等的原子核,在受到中子轟擊後,分裂成兩個或數個質量相近的原子核,並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就是核裂變的過程。原子彈就是利用這一原理使核裝料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核裂變釋放出巨大能量而產生各種殺傷破壞效應的。
某些較輕的原子核如、相遇時,能夠聚合成為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巨大能量。這一現象稱為核聚變。要想使原子彈發生爆炸,只需要有相應的中子發生器適時提供若干「點火」的中子就可以了。可是,彈要發生爆炸,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要使兩個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重核,就必須克服帶正電的原子核之間的排斥力。要沖破兩個原子核之間的排斥力,就必須設法讓一個原子核以極高的速度向著另一個原子核沖過去,一直沖到能夠發生核聚變的距離上,那麼,這兩個原子核就結合在一起了。
物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分子運動的速度會隨著物質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因此,只要將輕核材料的溫度升高到足夠高,聚變反應就能夠實現。那麼,實現聚變反應需要多高的溫度呢?據計算,這一溫度要在1000萬攝氏度以上。而且,只有在1400∼1億攝氏度的溫度條件下,反應速度才大得足以實現自持聚變反應。
到哪里去尋找這樣高的溫度源呢?一時,這一問題成了困惑科學家的重大難題之一。直到原子彈爆炸成功以後,人們才驚奇地發現,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高溫能夠滿足聚變反應所需要的高溫條件,這就為人工實現熱核反應鋪平了道路。
于是,科學家在氫彈中設計了一個來「點燃」熱核爆炸的起爆原子彈,並把它稱為「扳機」系統。原子彈「扳機」是怎樣引爆氫彈的?讓我們看看氫彈的結構和它爆炸的過程︰氫彈是由3炸彈組成︰在它的彈殼里,有液態作為熱核材料,里面是原子彈,由作為核裝料,另外還有普通炸藥作為引爆裝置。
整個爆炸過程雖然極短,但是步驟分明︰當雷管引起普通炸藥爆炸時,就將分開的核裝料迅速壓攏,使其達到臨界質量,造成原子彈爆炸,即氫彈的「初級」爆炸;然後原子彈爆炸產生的幾千萬攝氏度高溫,使和的核外電子流統統剝離掉,成為一團由果原子核和自由電子所組成的氣體,和以每秒幾百千米的速度互相踫撞,迅速、劇烈地進行合成的反應,巨大的聚變能量迸發而出,就造成氫彈的「次級」爆炸。這就是原子彈「扳機」引爆氫彈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