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的轉變讓世界上的其它人都深感震驚,一貫都表現的德國,這一次露出的胃口實在是太大了。如果讓德國毫無障礙的實現這種吞並,那麼也許不要十年,全部消化了歐洲的德國將會達到新的高度,也許會吞並其他所有國家。
就連中國也出現了擔心的聲音,不過趙剛卻有自己的想法「德國人再厲害,吞並的國家再多,也不過就是一個歐盟的程度。而且這些國家,大部分還是被德國人削弱的,所以實力應該比原來的歐盟還要差不少,就算是吞並成功了,也不足以威脅到中國。反倒是如果吞並失敗了,帶來的後果就是一個爆掉的歐洲。」
基于這種考慮,中國沒有明里反對德國人的整治行動,至于暗中嗎,搞點小動作是在所難免的,火箭的零件,還有大批的沖鋒槍,通過地下渠道一批批的輸送到不斷發生反抗的歐洲,在哪里由于被分割了國土,法比等國家的人民憤怒了,開始奮起反抗,導致他們反抗的不止是政治的原因,德國人經濟上的才是主要原因。
不過在早期德國人的冒險活動看起來十分成功,這讓包括趙剛在內的所有中國人感到威脅,很快的一次針對德國現行政策的高級研討會召開了,趙剛作為主席參與了這次會議。內政部長捧著長長的演講稿,開始講述德國人目前的經濟政策
「從現在得到的情況上砍,德國擬議地歐洲經濟結構如「新歐洲」的政治輪廓大同小異。德國在這方面的拙劣一看便知。在這個「大區域經濟」中,歐洲各小國的任務是以德國利益為前提進行它們的農業及工業生產活動。一切經濟活動由柏林發動,以柏林為中心,互相關聯,構成一個緊密的網,歐洲經濟的整個體系將賴這個大網以維系。
這個計劃與英國在全盛時期的殖民計劃沒有兩樣,但是德國人沒有英國人地那種骨子里地流氓氣,指定地計劃跟國民的氣質一樣嚴謹。也就代表著僵化︰「德國與歐洲各國必須實行密切經濟合作。各國的自然條件將決定歐洲的的新經濟組織。德國將以戰前的和戰爭中實行成功的方法應用于歐洲改組。
其他歐洲各國與德國訂立長期協定並計劃其生產。可以使其經濟與德國市場需要相調諧,可以增加整個地歐洲生產,同時為德國商品在歐洲市場造成更好的條件。」德國替歐洲各國和各地區制定了種種特定的農業與工業方案,及一套一套的貿易與通貨計劃。這些計劃與方案,便是德國戰後施行的經濟體系之要素。「
內政部長梁行說到這里,點了一下大屏幕,馬上一副巨大的歐洲地圖出現了。梁行用教鞭指點相關區域,開始簡略的講述這些地區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們所承受地德國地壓力。
奧地利及其他被並區域︰1918年3被德國吞並的奧地利已經完全成為德國本體的一部分。起初奧國工業曾請求柏林允許它采取某種保護性關稅措施,以免其遭受較強地德國工業之競爭,但柏林不準其設立關稅的要求,僅答應在一段很短的時間內給若干奧地利工業以某種優待。
德國稱奧地利工業因並入德國而獲得的新經濟機會大過于他們所恐懼的商業競爭。到1920年春,只有煙草業仍享受保護待遇,而這是由煙草在原先的奧地利一向享受獨佔地位。對于其他奧國工業。凡原來在德國實行的法律在奧地利幾乎一概有效。在蘇德台區、但澤、默默爾、盧森堡、阿爾薩斯-洛林及大多數其他德國直接吞:大體與奧地利一樣,只要看看德國本身的經濟發展,便能明白它們的經濟結構。大批利潤低下但是還有利潤可賺的企業拼命生產出德國高級工場中需要的半成品。把最多的利潤留給德國企業。
在梁行的教鞭下,奧地利變成了粉色,表明他們只是受到了中等的侵害!
「波蘭的處境一樣的不妙,在德國未加以吞並的波蘭地區,德國施行的政策在于改變波蘭原有的經濟結構。為滿足德國的需要,德國依照他們的四年計劃改組波蘭的農業,以求增加馬鈴薯、油料作物、紡織用的織機、煙草及谷物之生產。
德國沒收了波蘭的國有土地及公共團體和猶太人的土地,將這些土地統改成為「德國直接生產的」地產。其余的波蘭土地被德國仿照
業自治團之辦法加以組織,但派有委員監督這類農場國將波蘭以前的200個獨立礦業公司合並改組為國家管理的壟斷公司,由德國人開發。
波蘭的鋼鐵工業被並入赫爾曼-戈林鋼鐵工廠,依照德國的部署所制定的方案加以經營。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40%的波蘭工業完全毀滅,90%以上局部破壞,此後毀滅波蘭工業的工作進行甚速。
波蘭的紡織工業不久即以完全消滅,德國或是拆毀其機器設備,或將它全部移往德國。波蘭各種提煉工業如煉油、煉鐵、煉、煉、煉銅、制鹽等均被完全歸並于德國企業,以前仰賴進口原料的波蘭工廠都被迫停閉了。德國這樣摧殘波蘭工業,一半因為原料缺乏而采取臨時的措施,一半因為要消滅一切足與德國工業競爭的波蘭企業。
在經過了德國人的經濟整頓之後,一個原本可以崛起的歐洲國家消失了,德國就像一個貪婪的吸血鬼,吸別人的血壯大自己。但是他沒有想到,如果不吸血的話,這些人的力量也許就是自己對抗中國的盟友。在某種程度上,德國人正在無私的幫助中國人,幫助中國獲得盟友,以及消滅自己潛在的盟友。波蘭的眼色變成了紅色,表明受到的是不可恢復的重創!
「德國雖然給斯洛伐克一個「獨立」共和國的地位,但在對德的經濟關系上,他們替斯洛伐克布置好了一個十足的殖民地角色。斯洛伐克將繼續作為德國農業月復地,而它的忠順執行命令,終于博得德國的贊賞。
1920年526日的《法蘭克福日報》發表了這樣的獎勵性文章︰「斯洛伐克知道小心避免建立足以與德國及波-摩保護國相那種工業決不能存在。斯洛伐克將指導它的生產,向足以輔助德國及波-摩保護國之生產的方面發展。」
不過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生活水平由工業國的標準降到農業國的標準,如果換算成數值的話大約只有之前的2/5,準驟然下降的斯洛伐克人的怨氣在反比中急速上升。
捷克的顏色是黑色的,沒有希望的,死氣沉沉的顏色,因為蘇台德地區的爭端,捷克一直都是德國人的眼中釘,現在輪到德國人發泄他們的怨氣了。
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在1919年以前,捷克斯洛伐克擁有宏大的工業規模,它的農產品也有相當大的剩余。捷克被德國肢解後情形完全改變︰捷克最好的農業地區現在全被割歸斯洛伐克、露西尼亞及蘇台德區。
在殘存的波-摩保護國中,所謂農業主要是限于牛/糖和啤酒出口業所需的農產物。依德國的計劃,波-摩保護國將漸漸成為一個工業區,而被配合于大德意志工業計劃。
依德國的經濟利益之要求,波-摩保護國的經濟必|的條件和規定。1920年6月23的命令授權德國工商部長將波-摩保護國的工商業加以強迫組織,一如德國本土。同年8底,德國發表一個訓令,創立波-摩保護國工商業組織,各種工業合組成一一切私人貿易同業公會一律解散,其會員轉入工業總會的職業性與地域性分會。
這個訓令亦適用于外國人經營的工業。工業中央總會由23個貿易團組成,其下各分組及小組,大致如德國所行的制度。另外設有一個貿易中央總會,附以若干貿易同業公會及地域性協會。再次有一個手工業中央總會。
這三種總會代表波-摩保護國工商利益,與德國的|判。工資、價格與通貨全經德國加以「調整」,使其適合于德國下保護國之地位。這保護國必須「指導」它的一切工業,使其不至于帝國的工業競爭,例如德國曾有明令禁止斯科達康采恩擴展其重工業工廠。工資和價格的規定則顧及波-摩保護國工業與德國工業間的國方面獲得益處。
波-摩保護國的顏色是綠色,這代表著這個國家只.:有工業傳統,沒有工業人才,不具備任何發展潛力。所以就無所謂是去還是得到。